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I 米兰:从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见史料看王洛宾的音乐创作

文摘   2025-01-05 08:00   河南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全国各地的音乐教材中,王洛宾改编的西北民歌已遍地开花,体现出它们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当时教育体制内的音乐教材对王洛宾歌曲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王洛宾早年梦想去巴黎,后来却因战争踏上去往西北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成就了他,他也用音乐架起桥梁,身在西北,音乐走出玉门关,流传世界。

关键词:二史馆、史料、王洛宾、丝绸之路

原刊《现代中文学刊》2024年第4期,
感谢作者授权推送,引用请参考原刊。


米兰,新疆伊宁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兴观群怨谋,礼乐为正声”,音乐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庙堂之上的音乐是一个国家音乐的代表。它们凝聚了最典型的民族元素,能唤起民众的内心情感。处江湖之中的民间歌曲生命力强劲,传播更加广泛。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后文简称“二史馆”)上个世纪40年代全国各地音乐教材进入当时的音乐现场,不仅是赏乐,更有乐曲背后的人与事。二史馆的音乐教材中,王洛宾改编或配译的西北民歌频频出现,如《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都达尔与玛利亚》等;以及全面抗战时期,他与塞克合作的左翼爱国歌曲《少年进行曲》《血花曲》等。这些歌曲有的明确标注了作词、作曲(或改编、配译)人为王洛宾,有的只署名为“青海民歌”、“哈萨克民歌”或“新疆民歌”。王洛宾本人曾讲述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当时就已在内地省份传唱。他最小的儿子王海成在给父亲写的传记中提到,“父亲北师大的同班同学赵启海离开兰州去重庆,他要求父亲今后写了新歌一定要寄给他。”王洛宾的作品在四川各地的音乐教材上出现次数较多,这极有可能是赵启海等人将歌曲带出西北,并由此进入全国一些省市的音乐教材。

一、传唱最广的作品


从二史馆所见材料显示,上个世纪40年代全国各省的音乐教材中,传播最广的歌曲当属《青春舞曲》《都达尔与玛利亚》。在四川,陕西醴泉县、郃阳县,江苏,浙江杭州市、磐安县、慈溪县、玉环县、崇德县,广东琼山县、中山县,河南江华县及察哈尔,绥远以及金山县朱泾镇、卫城乡的音乐教材中,均有《青春舞曲》。在收集到的所有材料中,这首歌的旋律及歌词变化不大,有一处歌词略不同。浙江慈溪县立初级中学1946年第二年度音乐教材和金山县卫城乡中心国民学校1947年第一学期音乐教材中,第三句歌词为“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其余教材中,这句歌词是 “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言行一、王海成在《王洛宾》一书中提到这句歌词第一稿填词是“无踪影”,为避免与当时知名人士姓名发音相似,第二稿改为“无影踪”。后来至今,“无踪影”与“无影踪”都在使用。刘书环、言行一提供的王洛宾两份手稿中采用的是“无影踪”。但在王洛宾1993年自编的《纯情的梦——王洛宾自选作品集》和杜亚雄、马林楠帮助编辑的《洛宾歌曲集》里,这句歌词采用的是“无踪影”。

