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原名“太师饼”?这些中秋故事,你知道吗?

教育   2024-09-17 19:30   北京  






在这个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秋节


月圆人团圆,中秋不仅承载着家人团聚的温馨与幸福,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值此中秋佳节之际,让我们一起漫步于这轮明月之下,感受中秋的祥和氛围。


让我们一起了解中秋的起源与习俗,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一抹别样色彩。

01 中秋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月亮祭祀。古人对月亮有着深厚的崇拜,认为它是团圆、美好和丰收的象征。


早在《周礼》中,就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而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这说明那时,中秋赏月、玩月已颇为盛行。宋代以后,中秋节逐渐在民间普及,形成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有趣的是,中秋节还与科举考试有着微妙的联系。古代科举考试每三年在秋季举行一次,称为“秋闱”。故而,人们常在中秋时节,庆贺科举的高中者。这一习俗流传下来,在现代社会,人们也仍会在中秋时节对学业有成、事业进步的人表示祝福和庆贺。

02 甜蜜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当然少不了吃月饼。月饼,作为中秋节的重要食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史料记载,月饼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那时,江、浙一带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被认为是中国月饼的“始祖”。


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等食材,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于是,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关于“月饼”这一名称的确定,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早期的月饼形状各异,有方形、菱形等,直到明朝,圆形月饼才逐渐流行开来。这可能与“圆”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团圆、完整、和谐——密不可分。


在古代,月饼是宫廷中的奢侈品,只有皇室成员和贵族才能享用。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和手工艺的发展,月饼才开始逐渐走向民间,成为大众节日的必备食品。


在中秋节这一团圆佳节,月饼成为了连接家人、朋友乃至远方亲人的情感纽带。无论身处何方,一块月饼总能勾起人们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人们通过赠送月饼,表达着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与关怀,传递着“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


图源 |微博“央视新闻”海报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家人围坐一起,品茗赏月,是最具代表性的中秋习俗。古人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雅兴,现代人则更多了一份团圆和乐的氛围。


无论城市的高楼天台,还是乡村的稻田小院,人们仰望那轮明月,虔诚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服务平台
懂法治,明法理。提素养,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