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方蓝字 碧瑶菲菲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在商业的广袤天地中,总有一些人物与故事,如璀璨星辰般闪耀。
朱兴明,这位来自湖南岳阳的商界翘楚,在打造出市值超1600亿元的工业自动化巨头汇川技术后,又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旗下联合动力正迈向百亿IPO的关键节点。
然而,这一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技术揭秘到业务分拆,诸多争议与挑战接踵而至。
朱兴明究竟凭借何种智慧与勇气,在不同赛道间纵横捭阖?联合动力又将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破局前行?让我们一同探寻背后的精彩故事。
技术揭秘:小米汽车背后的联合动力
2023年底,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引发热议,雷军展示的超级电机技术看似亮眼,却遭网友质疑非自研。
关键时刻,联合动力的母公司汇川技术发声澄清,指出小米超级电机中,V6s是双方联合研发,V8s才是小米全自研。
这一辟谣,让联合动力意外进入大众视野。
此时,联合动力冲击创业板上市已更进一步,2025年1月13日,其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计划募资48.57亿元,有望成为创业板史上最大IPO项目之一。
联合动力作为汇川技术旗下负责新能源汽车电驱与电源系统运营的唯一主体,实力不容小觑。
2023年,其在该领域市占率仅次于比亚迪,超越特斯拉,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更是拔得头筹。
如此强劲的市场表现,不禁让人好奇,联合动力是如何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崭露头角的呢?
合作共赢:理想汽车与联合动力的不解之缘
时光回溯到2009年,新能源产业尚处萌芽,多数人对电动汽车未来持观望态度时,朱兴明已敏锐预见行业变革,在汇川技术内部成立联合动力,专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
这一前瞻性布局,为联合动力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在众多合作伙伴中,理想汽车与联合动力的渊源颇深。
2021年,双方在“新能源之都”常州合资成立常州汇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五合一驱动总成,联合动力为理想ONE提供双电控系统和后电桥电控。
彼时,理想汽车成员公司持股49%,联合动力持股51%。
随着理想汽车多款热销车型问世,联合动力业绩随之腾飞。
2021年,理想汽车超9万辆的新车销量,为联合动力贡献了52.58%的营收。
不过,市场格局不断变化,随着联合动力开拓新客户,理想带来的营收占比在2024上半年降至33.16%,同时理想拿走合资公司控股权,联合动力持股比例降至约12.66%。
即便如此,理想汽车依旧是联合动力重要客户。
除理想外,小鹏、小米等造车新势力,以及广汽、奇瑞、长安、吉利等大厂,甚至沃尔沃、Stellantis集团等国际车企,都与联合动力建立合作。
联合动力在电控市场同样成绩斐然,2023年以84.8万出货量、10.2%市占率位居国内电控企业第二,仅次于比亚迪。
傲人的市占率带来不俗业绩,2021 - 2023年,联合动力总营收从29.03亿元增至93.65亿元,2024上半年营收达60.5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2024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扩大至2.85亿元。
创业之路:从华为到汇川技术再到联合动力
朱兴明的创业之路充满传奇色彩。1967年出生于湖南岳阳的他,燕山大学毕业后便投身电控领域。
1997年,朱兴明加入华为旗下安圣电气,然而,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来袭,华为业务调整,安圣电气被美国艾默生集团以7.5亿美元收购,朱兴明成为艾默生员工。
这段经历虽短暂,却为他积累宝贵国际视野与人脉资源。
2003年,朱兴明带着19名前同事创立汇川技术。
公司选择华为电气老产品矢量变频器作为创业点,恰逢国内房地产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电梯需求大增,而国内电梯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缺失,国外产品适配难且价高。
汇川技术凭借矢量变频器迅速占领细分市场,2010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此后,朱兴明深知单一产品难长久,遂着眼伺服系统等工业机器人产品研发。
初期研发困难重重,10个伺服系统测试,7个被退回。
朱兴明远赴欧洲寻求专家帮助,终攻克难关。通过系列战略并购,汇川技术实现高速增长,涉足轨道交通等多领域。
2016年,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汇川技术市值已破300亿元,朱兴明却大胆跨界进入新能源电控领域,创立联合动力。
联合动力起步艰难,长期依赖汇川技术资金支持。即便2019年汇川技术因新能源汽车业务开拓与宏观经济影响利润下降,朱兴明仍坚定承诺将汽车业务坚持到底。
这份坚持终获回报,2024上半年联合动力营收占汇川技术近四成,成为第二大支柱业务,且营收增速远超其他业务。
挑战与机遇:联合动力的IPO之路与未来展望
如今,汇川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成绩卓著,2023年接待投资机构达3099家,远超迈瑞医疗等热门公司。
2024年,朱兴明、朱瀚玥父女以130亿元财富位列《2024年·胡润百富榜》第388位。
朱兴明将未来15年目标锁定新能源汽车领域,决心开启“二次创业”,带领汇川技术迎接“新能源汽车之王 + 智能制造之王”的“双王之战”。
然而,联合动力前行之路并非坦途。
汽车产业链激烈内卷,自2022年起,联合动力电驱与电源系统销量攀升,但单价却逐渐下降。
电驱系统单价从5160.72元降至2024上半年3806.52元,电源系统单价从3149.47元降至2298.68元。
虽公司解释是销售结构变化所致,且毛利率从2021年11.58%提升至2024上半年15.49%,但大量销售收入形成应收账款,账期长达四到六个月,2024上半年应收账款账面价值超36亿元,占资产总额近30%,给现金流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2021 - 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直至2024上半年才转正。
面对困境,朱兴明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联合动力已累计获得14个电源系统海外定点项目,2024年在欧洲和东南亚新增两个电驱系统定点项目,海外研发中心也在建设中。
海外市场成效显著,2021 - 2023年海外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500%,从1458.78万元激增至6.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从0.50%跃升至6.63%,2024上半年海外市场贡献3.85亿元收入。
联合动力踏上独立上市之路,虽遭部分投资者关于“拆骨”上市的质疑,担心影响汇川技术股价,但汇川技术认为分拆可使联合动力更专注核心业务,提升投融资与市场竞争力,增强整体盈利能力。
联合动力此次募资将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研发中心、平台类研发、数字化系统及营运资金补充。若IPO成功,将助力联合动力应对未来汽车市场挑战。
写在最后
朱兴明与联合动力的故事,宛如一部精彩的商业奋斗史,为众多创业者与企业经营者带来诸多启示。
首先,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至关重要。在新能源产业尚处萌芽之时,朱兴明便能预见其巨大潜力,果断布局,成立联合动力专注相关核心技术研发。这份前瞻性眼光,让联合动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抢得先机。创业者需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洞察潜在机遇,方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次,坚持与专注是成功的关键。联合动力起步艰难,长期依赖母公司资金支持,即便面临诸多困难,朱兴明仍坚守承诺,将汽车业务坚持到底。这种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最终换来联合动力的盈利与快速发展。企业发展难免遇挫折,唯有保持专注,坚持不懈,才能跨越难关,实现长远发展。
再者,合作共赢是拓展市场的有效途径。联合动力与理想汽车等众多车企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优势互补,不仅助力自身业绩增长,也为合作伙伴提供优质产品与技术支持。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应积极寻求合作机会,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面对挑战,勇于创新与变革是破局之道。联合动力在面临市场内卷、现金流压力等困境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创新的市场策略寻找新增长点。企业需具备创新意识与变革勇气,不断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图片来源网络,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最后,希望我们永远保持热爱,勇敢追梦。
愿您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点个【关注】+【赞】+【在看】,谢谢您的支持!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