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卖出洋河的决策说起,谈谈对投资的一些思考丨看十年比看三五年容易;二十孔原则;投资必须要“出师”

文摘   财经   2024-11-11 07:55   四川  

文字是思考的结晶,记录是为自己指路

朋友们好,失踪好久的常思阁又出现了。鉴于期间有朋友问起我为什么这段时间没写文章,所以我简单解释一下:从9月起,我就非常非常忙,既忙于工作,也忙于生活,对我来说,这两个都是当下比投资更重要的事情,自然也更重要于写文章,所以才有两个多月没有写一篇系统且完整的文章了。在我看来,输入输出都重要,但是输入永远是比输出更重要的,所以这段时间我始终没有停止过输入,零散的思考写了不少,但是因为时间不够,所以完整的输出就少了。

作为话痨,又说了很多废话,言归正传,下面我还是从4月底卖出洋河的决策说起,谈谈近期我对投资的一些思考(因为是一篇漫笔,加上很久没系统写文章了,所以本文基本上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架构甚至是逻辑可能都会有点混乱,还请读到的朋友见谅,并多多提出意见;当然,看不下去的话,不看也是完全可以的)。


简单回顾当初卖出洋河的决策

我是4月29号卖出洋河的,距今也有半年了,在价值投资的生涯中,半年不算长,但暂时来看,我认为我卖出洋河是一个“过程错误,结果暂时正确”的决策。

之所以说是过程错误,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卖出洋河的动机,八成源于彼时对管理层的厌恶,而不是源于对企业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此为感性因素);

第二,当时我卖出洋河,是因为别人卖(或计划卖)了洋河所以卖的(此为跟风)。

(上图为当初在文章中写的卖出洋河的理由)

回头看看,我当时罗列的两个原因到现在我认为也是成立且没有再买入洋河的原因,但本文上面我写的两个原因(感性与跟风),我却没有写到文章里面。

说是好面子也好,又或是当时没有意识到也好,但站在今天看,我认为感性与跟风,才是我当时卖出洋河更主要的原因。

因而,当初我卖出洋河,是一个不够理性(感性主导)的决策。

尽管当时那篇文章中写的原因目前依然是我不想重新买入洋河的原因(而且当下是主要原因),尽管当时我卖出洋河买入的企业,目前看来暂时确实比不卖洋河所获得的短期结果更好(其实也只是微赚2%,跑赢半年的无风险理财收益而已),但是,我卖出洋河的初始动机不对,因而我说当初卖出洋河这个决策,是“过程错误,但结果暂时正确”。

现在看来,反而当初我卖出洋河的两个“强行”解释的理由,才是卖出一个企业所应该思考的部分角度。而且,巧合的是,“现在的洋河,我并不想持有十年”,进一步提炼总结成为我投资的一个核心观点:


看十年,远比看三五年容易

这一段小标题里面的这句话,就是近段时间我投资体系发生改变之后的核心观点之一:看一个好企业的十年,远比看这个好企业的三五年容易(当然,看十年也并不简单)。

我的这个观点,首先有一个前提,是看一个好企业的十年。一个不够好的企业,根本没有去对比看十年还是看三五年容易的必要,这种企业,发现其不够好的时候,就不应该去看了。

我的这个观念,源自段永平,简单来说,就是短期的变数太大,一个再好的企业,也可能因为环境短期的变化而遭受很大的影响。但是拉长了看,真正的好企业,是一定能够从短期变化中稳定下来的,因此,看十年比看三五年容易。

不过,为什么看十年比看三五年简单,我不可能比段永平解释得更好,所以读本文到这里的朋友,我强烈推荐朋友们去看看《段永平投资问答录》上和下,上册是商业逻辑篇,下册是投资逻辑篇。我有些朋友说,看了投资逻辑篇,感觉没什么用,说得太虚了。要我说,其实商业逻辑篇比投资逻辑篇更重要,而且看了商业逻辑篇,有助于理解投资逻辑篇。

话又说回来,正因为好企业少,更因为看十年也并不简单,所以,引出了我投资的另一个核心观点——“二十孔”原则。


“二十孔”原则

没记错的话,巴菲特曾在一次演讲中对学生说,(大意是)我可以给你一张只有20个打孔位的卡片,这样你就可以在上面打20个孔——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所有的投资。一旦你在这张卡片上打满了20个孔,你就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了。‌

(没找到英文原文,上面图片引用自网络)

