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下午,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先生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9岁。童祥苓先生因在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杨子荣一角而闻名于世。本人之所以想写点文字来纪念童祥苓先生也是有一定缘故的。那是在上一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后期样板戏在全国推广普及的年代。我那时刚上小学四年级,也就十一二岁的年龄吧。由于农村小孩子也不知什么原因,都有一个爱在舅舅家过新年的习惯,我自然也没有例外。每到学校放寒假以后,我就在母亲的安排下去下岸子侯村大队我舅家准备过年,一般至少都要待到大年初二这天,等父母亲来舅家看外婆以后,我才随着父母亲一起返回自己的家里。有时候也留下来多待几天,并跟着外婆一起到外边走亲戚。春节前十来天在舅家的时间里,我的活动内容:一是跟舅家门上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一起在村里玩耍游戏,再一个就是跟这些伙伴们一起或单独去侯村大队部里的阁楼上去看大人们排戏。侯村大队有个农民秦腔剧团,每年的冬季农闲和过年前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都要组织业余剧团的演员们抓紧排练戏曲节目,为的是能够在过年的时候给全体村民们上演一出或几出合格精美的样板戏,以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文革时期侯村大队之所以能有这样一支戏功不错的业余剧团,我想一定是在全国推广普及样板戏的号召下成立的剧团吧,当然也必须得有一定的群众戏迷基础,更重要的还得有一个支持这件事情的大队领导班子,缺了这几个条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要不然我们村怎么没有这样一个业余剧团呢?像侯村大队这种像模像样的业余秦腔剧团在兴平县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侯村大队的秦腔业余剧团主要排练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和《沙家浜》三部戏,这也是我在舅家村里看的次数最多的三部戏。对一些秦腔戏曲名段至今我还能哼上几句。可以说,侯村大队的业余剧团是我对秦腔戏曲艺术形成爱好的一个重要启蒙。后来又有了国家文化部们把样板戏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厂矿村镇的轮番播放,也有了城里的专业剧团到乡下向农民兄弟送戏演出的活动,我因此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亲眼看到专业剧团的演出,并首次接触到了京剧艺术,或在银幕上,或在舞台上,总之让我大开了眼界,也增加了我对戏曲艺术的更加热爱。由上海京剧团演出的《智取威虎山》和北京京剧团演出的《红灯记》两部戏拍成的电影,是我看过最多的两部样板戏电影。特别是1968年童祥苓先生主演的《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一角,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童先生浓眉大眼英俊帅气,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笑一嗔一怒一威,无不活灵活现的演绎出一位解放军侦查排长在面对人民群众、面对阶级兄弟、面对革命战友、面对敌匪强徒时应有的阶级立场和感情态度。童祥苓先生在这部戏里的精彩演出,无论是扮相还是台风,无论是唱作还是念打,都给全国的电影观众尤其是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辉形象,也使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在我的心中从此扎下了深根。京剧《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片子在我的少年时代里不知看过了多少遍,一些精彩唱段至今仍能在我的脑海里随时浮现。这也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纪念京剧艺术大师童祥苓老先生仙逝的重要原因。戏曲艺术对我的熏陶还有我上初一时化学老师张振清先生的一份功劳。张老师对戏曲的爱好也是自发的和自觉的,他并没有专门学过戏曲,也不是我们的音乐老师,而纯粹是出于一个戏迷和票友对戏曲的热爱,对部分戏曲唱段也学到了一定的水平,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班集体教唱样板戏。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有秦腔现代戏《沙家浜》中郭建光和沙奶奶的几段戏,如《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松》、《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等。可惜的是,我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样,把张老师教给我的秦腔《沙家浜》戏曲中任何一段戏都不能唱完整了。爱上传统戏曲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里也不是个例,而是有一批热爱的人群,就连我们一个自然村的小伙伴们当时都有了排练样板戏的冲动行为。那是在1970年冬季里的几个夜晚,我们村几个在西吴中学上初中的学生(解启信解朴实解九斤等)动员我们这些在马驹学校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说要组织大家排练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的部分选段或场次。其中:指定解朴实演《红灯记》里的李玉和,解岁桥演李铁梅;解九斤演《智取威虎山》里的座山雕,我演杨子荣;解启信是导演,因为他有一本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本,其他年轻伙伴们谁演什么角色我已不记得了。不过,这样的冲动大概也就排练了三五次就匆匆收场不再继续了。初次尝试由没有一点基础的农村中小学生们自己排演样板戏看来是不现实的,但无果而终的排演失败并没有减弱我对戏曲艺术的热爱。虽然我后来的工作跟秦腔或京剧艺术没有丝毫关系,但少年时代深入灵魂和骨髓的戏曲艺术启蒙却永驻我心间。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 欢迎分享到 朋友圈 或点击右下角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