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方蓝字 碧瑶菲菲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新春佳节,阖家团圆之际,绚丽烟花在夜空中盛放,瞬间点亮黑暗,带来如梦似幻的视觉盛宴。在这背后,不得不提“世界烟花看中国,中国烟花看浏阳”的佳话。浏阳,这个因烟花闻名遐迩的城市,不仅创造了一年狂揽500亿的产业奇迹,更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树立起光辉典范,其发展轨迹值得深入探寻。千年底蕴,铸就产业根基
浏阳烟花的历史可追溯至1300多年前的唐朝。彼时,花炮始祖李畋以火药填入竹筒,发明爆竹,用来驱邪祈福。此后,这一技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良。到了清朝,浏阳成为爆竹生产的核心区域,“十家九爆”是当时盛景的生动写照。从简单的爆竹到绚丽多彩的烟花,浏阳艺人凭借精湛技艺,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手工制作的12道流程、72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先辈智慧,是浏阳烟花传承千年的根基。光绪年间,浏阳烟花就已远销海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漫长岁月里,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各种节庆、庆典活动,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为现代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破困境,探寻创新之路
2013年起,全国范围推行禁燃令,90%以上大中型城市及众多县域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政策给烟花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全国超4000家烟花生产企业关停,浏阳也未能幸免。面对危机,浏阳烟花产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求变。
在生产端,企业主动进行去产能行动,淘汰落后产能,400多家在产能规模、环保性和生产规范性上达标的企业脱颖而出。为解决环保难题,企业研发可降解的再生植物纤维筒替代传统纸筒,减少污染。同时,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引入智能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性。
产品研发上同样成果斐然。“加特林烟花”因形似加特林机枪,能连续发射烟花弹而走红网络,成为爆款。此外,企业紧跟科技潮流,推出无人机烟花、激光多媒体烟花等创新产品,将烟花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文旅融合,开拓全新版图
随着2023年初多地对禁燃禁售政策的调整,浏阳烟花迎来新机遇。产业迅速从单纯的工业品生产向城市文化方向转型,其中文旅融合成为关键举措。
以浏阳天空剧院为核心,每周定期举办大型烟火表演。美轮美奂的烟花秀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一时间“看烟花,到浏阳”成为热门话题。不仅如此,当地围绕烟花打造一系列文旅项目,如建设烟花博物馆,让游客了解烟花历史文化;开发烟花主题民宿,为游客提供独特住宿体验;举办烟花大会,吸引全球烟花企业参与,提升产业影响力。
通过文旅融合,浏阳不仅让烟花产业重焕生机,还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烟花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经验传承,照亮非遗前路
浏阳烟花的成功发展,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坚守传统方面,始终将核心技艺传承放在首位,确保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而创新则贯穿于产品、技术、营销等各个环节,使其紧跟时代潮流。
人才培养同样关键。2000年,浏阳开办全国首个花炮专业,为产业培养专业人才。之后,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也开设相关专业,源源不断地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产业融合模式为非遗发展开拓了新思路,通过与文旅等产业结合,拓展非遗的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品牌建设上,“浏阳烟花”作为统一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写在最后
浏阳烟花从传统技艺发展成为百亿级产业,是坚守与创新的成果。它在传承千年技艺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变化,通过创新与融合突破困境,实现飞跃。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需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融合,塑造品牌形象。如此,方能让更多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
图片来源网络,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最后,希望我们永远保持热爱,勇敢追梦。
愿您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点个【关注】+【在看】,谢谢您的支持!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