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
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目前,水面光伏电站的建设模式主要为渔光互补式和漂浮式:
其中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又称为固定式光伏电站,采用打桩建设模式;
常规采用2×28排布方案为基本单元,每个基本单元8根桩,具有施工方便、适用性广、成本较低、结构稳定等优势,但随着水深的增加,打桩电站的成本也会明显上升。
漂浮式光伏电站结合现有光伏漂浮系统的网箱结构及渔光互补装置,由漂浮方阵提供浮力,适用于水深、浪高、水底环境要求高、养殖鱼类等特定场景;
可减少水分蒸发,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具有运维便利,水面清洁良好,成本较低等优势。
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不仅能够减少污染,有助于降低其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节约资源。
一方面,可以增加鱼塘养殖的收益,还能够通过光伏发电持续产出清洁的能源获得额外收益。
另一方面,对于光伏产业发展来说、能够增加光伏的使用空间,解决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节约土地资源。
目前看来,在光伏下进行大面积养殖,还要做到不减产的可能性很低。
光伏板遮住阳光后,鱼塘的光合作用会大幅降低,因此养殖密度也会减少。
目前,国内大多数关殖户对渔光互补的认知度不高,不理解渔光互补项目的意义;
除此之外,还缺乏专业人员的科普讲解和指导,从而不能发挥“光伏+渔业"的“1+1>2”效应。
在渔光互补项目的建设、运营过程中,还设备质量安全问题、设备维护上问题(如防潮、防腐等等)。
此外,渔光互补项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面临着运营风险。
还有可能因为光伏设备质量不过关,导致光伏发电较少甚至不发
其实,现在更多的是以局部的养殖模式为依托,在池塘建上光伏板。
也就是从传统的全塘养殖转变向局部集中养殖。
比如光伏搭配流水槽或者圈养桶养殖;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鱼塘产量,占地面积还有所减少,而且便于管理。
首先,我们的流水槽可以单独划分出一块区域,将水槽与光伏区域分离,以保证水槽附近都是活水。
第二个,光伏板也并非一块一块排列密集、太阳光完全照不到水面的。
那么建造的要求是什么呢?
在设计时,要求即使在冬至当天(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最低点,即冬至时影子达到一年最长),前面的光伏板也不能遮挡到后面的光伏板。
这个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维度来设计,比如广东地区在北纬的20度左右,江南地区是30度,再往北就是到35-40度。
资料来源:《渔光互补产业模式发展研究》经济研究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