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方蓝字 碧瑶菲菲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中,特斯拉无疑是极具话题性的存在。在中国市场,它经历了如同过山车般的跌宕历程。
从初入时的惊艳登场,赚得盆满钵满,到遭遇信任危机、市值大幅蒸发,再到努力复苏与本土品牌激烈角逐,特斯拉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
那么,特斯拉在中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又将走向何方?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高光时刻:极速崛起与扩张
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建超级工厂,这一标志性事件拉开了其在中国市场辉煌篇章的序幕。
彼时,中国为吸引外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给予特斯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等,助力其快速且低成本地建成工厂。
特斯拉积极推行本地化战略,大量招募中国本土人才,与国内供应商深度合作,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
采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后,Model 3成本大幅下降20%。
同时,特斯拉大力铺设充电网络,到2023年底,超1200个超级充电站遍布全国各大城市,还推出移动充电器等设备,极大缓解用户“里程焦虑”。
在营销策略上,特斯拉大胆采用激进的价格策略。
2021年初,Model Y大幅降价,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分别直降14.81万元和16.51万元。
此举动引发抢购热潮,官网瘫痪,10小时内售出超1万辆新车,一时间,特斯拉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焦点,销量与口碑双丰收。
风云突变:危机四伏的困境
然而,2022年风云突变,特斯拉的光鲜表象下,危机悄然浮现。
这一年,特斯拉财务报告显示净亏损达10.18亿美元,远超预期。
全球供应链的紊乱、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以及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都成为特斯拉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同年,上海车展上的“刹车失灵”事件成为特斯拉的重大危机。
车主站在车顶维权的照片迅速在网络发酵,引发公众对特斯拉质量问题的高度关注。
此后,“刹车失灵”“意外加速”等问题不断曝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特斯拉收到超100起车辆质量投诉。
面对这些负面事件,特斯拉起初态度强硬,拒不承认缺陷,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此外,特斯拉车辆还被诟病车身板件间隙大、内饰做工粗糙等问题,对于定位高端的品牌而言,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其品牌形象。
林志颖驾驶特斯拉遭遇事故,车辆短时间内自燃,更是让消费者对特斯拉的安全性能产生深深担忧。
2024年12月18日至20日,特斯拉因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存在安全隐患在美国市场宣布大规模召回行动,涉及车辆总数高达694,304辆。
此消息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特斯拉股价连续三日下跌,累计跌幅超过12%,市值蒸发近2000亿美元。
2024年以来,特斯拉已多次因车辆问题发起召回,尽管召回次数相对较少,但召回车辆总数遥遥领先,频繁的召回给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表现带来不小压力。
触底反弹:破局与复苏之路
面对困境,马斯克带领特斯拉开启了艰难的破局之路。
进入2024年,特斯拉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第三季度总营收为251.82亿美元,同比增长8%;GAAP净收入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17%。
特斯拉在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了全球交付46.3万辆电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6%。
其中,能源发电与储能业务的营收达到23.76亿美元,同比增长52.4%,毛利率达到创新纪录的30.5%。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2024年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据资料显示,2024年特斯拉在中国销量达到创纪录的65.7万辆电动汽车,较2023年增长8.8%。12月更是创下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月,销售了约8.3万辆电动汽车,较11月增长18.9%。
上海工厂在11月份30天内共交付新车7.9万辆,其中国内销量达到了7.3万辆,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82%。
群雄逐鹿:与本土对手的鏖战
近年来,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和优质服务,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其中比亚迪表现尤为亮眼。
2024年第三季度,比亚迪营收2011.25亿元人民币,超过特斯拉约17%,但特斯拉的盈利能力更强,净利率高出约1.7个百分点。
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构建起全面的产品矩阵,覆盖15万至50万不同价位区间,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高达25%,成为特斯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挤压。从单一车型层面讲,Model 3已经被国内的新能源车型超越,但Model Y依然表现强劲,2024年在中国销量高达48万辆,成为国内乘用车的销冠,力压比亚迪海鸥、日产轩逸、大众朗逸等车型。
特斯拉在高端电动车领域仍有深厚根基,拥有众多忠实拥趸,其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写在最后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旅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从辉煌开端到遭遇困境,再到奋力复苏,它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激烈竞争。
对于消费者而言,特斯拉是否值得购买,取决于个人对品牌、技术、价格和安全性的综合考量。
未来,特斯拉若想在中国市场续写辉煌,需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创新力度,深度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图片来源网络,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最后,希望我们永远保持热爱,勇敢追梦。
愿您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点个【关注】+【赞】+【在看】,谢谢您的支持!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