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E3泛素连接酶为基石,聚焦靶向蛋白降解,破解不可成药靶点
学术
2024-12-12 08:56
海南
靶向蛋白质降解(TPD)这一新兴治疗方法,因破解不可成药靶点而备受关注,主要有三大类:分子胶、异双功能降解剂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其中众所周知的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属于异双功能降解剂的一种技术。TPD正处于重要转折点。2024年5月,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齐聚英国邓迪大学,参加“Protein Degradation in Focus”特别研讨会。10月份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和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期刊分别发表了本次会议的报告和评述文章,对靶向蛋白降解研究的最新突破和发展趋势进行介绍。2024年11月27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再次发文,对下一代TPD创新方向进行概述。300多名科学家聚焦靶向蛋白降解(TPD),对如何扩展可用于TPD的E3泛素连接酶进行讨论。人类蛋白质组中的E3泛素连接酶种类超过600种,但目前几乎所有降解剂倾向于招募广泛表达的CRBN和VHL。会议上提出很多概念研究的E3连接酶,如MAGE-A3、DCAF16、DCAF11、CRL5-SOCS2、TRIM25、FBXO22。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机制和结合方式,探索E3泛素连接酶的招募策略。比如来自多伦多大学的David Nie展示了招募新型E3泛素连接酶FBXO22降解核受体结合域蛋白2(NSD2)的研究结果。如利用肿瘤中过表达的HSP90分子伴侣介导的蛋白降解物(CHAMPs),或针对特定组织/肿瘤的E3连接酶,可以增加对癌细胞的靶向性,并减少对组织的影响。早期蛋白降解剂研发主要以AR、ER、BTK等靶点为主。现在,蛋白质降解研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多新的靶蛋白。临床前及临床研发管线显示,传统上难成药(或不可成药)靶点已变得容易实现,比如GSPT1、VAV1、BCL6、STAT6、IKZF2、NEK7、MDM2等。新的靶点预示着TPD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为药物研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的新靶点(源自文献:https://doi.org/10.1038/d41573-024-00170-9)在题为:The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landscape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对TPD主要3种类型进行概述。分子胶分子小、结构简单,可以结合E3泛素连接酶,与靶蛋白相互作用并被蛋白酶体降解。但由于分子胶依赖弱的相互作用,难以理性设计。异双功能降解剂(如PROTAC)具有“哑铃”结构,一端招募E3连接酶,另一端与靶蛋白结合,但是分子较大,难以给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已在乳腺癌中得到验证,通过与雌激素竞争性结合,招募E3连接酶,实现雌激素受体(ER)的降解。总之,E3泛素连接酶作为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的基石,将是下一代TPD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通过创新研究,比如扩展E3连接酶种类,发现更多合适的靶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TPD药物的研发效率和质量。SignalChem Biotech(义翘神州全资子公司)凭借20多年为泛素研究提供高活性重组酶蛋白和底物的经验,持续助力您的研究。如果您需要靶向蛋白降解(TPD或PROTAC)研究的帮助,我们提供高活性的E3泛素连接酶,如CRBN、VHL、RNF34及Cereblon/DDB1/Cul4A/Rbx1复合体等。我们还提供高活性的E1泛素激活酶、E2泛素结合酶、去泛素化酶和泛素及泛素样蛋白。如果您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或ALS研究感兴趣,我们有重组Tau蛋白及磷酸化抗体、α-Synuclein、TDP-43等高活性重组蛋白。总之,SignalChem Biotech(义翘神州全资子公司)拥有市面上种类齐全的泛素研究相关产品,包括泛素、泛素酶、去泛素化酶、蛋白酶体、泛素样蛋白及底物。- Zollman, D., McAulay, K. Protein Degradation in Focus. Nat Chem Bi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4-01757-4
- Asher Mullard. Protein degraders push into novel target spac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24. https://doi.org/10.1038/d41573-024-00170-9
- Kelly Farley, et al. The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landscap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24. https://doi.org/10.1038/d41573-024-00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