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刚刚上初中。一个星期天,父亲提议和我骑行去参观,距离25公里的汉武帝茂陵,同时带上母亲前一天下午打的80斤蒜薹去卖。父亲在桑镇地段医院工作,正值休息日。那天早上,父亲将蒜薹捆成四捆,每捆20斤。吃过早饭后,我和父亲便踏上了前往茂陵的旅程。父亲骑行在前面,时不时回头看看我,眼神中充满了关爱与鼓励。我们沿着西宝中线骑行,父亲一路上给我讲述着茂陵的相关历史。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茂陵村,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它占地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始建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87年)竣工,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据传,茂陵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汉武帝在一次打猎过程中,在茂乡附近发现了一只酷似麒麟的动物和一棵长生果树,认定此地为风水宝地,便在此建造陵墓。刘彻抗击匈奴,彼时大汉建国已久,然匈奴屡屡犯境,烧杀抢掠,高祖刘邦曾被困白登山,文景二帝亦只能以和亲纳贡求一时之安。刘彻登基,不甘屈辱,决定整军经武,一雪前耻。汉武大帝大胆启用卫青、霍去病等军事奇才,在大漠黄沙间与匈奴展开殊死较量。卫青七出匈奴,直捣龙城,让大汉军民首次见识到胜利的曙光;霍去病更是年少英勇,率八百铁骑深入大漠,封狼居胥,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扭转了大汉长期以来的被动局面,也让大汉的威名远播四方,令西域诸国纷纷来朝,为华夏大地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广袤疆域,丝绸之路得以开辟,东西方文化交流渐盛,大汉迎来了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骑行,我和父亲终于到达茂陵。在建筑工地干活的教选哥热情地帮我们卖掉了蒜薹,并邀请我们到他的工棚里休息。他的淳朴与热情让我们深感温暖。随后,我和父亲来到汉武帝陵脚下。在景区门口,一位老大爷守着铁门。得知门票价格后,为了节省开支,父亲提出让我一个人进去。但老大爷被父亲的节俭精神所打动,同意我们免票进入,并帮忙照看自行车。进入景区,我们被汉武帝陵那巨大的陵丘所震撼。陵丘巍峨雄伟,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气息。陵周的松柏身姿挺拔,枝叶交织,仿佛在为帝王守灵。我们沿着小径登上陵顶,极目远眺,霍去病墓宛如一座不朽的战功纪念碑,李夫人墓则像一位娴静的佳人侧卧于此。在陵顶上,一群干部模样的游客正面向着李夫人墓的方向在谈论着,父亲有感而发,高声吟道:“一支红粉何偏重,百战将军竟被冷”。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陵顶之上。游客们围拢过来,聆听父亲对茂陵的讲述。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身上的光芒,那是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站在陵顶,我和父亲向下望去,整个茂陵景区尽收眼底。那些古老的陵墓、石碑、雕塑,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汉武帝刘彻开创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时期,他无疑是千古一帝之一。他的文功武治,雄才大略,让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受到了后人的敬仰。下午时分,我和父亲结束了茂陵之行。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偶尔停下来欣赏路边的田野风光,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此行不仅让我领略了茂陵的壮观景象,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父亲在生活中的节俭和辛劳,以及父爱的深沉和伟大。(翟大雨2024年12月8日,星期天写于兴平南环路的家里)
作者简介:翟大雨,1967年1月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陕西兴平汤坊镇人。2001年至2013年2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先后任辅导员、教务科干事、评建办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宣传处处长、人事处处长、党政办主任等职。2013年3月至2022年9月,任广东三和管桩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中心经理、企业报主编,负责员工教育培训、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务工作。目前在陕西咸阳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华商报》《中国教育》《实践与管理》《中山高新民企》《市场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参编高等职业院校教材两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通识课规划教材(编写第六 章、第七章)、《中国中医美容发展简史》(高校创新教材)副主编(编写第二章)。参与编写专著一部《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约束下区域工业发展研究》,该专著2016年2月获省人民政府三等奖。系兴平作协会员,北京《冬歌文苑》公众平台编委,2017年后文字见诸于各网络平台。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 欢迎分享到 朋友圈 或点击右下角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