之前,我对于“二十孔”策略其实没有特别深的理解,所以今年的部分新增资金我买入了好几个并不熟悉的企业(运气还行,结果倒是没有很差)。

但是,在真正想清楚了“不想持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持有十分钟”这句话,以及学会了从十年视角去看企业,如果一个企业十年的回报并不好、甚至根本看不懂十年回报或者十年后这个企业会如何,那就坚决不要投资这个企业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二十孔”原则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十孔”是一个思考方式,而不是结果,一生中我们打的孔大概率是大于二十个的,二十孔并不是追求真的只打不超过二十孔,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在做决策之前要审慎,要全面思考,谋定而后动,用理性去控制感性,而不是让理性被感性支配。

简而言之,这种策略会迫使投资者在每个决策上都三思而后行,确保每个投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而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另外,“二十孔”原则其实也不仅仅适用于投资,也适用于工作生活投资中的很多其他思考。

有了“二十孔”原则,叠加我“看不懂十年就不买入”的原则,让我现在买入企业非常谨慎,并且我还把持仓里面不符合这两个原则的企业,不管是浮盈还是浮亏,都基本卖出了(有个企业虽然非常想卖,是金主爸爸看好的,就没卖)。


其他一些投资随想

1.投资,首先投的是三观。

这个其实没什么好解释的,就像和三观不合的人根本没有话说,强行沟通反而会让自己非常不舒服一样,和三观不一致的企业,同样走不到一起去。

不过,这点在投资者很重要且必须注意的是,如果读到这里的朋友你和我一样是一个抄作业的人,那么和你三观不一样的人的作业,千万别抄,因为三观都不一样,你又怎么会拿得住呢?





2.不管你想不想,投资都是必须要“出师”的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说了一句话:当年走进唐书房是一个进步,现在走出唐书院则是一个更大的进步。

这句话我非常非常认同(而且站在现在来看,老唐已经关闭实盘了,那么你无论是处于主观还是客观,都必须或者说不得不走出来了),但需要说明的是,走出,不代表完全摒弃,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运动员实力提升了,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比赛,难道国籍就变了么?另外,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并不会因为国籍而获得更好的成绩,一切都是看实力,投资也不会因为你的流派方法不同你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一切都是看你的水平。

扯远了,说回来。

我认为,走出唐书院不代表要彻底摒弃老唐的思路,老唐的道(价值投资)没有问题,器(以财务分析为工具)我觉得也没有问题,术(老唐估值法)有没有问题,是否适合自己则因人而异,所以应该保留其思路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同时择他人善者而从。

(上图为元宝对“出师”的解释)

我认为所谓出师,不是说你水平超越了师傅才能出师,而是说你水平达到一定境界就可以也必须跳出师门去闯荡了,你不跳出去看看世界,你怎么能够形成最适合自己的体系呢?

张三丰贵为倚天屠龙记的武学第一人(这个应该争议不大,吧?),他的七个弟子还得出去闯荡呢,闯不闯得出名堂另说,那至少都是出去闯荡了的吧。

把自己关在师门里面闭门造车,结果就是宋青书,一出去就掉各种坑,自己还心胸狭隘,大好前途全部葬送。

一直躲在师傅的背后,如果你真的有张三丰那样的武学泰斗师傅作为师傅,那你确实即便躲在师门也大概率可以好好度过一生,但问题是,你真的有张三丰那样的师傅么?又或者,你只是张三丰的徒子徒孙的话,甚至你连张三丰面都没见过,张三丰又怎么保你一生呢?

当然,你走出去看,你不能乱整,你不能说出去了就把原来的东西完全抛弃了从头学(除非你原来学的100%是错的),这样是另一个极端。“出师”之后应该做的就是在自己原有的武学基础之上采众家之长,把适合自己且可以与原体系结合的东西融入自身的武学体系。





3.投资一定不能教条主义

投资,一定不能教条主义,必须要多看多听多学,但是,也不能什么东西都揉进来,要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投资体系就像一棵树一样,你得有你的主干,如果你主干长歪了,那你枝叶越茂盛,你倒塌的风险越大。在你主干没问题的情况下,不长枝杈是不太可能的,就算真没有,也能活得很好。这个时候你多去长一些枝杈出来,就能枝繁叶茂。但如果你枝杈里面长虫了,如果不及时处理,也是会危害主干,所以一旦发现有问题的枝杈,就要赶紧砍掉。





最后瞎逼叨两句

很久没写文章了,敲着键盘,感觉都很手生。说实话,这篇文章我自认为质量不高,也因此,更加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们,谢谢你们和我一起学习进步。

希望未来,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成为更好的投资者,让自己、自己在意的人,都过得舒服。

常思阁


微信号:Stain145

您的关注是最好的鼓励

常思阁
不盼蜂蝶不盼君,花香自有流水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