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思考的结晶,记录是为自己指路
最近几周常思阁在琢磨买车的事情,虽然我在价投和买车领域都是菜鸟,尽管我把价值投资与买车结合的思考还远谈不上成熟或者成体系,但是我自觉“买车与价值投资思维有点像”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也有一些讨论价值,所以写篇短文发出来,抛个砖引个玉,欢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我进行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开始闲扯淡啦,由于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所以文章可能会特别零碎。
首先,我觉得买车和投资最像的就是,都要先明确自己的大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内去选择道路,并根据实际看是否要换路,用什么方式往路的终点走。
投资的首要目的当然是赚钱,要想在股市里面赚到钱,一开始你就得想明白自己要朝哪个方向走(或者说看自己的性格、能力,更适合哪种方式),是价值投资,还是网格交易,还是趋势派(当然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投资),还是基本面交易,还是其他的什么,又或者是把这几个中的一个或多个甚至和投机什么的结合起来;然后,假设你选了价值投资,那你都还得看你要走价投的哪个哪条路,是格派还是费雪派又或是其他什么派甚至是东西结合融会贯通派;
再者,你还得建立自己的交易、选股(或指数)、买入卖出等等方面的原则,这样你才能够逐步知道你要买入什么样的标的;
之后,你还得去研究选股,去试错,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你的策略,调整你的持仓;
……
把上述内容对应到买车上,买车的首要目的当然是开,但要想开得舒服,你得在第一步想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比如你是自用还是家用,家用是几人用;你是刚需还是非刚需,之前有车还是没车;你是主要通勤还是旅游,你通勤是多远,旅游主要是去什么地形),想明白了需求,自然你才知道你要买什么样的车,油车,纯新能源车,还是油电混合的什么插混增程之类的车;
第二步,假设你选定了一类车,你得有一个你的预算范围,然后得看车的哪个方面你更看重(品牌、外观、安全性、空间、服务、功能等等),综合这些,把可选范围进一步缩小(说到这里插一句,大家都知道选股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选股的两种方式;对应到买车,先定预算再设定车的条件,或者先设定车的条件再根据预算去进一步缩小范围,好像这两方面,还挺对应的哈哈哈);
第三步,上述条件框定出少数可选项后,你还得去试驾,去体验,去感受,然后再根据实际去确定你要买的车;
……
其次,我觉得买车和投资很像的一点就是,要想获得更好的结果(投资中是收益率,买车就是自己对车的满意度),那就必须要多研究,常比较,善等待。
可能研究一个企业,我们一两年都没办法看懂,又或者看懂了,也好几年都没遇到合适的价格,也或者是有合适的价格,但是有其他更好的标的;买车也是一样,可能要花挺长时间才能知道自己要什么车,但知道要什么车了又遇不到合适的价格或者是没有当前满意的车型又或者是真的有几款都满意一时不知道选哪个。因此,买车和投资两者都很难是懂了就马上能遇到出手机会的(当然如果买车是刚需,那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在投资和买车的过程中,信息差很重要。在我看来,任何能赚钱的方式,不仅限于投资,其实都是源于信息差;对应到买车,买对了就能少花很多冤枉钱,要想买对,同样也是需要信息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差其实主要源于大家对公开信息的提取整合,去获得别人不能从公开信息中获取的关键信息。
在我看来,投资中的信息差主要源于对企业及其管理人历史的表现、对多年财报的解读、对商业的理解等方面,而买车的信息差,就源于对自身需求、条件与车机素质功能的匹配程度。
在我们获取信息差的过程中,投资方面,有很多企业的研报、各投资论坛高手的分析等内容;买车方面,则有很多博主的专业测评、各大论坛上车辆用户的真实反馈等内容。巧合的是,投资和买车的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是双刃剑,既有可能帮我们理清思路,从而选出合适的标的,但也有可能扰乱我们的视线,让我们走入误区。
下面,我再胡诌一些我认为的投资和买车像的一些点:
汽车本身的安全性与着投资中的第一原则(车是降低事故率与出事故后人要安全,投资是不要亏损);
汽车品牌的持续性对应着投资企业的存续期(不能选中极越高合威马这种倒闭或濒临倒闭的品牌的车,也不能选那些活不了多久的企业)
汽车售后的服务对应着企业对待股东的方式(车企要对待客户好;企业要对股东好)
汽车的品牌溢价和企业的经济商誉(都是看不见但是对车/企业有价值加成的东西)
当然,除了这些,买车和投资相似的点我觉得还有前文我提到过的,“大方向要正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选股与选车”、“多研究,常比较,善等待”。
最后,分享一点我在买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吧(此处与投资无关),肯定有片面性和缺陷,甚至有些我了解的知识是错误的,但是我的思考过程绝对真实:
第一,为何我买车选定的是纯电车?
