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阁2024年在投资中的“好、不好、不够好”

文摘   财经   2025-01-12 08:21   四川  

文字是思考的结晶,记录是为自己指路

常思阁的2024-一个抄作业为主的“投资者”的年度小记(点击前面蓝字可跳转文章)里面我曾写到,我是不太想写年度总结的,那为啥写了一篇小记了还又来写一遍2024的好与不好还有不够好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上一篇我觉得自己写得太烂了。。。。。。

2024小记文章截图)

所以,我就又对去年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把一些我觉得有价值的内容记录并分享出来,如果这部分内容能对朋友们有所启发甚至帮助,那就是我莫大的荣幸。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如标题,即投资中的“好”、“不好”、“不够好”。

此外,好的方面我觉得没什么好多说的,就尽量简要带过,我主要说不好和不够好。

必须提醒的是,本文全文7000字左右,阅读时间按照kimi预估,正常情况下大概是23.3-35分钟。听的时间如果是按照公号自带的语音或者是导入到微信读书里面听,1倍速大概是27分钟左右。


投资中的“好”

2024我做的最好的方面,就是我逐步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尽管这个投资体系还不成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优化,更需要时间的检验(去年小账户还跑输了沪深300),但这个体系是让我舒服的、自洽的、夜夜安眠的。


以前,朋友给我分享散户乙合集、分享段永平语录乃至巴菲特致股东信的内容我都“不屑一顾”,认为我从老唐那里学到的一套就够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但当去年年初我真的开始看散户乙合集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了散户乙的合集后,我意识到,核心都是价投,但不同的高手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擅长,对于我这个还没办法写作业的抄作业者来说,研究不同写作业的人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我认为也是一条比只抄一个人作业更好的道路。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条“捷径”、“小路”,是不能长久的,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一定是必须独立投资的,哪怕是投资指数。之所以目前我还是选择了这条路,是因为对我来说,生活工作都重于投资,而我必须投资,所以只能先走这条路,希望这条路未来不会反而影响我在大路上的前进)


随着开始看散户乙、段永平、谷雨轩、东邪惜独、苏呆子、学知利行、养长电防老1、大只若鱼等人(当然还不止这些投资者)的分享,我发现,投资里面真的还有好多有趣且有用的东西,我发现相比于带着一部分“估值回归”的预期去计算潜在收益率,我更喜欢完全或者尽量不依赖于市场报价的股权收益率法、十年回本法、年化收益=股息率+利润增长率+估值变化率等方式来衡量企业的投资价值。(这不代表其他方法没用或者不好,仅仅是个人喜好)

(这里插播一段,去年5月17日我的周记里面我推荐了一些投资者,但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对这部分投资者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所以这个名单又有了进一步的缩减,之后有时间的话我应该会专门再写一篇短文,对我熟悉的投资者,或者说对我抄作业的对象进行介绍和推荐,此处不赘述,也不再把当时的名单放出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搜索我这篇文章)


借用我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当年走进唐书房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如今走出唐书院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么说不是说老唐对我不重要,相反,我仍是一名糖粉,但是更理智了。对我而言,老唐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一辈子都会铭记他,感谢他对我起到的巨大帮助,但是,曾经的我只看老唐的东西,其实是把自己关在了信息茧房里面。

而现在,我能够比之前的我更包容、更多元、更理性地看待更多不一样的投资分享。(甚至是投机,当然我个人不会去投机,那是另一条我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即使能成功我认为也比价投更难的路)


这些不一样的投资分享,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投资的有趣(当然也有非常多困难),所以我更加佩服老唐的成就,也更加感谢老唐的领路,尽管我认为我这辈子也不可能超过老唐,但是,我势必要走出一条自己的投资路,因为我不是老唐,更没办法复制老唐。(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复制其他人)


上面这些,对读到本文的糖粉们或者其他高手的粉丝们也是一样的,必须走出自己的路。

对糖粉们来说更是如此,毕竟现在老唐暂停分享了,不管你们想与不想,你们都得走出来,去看看书房外面的世界,去走出自己的投资道路,哪怕不再持有股票而是持有指数、甚至是持有现金,这都是你自己的投资道路。





做得好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有点感想就咋咋呼呼地在留言区、在周记、在有些地方分享出来了。

之所以说这个是我做得好的点,一方面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个入市不到3年的菜鸟,同时年龄不到30生活工作阅历也不够,且之前基本上只看了老唐的东西,有很多我的个人观点都可能是以偏概全甚至是错误的,但因为我的咋咋呼呼,误导了一些朋友,也让很多人产生了误会甚至不满以至于我自己遭受了一些攻击。