这首歌不同于当时王洛宾的其他作品,曲调虽然依旧欢快流畅,但歌词中有失去曾经爱情的怅惘,更有对青春一去不复返的留恋。全面抗战时期,王洛宾与杜明远开始西行,在古老且史诗般的亚洲腹地,王洛宾发现了丝绸之路上的歌声。在他之前,内地或海外极少有西北边疆的歌声。西北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以骆驼为主要运输工具的丝绸之路贸易方式遇冷。但这片腹地上的文化记载了它的历史渊源、贸易方式等。其中音乐的记录感性色彩较浓,有部分的传说和轶事。王洛宾在西北张骞式的体验中,架起了丝绸之路音乐之桥。也就在王洛宾沉浸于民歌采风、带着剧团四处奔波演出时,他与杜明远的情感出现裂痕,最终两人登报离婚。因此这首歌可以算是他对巴黎梦的告别,对过去爱情的纪念。这首歌能进入教材并传唱到全国大部分省份,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之一——青春。伤感的歌词配上欢快轻松的曲调,让歌曲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传播最广的另一首歌曲——《都达尔与玛利亚》,这首歌出现在四川江油县,浙江的杭州市、永嘉县、瑞安县,河南的开封市、醴陵县、安仁县,察哈尔,绥远,辽宁等省、市、县的音乐教材中。在传播的过程中,这首歌有四个歌名。在四川江油县的教材中,歌名为《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在察哈尔、绥远、浙江杭州、河南开封、河南安仁县的教材中,名为《可爱的玫瑰花》;在河南醴陵县,歌名被叫作《塞地玛利亚》;在辽宁、浙江瑞安、浙江永嘉的教材中,歌名是《都达尔与玛利亚》。这四个歌名,两个是以歌词的第一句来命名,其余是用曲中主人公的名字。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中此歌作为插曲,被张鸿眉在电影中完整演唱。这部电影拍摄于1948年,当时人们经历了抗日战争,战争结束后,人们唱起这首歌时,内心向往歌词中美好纯净的爱情和生活电影的播放同样助力了歌曲的传唱。

这首歌曲是由哈萨克族民歌改编而来,歌曲并不是简单的情歌。1939年,因不满盛世才专横统治的哈萨克民众从新疆迁居青海,王洛宾在青海采风时,搜集到许多维吾尔民歌和哈萨克民歌素材。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民歌有很强的草原属性。王洛宾在采风积累中,掌握了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基调,不仅有《玛依拉》《都达尔与玛利亚》,并以此为背景,以抗日为主题创作了一部少数民族爱国歌剧——《沙漠之歌》。歌剧在1940年创作完成后,由青海儿童抗战剧团演出。全剧共14首歌曲,其中,《流浪之歌》《我们强健的阿伊莎》《草原舞曲》也都在当时的一些音乐教材里出现。《流浪之歌》被选入重庆奉节、四川广安县、河南安仁县、广东省的教材;湖南省会同县各级学校1948年度音乐教材选入《我们强健的阿伊莎》;《草原舞曲》出现在浙江省诸暨县私立暨阳初级中学1946年第二学期音乐教材中,但材料中有批注:“此首歌为情歌,内容不适宜,删除。”
二、争议最大的作品

《在那遥远的地方》手稿
以上所述歌曲并非王洛宾改编的第一首新疆民歌。他改编的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自《达坂城的姑娘》之后,《喀什噶尔舞曲》《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青春舞曲》等丝绸之路上的声音接踵而来。需要强调的是,这期间王洛宾并未去过新疆,只是从兰州、青海等地接触的新疆维吾尔及哈萨克民众那里得到的民歌资源。

王洛宾所有作品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在那遥远的地方》。《洛宾歌曲集》中收集有三个版本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第一个是王洛宾改编的,另两个是民间流行的唱法。笔者在二史馆中搜集了20世纪40年代此首歌传唱的其他版本。这些版本来自当时四川,浙江杭州、郢县、新群,广东惠州、中山县的音乐教材。

1938-1948年各级学校为呈送音乐教材歌曲与教育部往来文书中,由李仲耕编著、 刘百川校订的《新国民歌唱集》中《在那遥远的地方》被命名为《青海民歌》。这个版本在旋律上稍有变化,王洛宾原版第三段歌词里说“我愿流浪在草原,给她去放羊”,在这里被改为“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第四段“我愿做一只小羊”改为“我愿变一只小羊”。同全宗案卷中,1948年10月29日射洪影立中学校使用的凌渊编的《涪滨之歌》中选入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个版本的旋律改变较大,歌词的第一段将原版的“帐房”改为“帐篷”、第三段“小脸”改为“笑脸”、以及第四段歌词直接变为“我愿变一只小羊,常在她身旁,每天握着那皮鞭让她不断轻轻的打在我身上。”   

