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很多考研学生上岸的经验,失意的经验……也感到,每年考研人的得失、情绪、规划、笔记,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也都有相似的部分。
下面是不靠谱的几点归纳,请酌情参考。
第一,英语的重要性是第一的,但投入精力不足。
尽管大部分同学把很多时间放在了专业课上,但真正的拦路虎往往是公共课,特别是考研英语。考研英语的往年真题、词汇表,大家都会买。然而大家对英语真题的熟练程度,非常有限。因为很多精力都分给了陌生的专业课,需要做笔记、整理、背诵,再加上英语的厌学情绪,这个时间分配的比重就会下滑。
每年都有英语没过线的,而且这几年英语“似乎越来越难”……英语才是最大的拦路虎。
根据经验,六级600分以上或单词量测试超过9000个的同学,请忽略此条。
第二,网上(手机)有很多电子资源,可以利用。
特别是,如果你是大二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视频课程,获得更好的基础。但并不推荐过早进入考研状态。考研毕竟是急功近利的应试,它无法取代学术阅读、学术训练,经典阅读、论文写作、表达能力、理论思维的学习……
这个过程会训练你的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有一些好的资料会事半功倍。网盘内容、经验、电子资料、电子视频课等,比如,B站的“@杨宁老师”
比如,现当代备考的会看“超星学术视频·名师讲坛”里的黄万华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整个学期的录课,(需要校园网)链接是:
https://ssvideo.superlib.com/pc/video/play?sid=1636&d=5e2067123379b9913ead45b36f6e86b1
一些经验贴:
比如,“落煜学长”的中文系考研“煜编笔记”,一直是免费分享在网络上……
不同学校,出题风格,适应的问题:
适应一个学校:基础题+拔高题 的风格
第三,重复看同一本,效果并不好。上岸的人的学习资料,是非常丰富的。没上岸的选手,学习资料往往就限定在指定书目里面,虽然单一,但也记不住。
背单一的一本指定教材,重复多次,往往是很枯燥的。大脑也很容易记忆疲倦。答题也无法区分于竞争对手。所以对照同一门课的多种高校教材,交叉起来看,反而会形成差异的大脑刺激,增强记忆的印象。
上岸的选手,往往看的参考书都很多、很丰富。没上岸的,往往看到都是固定的、指定的那几本老旧的教材。
比如,有一个经验贴里面,某考生的备考书单,是这么多: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蔡元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陈思和
完全版: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
拓展版: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卡尔维诺
《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
《七缀集》钱锺书
《文学理论导引》周宪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
《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杨冬
《文学理论今解》刘阳
《文学术语辞典》艾伯拉姆斯
第四,为什么按照答案模板来写的,打分并不理想?
老师们也会冲浪的,而且一看雷同的情况,都知道用了某些“考研辅导”提供的模板。假如,一旦老师识别出了套路、模板,那给分自然不会理想。至于考题,一方面真题要吃透,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对象,相似的考题经常出现。另一方面,肯定有猜不中的考题,但对付这些没准备过的考题怎么办?你需要提前训练:灵活、整合,多个来源的东西。这些都需要考前有意识去训练,开卷训练。
第五,考场永远有没准备过的题。你需要灵活。
同学告诉我,每年上岸的那些优秀学姐(学长),往往并不是死记硬背的选手,而是能在答题处理得非常灵活的选手。
然而,死记硬背的选手,只会在考场焦虑:这个知识点,藏在脑子的哪个回路里面?答案,是需要组织的,并不是复制、粘贴。太笨的答题技巧,只是穷于应付。
第六,如何训练,一种灵活的、论文答法?
其实在后期感觉最高效的复习方式,应该是在保证基础掌握的差不多的程度上,用那种论文思维,围绕一个主题或者问题搜集答案,而不是单纯看书。就比如要读文学史就应该针对一个话题,比如鲁迅吧,挑着看不同的文学史里面不同角度的观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最好背容易延伸的答题模式。
每天公众号读一篇论文,手写思维导图,模仿其思路。
理解,背诵,答题实际上是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太一样的思路和一定的训练。(1)理解,就是脑子里有很明确的思维导图,知道教材的考纲结构是啥样的,这样就能迅速判断一道题从哪个方向,哪种程度上超出了它的范围。(2)背诵,就要清楚哪些是真正要背的,哪些内容要精确到字,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就行。(3)答题,就要学会怎么组织自己的答案让卷子看上去,你像是有十桶水,但实际上你只有一桶水,在形式语言方面一步步修正。有条理,有层次的组织好自己的文笔。
有的同学反思:之前读书的方式有点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还是不会抓重点、抓观点、抓结构。这个也就是阅读概括能力的不足。也是思维导图笔记训练的不足。学术公众号很多,都可以作为论文阅读的材料。
换言之,学术阅读+思维导图+论文思维,可以用来应对意料之外的题目。很多题目看上去好像是能答一些的,话题是熟悉的,就是不知道如何答才好。感觉拿不了及格以上的分。或者一下子想不到答案在哪里,因为不善于发散思维而懵了,出卷当中这种情况非常多。
小结:思维灵活的前提,是在过基本面的同时,进行学术著作、学术论文思路的提炼、概括的训练(抓重点、抓观点、抓结构),整合多个源头的材料,形成自己的答题素材、思路策略。尽快适应思维导图笔记的训练,养成阅读论文的习惯,概括提炼,复述观点。
而考场大概率都会遇到陌生的题目、需要灵活组织的论述,特别需要这种能力的准备。
总结:考研太累了,如果能不考,就别考了……
PS.让我来讲中文系考研的应试问题是不靠谱的,我只有一次跟考研直接有关的经验(……作为监考老师)。所以,这类问题不适合咨询我,而适合去问那些上过考场的学长、学姐。一些不错的经验帖,在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知乎、微博等各处都存在着,只是要去搜集。
小编 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