这是土著民第3498天连续更新
——曾国藩家族的家风家教故事
撰稿/出镜/解说 黄诚
一 家世
【场景: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
我叫曾国藩。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我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也就是我身后的这个院落,白玉堂。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这副对联是我父亲竹亭公撰写的,我经常温习、谨记、笃行。
白玉堂见证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这里,爷爷星冈公的治家之道,父亲竹亭公、叔父高轩公的刻苦治学、热心公益,母亲的坚强乐观,时刻影响着少年的我。我尤其喜欢爷爷总结的以“耕读”为本的家风,并且用我一生的时光来大力发扬。那些年,我在京城小有名气,爷爷内心欣喜,但他一直冷静地告诫我父亲:“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即使是我十年七迁,官至二品,晚年的他仍然坚持下地种菜、拾粪,不弃勤俭家风。
二 家书
【场景: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清芬世守,盛德日新。”爷爷、父亲辈传下来的耕读家风,我和我的弟弟、儿女们继续发扬,并不断增添新的阐述。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我走南闯北、戎马倥偬,因此我对子弟的教育,主要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
我写给子女的家书,细致而随意。从读书、作文、家事、军务到饮食、穿着、用度、娱乐等,每一样都仔细过问、耐心教导。我要求儿子纪泽、纪鸿一心向学,做“读书明理君子”,这也是我教育后代的基本目标。
我也通过写信对弟弟们进行教导,从交友、读书、习字等方面现身说法,传授带兵经验和为官之道。对于主持家务的四弟国潢,我反复告诫他要谦虚谨慎、勤俭持家,特别是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干预地方政务。
与我相伴一生的夫人,具有传统社会中贤妻良母的典型品质,她恪守勤俭家风,配合我教育子女,使我没有后顾之忧,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三 家风
【场景:曾国藩家教博物院】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对此,我有清醒的认识,也有深切的忧虑。
我希望后代读书明理,不希望他们带兵或做官;希望他们勤劳俭朴,不希望他们骄奢淫逸。我告诫儿子:“吾不望代代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礼仪之旗帜也。”。我教导弟弟:“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今天,你若问我,曾国藩家教家风到底是什么?我可以告诉你。要旨是“勤俭”“耕读”“谨朴”“忠恕”“孝友”等基本内涵,并有一些具体的阐述和规定。
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星冈公一手创立、我为之总结的“八宝”: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此外还有“五箴”:“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我还总结了修身持家之道,归纳为“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四条,作为教育子侄的重要家训。
“八本”是我总结的最重要的家风之一:
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四 家国
我们兄弟的后裔大多秉承了这些家风,为人规矩、老实、谨慎、勤奋。光绪年间,我的儿媳郭筠制定了《富厚堂日程六条》。其中第六条说到:“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于此矣。”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一百余年来,我们兄弟子孙绵延,人才辈出,曾家后人将曾氏家风家训传承、发扬,不仅让曾氏家族成为百年望族,也为湖湘一地开创了风气。据统计,我们兄弟五房中出过成功人士二百四十多位,八代无纨绔子弟,成就家族百年繁华。
【场景:曾国藩学校】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良好的家风与家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晚清重臣曾国藩家族的家教家风及其培育途径,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从中获取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学术顾问:刘建海 艺术指导:韩媛媛
摄像指导:彭勇 摄像:王军 陈赞
统筹/撰稿/出镜/解说:黄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