1946-1947年浙江省各地级的音乐教材档案里,笔者选取杭州市立中学州区年度第二学期音乐教材第二册、以及郢县私立效实中学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初中音乐教材为例。杭州市的教材在旋律上与杜亚雄在《洛宾歌曲集》中提到的流行唱法(一)接近,调不同,歌词只有第一、二、四段,并且第四段歌词改为“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郢县的教材在旋律上改变较大,歌词第三段改为“我愿抛弃了财产”、第四段改为“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王洛宾本人“对这些改变,我不以为然。······如果你都决定要抛弃财产,跟她去放羊了,那皮鞭的粗细,早就不是你所考虑的问题了。” 

广东省中山县旗鼓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7年各级音乐教材中《在那遥远的地方》被改名为《牧羊女》。广东惠州师范学校的音乐教材中《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由陈田鹤配伴奏,此版本与《洛宾歌曲集》中的第一种流行唱法除了第二小节最后一个音符不同,其余均相同。笔者推断这些音乐教材中的版本或是在王洛宾改编的基础上再次改编,或是传唱中的差错导致的。但这些不同版本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也丰富了这首歌本身。

目前笔者看到关于这首歌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洛宾自编的《纯情的梦——王洛宾自选作品集》、王海成《我的父亲王洛宾》、刘书环《走近王洛宾》、董长晓《为歌而生——王洛宾歌曲背后的故事》、李桦《西部歌王——王洛宾大写真》,他们书中写到的是一个短暂而浪漫的故事。王洛宾说这首歌是“五十年前在青海写的”,“当时我二十六岁,曾悄悄爱过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姑娘。我们在酒会对过歌,在草滩上赛过马,夜里俩人同坐在一匹马背上看过电影,相处三天,我便陪同电影队离开了海边,这首歌是坐在骆驼两个驼峰之间写出的。”这个说法是在199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通过并实施后,王洛宾公开的几十年前关于这首歌的秘密。

“而王洛宾在20世纪80年代多次讲过这首歌是他在1939年‘记录下的民歌’。他说:当时有三十多位哈萨克族同胞从新疆到了西宁,他‘通过关系,约请他们’中的几个歌手和冬不拉乐手,‘每天去北门外公园弹唱半天,共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记录下二十余首民歌。当时只请了一位维吾尔族商人担任翻译,由于语言条件的局限,所以唱词不能逐字译出,只能半编半译,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另外,还有王洛宾1980年8月1日写给友人谢承华的一封信。杜亚雄将此封信作为论文《〈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跨民族传承的民歌》的附录,为大家提供研究资料。

有关这首歌两个起源的说法均来自王洛宾本人,若第一个来源是真,那么这首歌署名“青海民歌”是毋庸置疑的。若第二个是真,“青海民歌”则不符合事实。根据杜亚雄的考证,这首歌曲调是王洛宾根据他在河西走廊一带搜集到哈萨克民歌《洁白的前额》改编的,歌词是他“半编半译”的。1937-1940年是王洛宾创作的高峰期,尤其是他人未入疆,改编的新疆民歌却已在全国开始流行传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的传唱已是家喻户晓,赵沨在给《洛宾歌曲集》写序时这样描述“这首‘情歌’从重庆一直到海外,可谓是海内外的传世之作。至少,我在仰光、香港、新加坡已经听到不少青年到处传唱了。”这足以证明丝绸之路上的歌声不仅只是在丝绸之路,它们到达了更远的地方,被更多的人歌唱。