做得好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我拓展了一些新的赚钱技能。

主要是拖拉机套利和薅券商开户、信用卡开户及首刷羊毛还有其他一些小羊毛。

鉴于本文内容较多,且我希望本文更多地体现我做得不好与不够好的地方,所以这部分我单独写成了另一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蓝字跳转阅读《2024,常思阁新拓展的几个赚钱技能》。

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请后台私我了解,是后台私我,不是本文的评论区。(我比较忙,回复不一定及时,但看到了一定会回复)



投资中的“不好”

第一部分自得了一下,第二部分自然得狠狠地踩自己一下,聊聊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第一,在海康威视上的投资,非常非常失败。

海康威视我是在2022年10月底介入的,但其实这笔投资时间还更早,因为在我接手我金主爸爸的资金之前,他就是重仓大华同时也买了一些海康威视的。

2022年10月大跌的时候,我父亲决定把他的资金给我打理,当时我做出了一系列的调仓换仓操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海康威视仍然保留并且加仓了。截至今天,海康威视仍然占我大账户仓位的6%以上,浮亏40%。(最多的时候我记得是接近10%的,现在是跌下来的,我估计直至最终卖出,也很难盈利,大概率之后是要亏损卖出或者换股)


对于海康这个企业,可以说至今我的认知仍然非常浅薄(最主要的认知就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企业,未来变数太多,难度太高,属于七尺栏杆),之所以保留,是因为我没办法说服金主爸爸卖出。

我父亲受多个人、角度的影响,过于看好海康的未来,却忽略了海康生意本身的复杂性。站在今天,我可以说我连海康的十年、五年、三年、一年都看不清楚,我相信我父亲也是。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我接手至今,海康我拿了两年多还继续持有,这个错误,从2022年延续到了今天,所以,这是我投资生涯至今最大的错误,也希望这个错误能成为我从2022年到我走之前,最大的错误。

所幸的是,去年年底我父亲也终于意识到了海康这笔投资的失败,所以,以后我会择机卖出海康。

(金主爸爸的话的截图)

说实话,如果没有金主爸爸的话(详见上面截图)我是一定会立即卖出海康的,因为真的是我能力圈外的企业。但我之所以会说“择机”卖出这样不太价投(且非常像投机的话),除了担心换股后海康也像当初大华一样大涨导致金主爸爸耿耿于怀以外(详见文章《不要因为赚不到的钱而耿耿于怀-回顾一次“糟糕”的股换股经历》,点击蓝字跳转)


还有几个不卖出海康的牵强附会的非决定性的理由:

一是考虑到海康的管理层确实非常靠谱,且现价光股息率都有3%以上了,所以我觉得海康威视这个二流(可能都还不是)的生意配上一流的管理层,大概率还是比现金划算的;

二是,持仓或者计划持有的企业中,要么是对比海康以我的能力看不出明显的便宜,要么是虽然我觉得对比海康有明显的便宜但当前已经仓位较重且没到预定的下一调仓买入的买点;

三是我觉得也还是有一笔科技发展的风投因素叠加经济好起来之后海康明显受益的预期在里面。


综合上述的一个主要原因+三个次要原因(其实主要原因的隐含内容是,我仍然没有足够能力说服金主爸爸,这是我的问题),就变成“择机”卖出海康了,只能说希望不会因为没有卖出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吧,但不管是否造成更大损失,海康已经成为我投资路上的一个典型案例,被我高悬头顶用于警示自己





第二,是在白酒的投资上做得非常不好。这方面涉及多个企业。

首当其冲是洋河,这个是我投资至今产生实际亏损的比例、金额都最多的一只个股(海康毕竟还是浮亏。。。虽然我觉得大概率以后实际亏损是要超过洋河的,但万一呢。。。。),这个案例,具体的情况去年我在《准备卖出洋河》《一个菜鸟散户对是否卖出洋河的思考》《按计划卖出洋河(分别点击前面蓝字可分别跳转三篇文章)等文章中提过的,本文也就不多说了,但要补充解释一句,当时之所以说“洋河占总仓位1.25%”左右,是因为当时是按照洋河占大小账户加总之后算的比例。

【但去年下半年,我把大小账户彻底区分开了(实际从2023年就是分开记账的,但是有个大小账户的汇总,上一篇年度小记就是把两个账户收益率严格区分的),而洋河卖出的时候占小账户的仓位是20%左右,对我个人的小账户的资金来说,确实挺痛的,这也是小账户去年收益率跑输大账户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五粮液和泸州老窖2024年内分别是跌到了110以下和100以下,达到了我设置的买点,并且我当时大账户上有现金,我却没有买入,印象中主要是因为金主爸爸去年反复提了要多留现金、次要是因为当时忙于工作没注意到设置的股价提醒导致我没有严格执行自己的交易买点,虽然当时设置的也就是买一手(跌到更低才会再买更多),但是没买,这是一个错误。(后续我就开始使用“条件单”功能了,真的非常好用,金主爸爸再也不用担心我错过买卖点了)