因为我的大家庭的三辆车都是燃油车(我爸自己开的07年买的车、我爸给我开的13年买的车,丈母娘开的21年买的车)。一方面我自己开燃油车,工作日限行不太方便,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这个大家庭确实需要有一辆出行方便且省钱的新能源车,所以锁定了新能源车。
本来我锁定的其实是油电混合的车,因为我觉得纯电车有里程焦虑,但一方面,我自己开车就是用于每天来回总40公里的通勤;另一方面,我基本没有节假日出去自驾游的需求,所以只要我尽量确保电车剩余里程在100公里以上的时候就去充电,纯电车的里程焦虑对我来说影响很小(我开油车,也是尽量在剩余里程在100公里以上的时候去加油,唯一区别就是充电要半小时以上,加油只要几分钟,但我能接受充电半小时)。
其次,经过了解我发现,无论是增程还是插混还是其他啥的油电混合车,电池都不大,一般纯电最多也就跑200公里,加上冬天有电池衰减,加上电池要定期慢充一次以减小自燃几率,加上增程和插混充电速度比纯电慢,加上最重要的两点:我家没办法装家充、我不想把油电混动车当油车开,所以,我就把油电混动的车都排除了。
第二,我选车的依据是什么?
我选车主要看四点,安全性、品牌可持续性、销量、车内特别是后排空间。
安全性不用说了,自己的身体和命最重要,不那么安全的车子我绝对不买。就纯电车来说,除了车身碰撞的安全性(这个其实我还没太研究),电池的安全性也很重要。我一个博士能源专业毕业,在比亚迪做了几年电池的朋友给我说了两点:一是磷酸铁锂电池比三元锂电池稳定(当然三元锂电池性能更好),二是尽量买配的宁德时代电池的车(其他品牌的磷酸铁锂和宁德的三元锂比,他建议选宁德三元锂)。
所以,就电池一项,我就排除了很多车子。
说到品牌可持续性,不用多解释,肯定就是品牌存续得越久越好。纯电车和燃油车有很大的区别是,纯电车的软件很重要,一旦品牌倒闭了,软件没办法更新了,那直接就丧失了绝大部分功能;而且如果品牌倒闭了,那么电车后续的保养维护也很困难,毕竟不像油车的零件那些那么通用。
再然后,销量。尽管很多车子喷的人多,但销量不会说慌,销量高自然有销量高的道理,而且买销量靠前的产品,自然这个产品的存续期间也会比较长,后续要维修更换等待也更容易,而且产品卖的好,公司也相应的更大概率能存活久嘛。
最后,就是我自身和家庭的需求了,我家的07、13和21年买的三辆车,都是轿车,后排空间不够大,我老丈人和我(特别是我老丈人)腿又比较长,坐轿车后排是真难受,假设之后可能还是会要小孩,所以确实我觉得需要一个SUV。
第三,也是我个人觉得买车最重要的一点:早买早享受(对刚需而言),晚买享折扣(对非刚需而言)。
如果不是刚需,那在这个车企技术日新月异、一年三代的时代,那真的是等等党永远不输。至于刚需用车的,那逻辑就不太一样了,我觉得就是沿着前面我说得那些方向选定车后,就别等太久了,和买房一样,刚需,什么时候买,只要买的是适合自己的,都没毛病。
本文完毕。
(没想到本来以为只能写1000字的文章还是写了3000字多一点,我可真是太话痨了。。。。)。
常思阁
微信号:Stain145
您的关注是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