三、从《沙里红巴哀》到《哪里来的骆驼队》

茫茫沙漠,驼队成行,便有关于骆驼的歌声——《哪里来的骆驼队》。这首曲子还有前生,它经历了从《沙里红巴哀》到《哪里来的骆驼队》。《哪里来的骆驼队》是首民间小调,王洛宾对它进行过两次加工。第一次加工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后安排在青海儿童剧团演出。第二次加工是在王洛宾随军途径哈密时发现这支民间小调的另一个版本。“他将两个版本相比较,在弄懂了小调中间同时出现的维吾尔语和蒙古语的词义后,确认这是一首原生态民歌。”笔者在二史馆中发现1946-1947年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同乡县、新昌县、嘉善县的音乐教材中均有这首歌,歌名为《沙里红巴哀》。这几个市、县的教材中,这首歌有两个版本。

两个版本旋律上的差别在于第9、10、11、12小节。杭州市、嘉兴市、新昌县、嘉善县的教材中,9-12小节与1-4小节相同。同乡县教材的9-12小节并非重复1-4小节,旋律依旧欢快,情绪更加高昂。

两个版本歌词相同:

那里来的骆驼客呀!沙里红巴哀!

马萨来的骆驼客呀!沙里红巴哀!

骆驼驼的啥东西呀!沙里红巴哀!

骆驼驼的浆皮子呀!沙里红巴哀!

浆皮子花椒啥价钱呀!沙里红巴哀!

三两三钱三分三呀!沙里红巴哀!

门上挂的蓝皮鞋呀!沙里红巴哀!

有钱没钱请进来呀!沙里红巴哀!

有钱的老爷炕上坐呀!沙里红巴哀!

没钱的老爷地下坐呀!沙里红巴哀!

有钱没钱请进来呀!沙里红巴哀!

沙里红巴哀:疆民原始的歌声

蓝皮鞋:蒙古包外面挂的标记也作招牌讲


歌词中很真实地歌唱了丝绸古道上的生意图景。画面里有辛苦的买卖人,有连排的骆驼,有驼峰上的姜皮子花椒,还有中间歇脚的驿站。这条道路究竟有多远,就像是“沙里红巴哀”,不停地重复着,停停歇歇,却终会到达。正如拉铁摩尔的《从塞北到西域:重走沙漠古道》中的驮夫所言,“不论水甜、水咸、水苦还是无水;也不论牧草好、牧草差还是没有牧草——只要你每天牵着骆驼,它们也照样能走得一样远。”驼队成排走着,顶着骄阳,或是飞沙走石,一路上艰难跋涉,骆驼的嚎叫与驮夫的歌声合二为一。一串串的脚印,每一个脚印都铺就了古道上的歌声。歌声中有汗水与眼泪,有辛劳与酸楚,亦有松弛与幽默。神秘的丝绸之路依旧遥远,却不再陌生。

1949年9月,王洛宾已离家十余载,原本想携妻儿东归,回到故乡北京。这时曾经与他一起西行的萧军、塞克等人均已东归,但没想到他受到马寒冰的赏识,又走上了西进的路。他在之前的西行中,一直被亚洲腹地固有的文化交杂包容的气息所吸引。这条路带给他的,有被剥夺的自由,也有音乐的馈赠。他曾在《茶余饭后》电视访谈中说“到了大西北,我就发现新疆的民歌特别美,新疆的民歌,它有个特点,它除去旋律的美以外,它还有文学的美,也就是民间文学。每一首新疆的民歌都是音乐加文学。”

王洛宾第一次入疆是伴随着《凯歌进新疆》的旋律,“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到了新疆后,王洛宾全身心的投入到民歌的采集中。1949年冬,在前往新疆途中,到达哈密时,王洛宾收集、改编了《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哪里来的骆驼队》等哈密民歌。

1949年冬季王洛宾第二次加工了这首歌:

哪里来的骆驼队,哎,亚里美,哎,亚里美,

哈密来的骆驼队呀,夏里洪巴蕊,

哈密来的骆驼队,夏里洪巴蕊。

天山大雁长空叫,哎,亚里美,哎,亚里美,

沙漠脚印一对对呀,夏里洪巴蕊,

沙漠脚印一对对,夏里洪巴蕊。

骆驼驮的勘探队,哎,亚里美,哎,亚里美,

骆驼驮的清凉的水呀,夏里洪巴蕊,

骆驼驮的清凉的水,夏里洪巴蕊。

勘探姑娘高声唱,哎,亚里美,哎,亚里美,

再不叫沙漠打瞌睡呀,夏里洪巴蕊,

再不叫沙漠打瞌睡,夏里洪巴蕊。

夏里洪巴蕊,夏里洪巴蕊。


“亚里美”是维吾尔语“异乡”的意思,“夏里洪巴蕊”是蒙古歌中的衬语。

第二次加工不同于第一次,第一次重于写实,展现了丝绸古道上的买卖交易;第二次加工不仅有“大雁长空叫”这样的沙漠吉兆,还赋予这首古老的民间小调以现代感,有了“勘探队”,“再也不叫沙漠打瞌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开启新的未来。歌声让沙漠热闹不沉睡,东西紧紧相连,极富有想象力。王洛宾的创作犹如耐力持久、雄健的骆驼,骆驼留下一串串脚印,他留下了一首首深情的民歌。歌声起,驼铃醒,连接东西。从《沙里红巴哀》到《哪里来的骆驼队》,这首歌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被两次加工改编,体现出时代、历史的变迁。
结  语

目前笔者在二史馆收集到四首未被王洛宾提起过的歌曲——《杨利露》《蒙古战歌》《中国小主人》《抗战进行曲》。《杨利露》被选入四川合江县、广安县,河南,广西三省的音乐教材。其中,广西省简易师范学校的音乐教材中明确标明这首歌为“洛宾记谱”。《蒙古战歌》在河南省竞辉学校发行的教材中,署名“洛宾配”。《中国小主人》是为数不多的王洛宾只作词未作曲(范政作曲)的作品,被选入广东省音乐教材,是一首爱国抗战歌曲。河南郏县与中镇中心学校1940年度教材选有王洛宾作词的《抗战进行曲》,未发现曲谱。

王洛宾曾经谈到,“较之我国其他一些地区一唱几千年变化甚少的民歌,作为丝绸之路上流传下来的西部民歌极富于变化,不那么保守凝固;此外,丝绸绵延一千多年,直通欧洲腹地,这便在内容和形式上使西部民歌都有明显的中西文化整合交融因素,吸收了外民族优秀的音乐成分,这种‘杂交优势’使西部民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歌曲被传唱有两个前提,一是曲调动人,二是歌词内容被接受认可。原汁原味的西北民歌,曲调如果不加工,未必适合用汉语填词;若歌词不经配译或按照少数民族语言直译,未必能被内地及海外华人接受与传唱。相反,如果将歌曲去除边疆色彩,完全汉语化,这些歌曲也不会太吸引听众,同样不会如此有名。白话文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王洛宾作品的传唱也同样受教育体制内音乐教材的影响。虽然他在1941-1944年经历三年的牢狱之灾,但牢房关不住优美的歌声。不过这也是造成他的一些作品署名不清的原因。后来王洛宾以及他的儿子、学生每每在著作中提及作品的传唱,尤其是1949年以前的传唱路径时,一直没有较多的资料来证明。二史馆民国时期的音乐教材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END-

(注释位置请参考原刊)

向上滑动阅览


注  释

[1]沈卫威:《礼乐馆成立及馆长人选的波折》,《随笔》2022年第4期。

[2]王海成:《我的父亲王洛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3]《各级学校为呈送音乐教材歌曲与教育部往来文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5(2)。

[4]《醴泉县立昭陵初级中学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4(1)。

[5]《郃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4(3)。

[6]《江苏省立淮安、常熟、苏州等学校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度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6(2)。