其实白酒投资做得不好的还有小账户的古井B(买在了几乎是古B历史最高点)、泸州老窖(年初174买入,年中152卖出换成134的确定性更高的五粮液,站在现在看老窖换五粮液倒是个还不错的操作),都是拿不住现金而买在了阶段性的高点,但这个拿不住现金的问题,被我归入下一个问题了。





第三,是拿不住现金,或者说是还不够耐心,表现出来就是看着一些股票的持续下跌,总怕错过,有情绪性的没有按照计划的买入,进而导致买入的价格较高。

这一点在多个企业上及小账户收益率跑输大账户上面都有所体现,我就不具体再说涉及的企业了,并且到现在也做得还不好。


不过,我今年年初针对自己能力圈内的企业建立了严格的买入卖出点,之后我会尽量严格执行。为什么是尽量而不是一定呢,因为我的小账户的持仓里面有中概互联网ETF和恒生指数,目前他们还处于比较低估的区间,且我希望分别把他们配置到我小账户仓位的10%以上,所以这两个我计划每周场内定投一点点。但定投指数的部分,我个人认为是要止盈的,怎么个止盈法,没想清楚,所以还是有可能会“乱来”。。。。





第四,投资福寿园的错误。

我是完全不忌讳生老病死话题的,所以福寿园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我真的不是一般地喜欢,也因此在模拟盘里面我是2022年就买入了福寿园并“持有”至今。(多说一句,模拟盘在较高位置重仓腾讯和福寿园,结果就是港股模拟盘两年多了,净值还是在1左右晃荡,又一个“拿不住现金而买高”的典型案例)


因为管理层不靠谱、腾讯前两年一直低估、港股我能力圈内的企业很少很少的因素,我是去年4月才在实盘建仓福寿园的,当时建仓的理由主要是福寿园这几年分红不错,加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通货膨胀,叠加福寿园优秀的商业模式,我认为长期看投资福寿园的年化收益能有个10%-15%,另外从历史数据统计看,当时的福寿园pe处于历史的最底部区间,且有好几个我认可的大小V都建仓了福寿园并看好(可能这个是最重要的原因哈,毕竟我是抄作业的),所以小仓位建仓了。


结果,去年中报前管理层明知业绩大概率不好的情况下还放空炮,导致业绩出来后利润和股价都大跳水。

这真的让我意识到了不靠谱管理层的威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对福寿园这个企业的判断和认知不到位,所以才会犯这个错误。

但我实在是太喜欢福寿园的商业模式了,加上仓位也就占大账户的1%,所以我就打算继续拿着(尽管目前浮亏20%+),看看时间给我的答案究竟是怎么样的。


投资中的“不够好”

第三个部分,聊聊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第一,是在分众传媒上的投资做得不够好。

去年我写过一篇短文,《对分众传媒的粗浅看法(点击前面蓝字可跳转文章),里面写了我对分众传媒的一些粗浅理解(也许大概率我是错的)

从那篇文章8月1日发布至今,分众股价最低到过5.13,最高到过7.78。

在我去年逐步形成的投资体系里面,单纯将企业和现金对比的话,是在合理估值之上某个点位就要开始大致等比例一点点卖的(这一点我学习自前文提到过的学知利行;具体到不同企业,合理估值之上的比例和卖出仓位占比略有差异,但整体思路一致),所以我在6.3、7和7.7、8.4、9.1……等价格左右分别设置了分众的卖点(每批差不多卖十分之一)。


分众上做得不够好有两个点:

一是当时的我没有设置条件单,导致7.7的卖点到的时候没卖出(当时我因为工作没注意到,之前6.3、7我都按照既定计划卖出了),然后就转头向下了,没卖出,这个是小问题(因为没卖出导致的浮亏比例和金额都小)

分众做得不够好的第二问题要稍微大点,就是上面我说的五粮液老窖跌到了买点,但我也没有拿分众去换。因为按照投资就是比较来看,按照我对未来收益率的计算,那个时候的五粮液和老窖是比5.2左右的分众更划算的,但我没有拿一部分分众去换五粮液或老窖。但鉴于我的现金也没去买白酒,所以衬托之下,这点是做得不够好而不是不好。(如果当时没有现金,那没拿分众换五泸就是做得不好了,属实是卧龙凤雏的两次没操作了)