[7]《中等学校音乐教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3)。

[8]《磐安私立文范中学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3)。

[9]《慈溪县立初级中学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2)。

[10]《玉环县立初级中学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2)。

[11]《崇德县立高师音乐教材纲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8(1)。

[12]《我们的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1(1)。

[13]《中山县丰阜乡第二十五二十六保国民学校歌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1(3)。

[14]《江华县立初级中学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8(1)。

[15]《察哈尔、绥远各地一九四七年度师范、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5。

[16]同15。

[17]《金山县朱泾镇第一中心回民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8(3)。

[18]《金山县卫城乡中心国民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8(3)。

[19]言行一 王海成:《王洛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7页。

[20]刘书环:《走近王洛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21]言行一 王海成:《王洛宾》,第61页。

[22]王洛宾:《纯情的梦——王洛宾自选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第22页。

[23]王洛宾:《洛宾歌曲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页。

[24]《四川省各地一九四七年度师范、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0(1)。

[25]《省立杭州高级中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3)。

[26]《永嘉私立瓯海中学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3)。

[27]《瑞安县立中学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1)。

[28]《河南省立开封女子中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3(1)。

[29]《醴陵县各级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8(1)。

[30]《新音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8(1)。

[31]《察哈尔、绥远各地一九四七年度师范、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5。

[32]同31。

[33]《辽宁省立潘阳女子师范学校各级音乐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6(1)。

[34]《名歌曲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5(1)。

[35]《广安县城厢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5(1)。

[36]《安仁县太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8(1)。

[37]《广州省立长沙师范学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1(1)。

[38]《湖南省会同县各级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8(1)。

[39]《诸暨县私立暨阳初级中学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4)。

[40]《新国民歌唱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5(2)。

[41]《杭州市立中学州区年度第二学期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1)。

[42]《郢县私立效实中学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初中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5)。

[43]《新群高中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4)。

[44]《广东省惠州师范学校第三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1(1)。

[45]《中山县旗鼓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各级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1(3)。

[46]杜亚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跨民族传承的民歌》,《中国音乐学》2022年第2期。

[47]王洛宾:《纯情的梦——王洛宾自选作品集》,第4页。

[48]同47。

[49]杜亚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跨民族传承的民歌》。

[50]杜亚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跨民族传承的民歌》附录,《中国音乐学》2022年第2期:“约在1938—1939 年之间,新疆一部落哈萨克人由于和统治者闹矛盾,被赶到甘肃河西走廊,一部分留在祁连山北麓,一部分则越过祁连山到达青海海西地区。当时有三十余人,到西宁与青海统治者谈‘归顺’事。这三十余人中有几个歌手、东不拉手,当时通过关系,约请他们,每天去北门外公园弹唱半天,共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记录下二十余首民歌。当时只请了一位维吾尔商人担任翻译,由于语言条件的局限,所以唱词不能逐字译出,只能半编半译。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歌中唱到‘每天看到她粉红的笑脸和那金边闪动的衣裳’,那时在藏族的千户长家中看到他们的姑娘穿的是金边的衣裳,于是把这金边借用在哈(萨克)族姑娘的衣服上,实际上哈(萨克)族姑娘衣服上不镶金边。后来传唱开了,这个金边的问题,也就不便再纠正了。”

[51]王洛宾:《洛宾歌曲集》,第2页。

[52]董长晓:《为歌而生——王洛宾歌曲背后的故事》,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193页。

[53]《杭州市中学音乐教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3)。

[54]《嘉兴青年中学音乐科歌曲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7(3)。

[55]《同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8(1)。

[56]《新昌县立中学音乐教本第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8(2)。

[57]《嘉善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三十五年度第一学期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8(2)。

[58]同57。

[59]欧文·拉铁摩尔:《从塞北到西域:重走沙漠古道》,上海光启书局,2024年,第316页。

[60]刘书环:《走近王洛宾》,第36页。

[61]刘书环:《走近王洛宾》,第38页。

[62]刘书环:《走近王洛宾》,第37页。

[63]同62。

[64]《合江县各级学校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5(1)。

[65]《广安县城厢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05(1)。

[66]《河南省新宁、安仁、新田、保清、江华等县学校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度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8(1)。

[67]《广西省各地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度师范、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2。

[68]《河南省新宁、安仁、新田、保清、江华等县学校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度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8(1)。

[69]《广东省各地一九四七年度师范、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五/12011(1)。

[70]《郏县与中镇中心学校现行歌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七一八/297。

[71]刘书环:《歌声里的王洛宾》,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学人 I 王前:“我叫林达夫”——未能成为藤野先生的日本大学者

书讯 I 沈卫威教授《学衡派年谱长编》,7年板凳,50万字一手档案首次汇集

史料 | 徐自豪:《藤野先生》里的厦大密码
民国 | 於璐:从李长之的文化理想反思“中国的文艺复兴”规划之路
学人 I 陈捷:论新文化“营垒”之流变与鲁迅笔下的“某某派”
学衡 | 童一菲   “过渡时代”的文学:1920年代马修·阿诺德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青年 I 高岩:海涅译介与鲁迅革命文学观关系考
影评 I 盖晓星:钟孟宏的“台北物语”——简析《停车》和《瀑布》
影评 I 王俊文:人与鬼的纠葛——论电影《鬼子来了》的内外
惜别 I 陈云昊:访学的一年(2023-2024)

书讯 I 鹿锡俊《中日外交战略的博弈(1931—1941)》·国际解决战略的形成
书讯 I 陈正国《什么是思想史》三联·乐道文库
书讯 I 沟口雄三《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2024版
书讯 I 鹤见俊辅《挣扎中的决断:竹内好传》已上架
亚洲 I 帐篷剧场存在于都市,却不存在于都市的内部(樱井大造×丸川哲史)
惜别 I 晾晒我们永不停歇的疲倦的心跳吧:留日两年的体验(辛木)
青衿 I 《古典学述论》通识教育课程大纲
青年论坛 I 陈敬言:被“驯化”的历史:九十年代诗歌“历史意识”再探
文学思想史 I 2024年总目录
排版:凌傲然
编辑:陈云昊

元旦寄语
在《2024年总目录》之前,写一段按语。2024年9月,“文学思想史”在教师节前,回顾了做这个号的旨趣所在,形成了一篇推文《内卷时代的教学与友爱》。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今天是一个内卷时代、绩效时代,在其中的一切都被竞争的、功利的、排斥性的目光凝视着。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牛马与牛马之间,打工人与打工人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反馈,无法信任,中间似乎有着很多的厚壁障。而且,有时候甚至举报成风,恶意横行……人,难以与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形成心声的沟通。那么,人是其他人的狼么?
一言以蔽之,内卷时代,败坏了友爱这种东西。
为了恢复一些友爱的连带,“文思”做了一点新年的计划(不一定做得到)
(1)一个是青年论坛,主要排版、推送来自相关文科方向青年学者、博士生的论文(或随笔)。其中,在读博士生的文章,“文学思想史”原则上不拒稿,大家请放心给我们哈~(提供论文全文、作者简介、期刊信息、图片的word稿即可)每一篇稿子,都会在作者预览排版效果认可后,再予以推送。
(2)一个是青衿栏目,主要推送学生的阅读记录、学术笔记和其他图文内容,求诚朴,造风气,恢复智识的沟通和友爱。
当然,计划不一定能实现多少,反正我们也没有心理负担,“文思”的读者也能谅解和宽容的吧?

电子邮箱 Gotham.City@foxmail.com

通过文末二维码,联系小编

文学思想史
人们越是表现伟大的性格和强烈的情感,就越要放进去一种高贵而热心的朴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