第二,就是在腾讯这笔投资上面做得不够好。

我之前在《我确定单只个股占总仓位上限为36%的逻辑(点击前面蓝字可跳转文章)这篇文章说过,我对个股持仓的上限是36%(买到36%后来涨得超过36%的不算)。


到目前为止,腾讯占我大账户的仓位仍有55%+(还是这三天跌了10%左右的情况下),腾讯占我仓位最高的时候是超过60%的。腾讯仓位占比这么高的原因,是2022年在腾讯越跌越买的过程中加仓到了50%左右,即便那个时候给腾讯设置的仓位上限是40%,但也仍超出了不少。


在我的视角里,超过36%仓位重仓甚至单吊一个企业注定不适合99.9999%的投资者,需要个人能力、判断力、面对波动的心态还是看错后的承受能力都需要是顶尖的。


更何况,我还只是一个“抄作业”的投资者,所以我的腾讯持仓占比太高了。(多说一句,我给自己定的抄作业的核心原则有两个,就是要仓位尽量比写作业的人低,买点要尽量比写作业的人低,此处不赘述原因,以后有机会再详谈)


因此,在去年年初,我就计划的是要在350、400、450、500……等位置一点点卖腾讯的(不是为了回本,毕竟腾讯当年从400开始一点点加仓到了200,所以制定计划就是想一点点把超额配置的腾讯卖出),这个思路其实也与终身黑白去年448元卖出7%超配的腾讯有类似之处(当然他没有像我这样计划一点点卖,而是选了一个点一股脑卖)

也因而,去年在350左右,我按计划减仓了一点点腾讯。


然后,鉴于我对腾讯的减持计划没有跟金主爸爸商量过,减持之后父亲就和我反复沟通了多次,当然过程不是特别愉快,所以后面400、450我也就没有再减持腾讯。

从今天的后视镜看,如果当时400、450减持了腾讯,现在再接回来或者不接的结果当然都是更好的,但这个不是我说腾讯做得不够好的重点,因为一方面是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水平说服我爸;另一方面,假设把后视镜调整为截止去年年底看的话,如果去年严格执行了这个计划,其实去年的年度收益就会比23%要低一点(因为去年收盘腾讯股价417,比预设中的350、400、450卖出的均价会低一点),这就是盈亏同源。

所以这种短期的、截取时间不同的后视镜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在腾讯这笔投资上面我真正做得不够好的重点就是我大账户的腾讯超配了,且没有严格执行交易计划,只执行了一部分。





第三,那就是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还是不够好。

尽管去年我拓展了三个新的赚钱技能(还有一个被迫拉豁了),但是其实仍然是做得不够好的,比如我一直想学习的可转债及可转债套利、去年一直偶有耳闻的港股打新、还有我自己小账户的打新我都没有学习或参与。

虽然这些都有风险,但是我觉得不做可以,但是不去了解学习,我觉得就是做得不够好甚至可以称得上不好。毕竟整体来说,上述这几个东西在有所研究理解后,我觉得整体还是机会大于风险的。


在这方面呢又多牵扯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方面我还是做得不够好,尽管去年我阅读量很大,但其实主要是看的各种文章和帖子,专业性严密程度肯定是比不上看书的,而我去年虽然看和听了不少书,但真正内化为自己东西的真的少,特别是下半年忙起来之后,看书进度简直是龟速。





第四,其实跟生活的关系更大,那就是去年我尝试参与了很多生活中的薅羊毛活动,虽然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没统计具体收益多少),但是,在某些薅羊毛活动上面,耗费了我太多的精力,实际上投入产出比是很低的、不划算的。(甚至还引起了老婆的不悦且我不自知,所幸我后来意识到了停止了,因此被老婆夸奖了)

尽管其中也有些简单轻松可薅的羊毛,比如微信立减金、支付宝优惠、各大银行羊毛等,但鉴于本文已经很长了,所以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感兴趣的,同样请后台私我了解,是后台私我,不是本文的评论区。(我比较忙,回复不一定及时,但看到了一定会回复)


文末矫情

以上,就是常思阁2024年在投资中的“好、不好、不够好”了,也算是对2024年小记的一个补充吧,毕竟2024小记写得很匆忙,我自己是很不满意的,但这篇文章,我还是挺满意的。

依然感谢读到这里的朋友们,欢迎你们对我进行批评指正。


最后再多说一句,2025常思阁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当一个无偿聊天型的“博主”,因为我真的太话痨太愿意和朋友们聊天了,我自认为我也比较擅长和不那么熟悉的人沟通(和家人的沟通反而很差,哎),所以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跟我聊的,都可以在评论区或者后台私信我,但是因为我非常忙,如果回复不及时,还请见谅。

另外,这个目标优先级肯定是低于生活、工作、投资的,如果我发现这个目标影响了前三者的话,我会立即停止。

常思阁


微信号:Stain145

您的关注是最好的鼓励

常思阁
不盼蜂蝶不盼君,花香自有流水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