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波折起伏”?有时动力满满,干劲十足,而有时却觉得所做的一切“毫无意义”,不知道自己如此忙碌是为了什么。在间歇性努力与间歇性停滞的缝隙中,寻找不到内心深处的内驱力,也因此无法带来行动力。
于是,网络热词“摆烂”“躺平”横空出世,逐渐成为人们表达内心状态的方式。
01
许多人在面对动力缺乏时,不禁选择了“躺平”的态度,仿佛对于生活的热情已经被无形的压力所消磨殆尽。这种现象表现为一种拖延的倾向,似乎时间在他们身边流逝得无关紧要。即便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可能陷入一种无意义的循环,工作或忙碌的同时,却无法找到真正的满足感。
这种状态下,摆烂似乎成为一种避免对抗现实的方式,使人沉浸于一种迷茫和无所作为的状态中。在这种虚无的观念中,生活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可能因为缺乏动力而渐渐远离追寻真正有意义的目标。
其实,不必过于担心“摆烂”和“躺平”本身的危害。它们是一种暂停性地逃避心理的生存策略。当一个人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则会陷入恐慌和不稳定的情绪风暴中。短期内潜意识的逃避可能让我们暂时释放压力,提高接纳负性情绪的心理空间,避免被不好的结果伤害。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长期持续性的“摆烂”则会抑制我们的动力,值得我们提高警惕。在心理学中,我们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意指当我们觉察到不好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或逃避时,我们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消极的行为应对。
02
拖延或感到生活无意义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奥苏贝尔的内驱力理论则提供了一种解释这种状态的视角。奥苏贝尔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内在动机的驱动,而这些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动机水平在个体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当一个人的动机水平降低时,很容易出现拖延和对生活失去兴趣的现象。
此外,完美主义的倾向也可能导致内在动机的削弱,使个体难以保持积极的行动力。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唐·斯塔利认为,在流行文化的完美语境下,完美主义是一种积极的时代特质,引领着许多知名人物取得了卓越成就,获得财富、成功,但她觉得,这个世界上其实不存在“积极”或“健康”的完美主义,长远来看,任何形式的完美主义都是不健康的。与完美主义相关的“好处”可能是短暂的,而对个体健康功能的损伤却是持久的。另一位心理学者格林斯邦(Greenspon)也指出,“健康的完美主义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美化完美主义可能是一个破坏性循环的一部分。
“我必须要让这篇论文完美无缺”“我必须要保证所有前期工作都准备好才能开工”“我不能忍受这件事情不按照秩序进行下去”“我必须要受到所有人的欢迎”……这种倾向会造成我们难以获得快乐和满足,在细节上过分苛责自己而不断拖延。甚至因为担心无法交付完美结果,而放弃对自身的发展有益的挑战。
与此同时,任务特征也是影响行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任务的特定性和挑战性可能会引发动机,而缺乏明确目标或任务的无趣性则容易导致拖延和对生活缺乏意义的感觉。
如何克服这种状态?怎样充实意义感,找到自己的兴趣与动力点所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重新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并在任务设计上考虑提高动机水平和满足成就动机的因素。
03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拖延和无意义感时,有几个强有力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点燃内在的激情和行动力。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首先,找到行动的内驱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涉及到深入了解个体的价值观、兴趣和长期目标。你可以去思考如下几个问题:我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我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值得过的生活?在我的眼里,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达成我的目标?……通过这些问题的自我问答,我们可以不断地在实践中将个人目标与内在动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行动的目的和价值,从而激发更有力的内在驱动力。
其次,有些任务可能并不令人愿意去完成,但却是必须的。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能没有明确的“deadline”约束和促进着我们的行动,自我设定截止时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设定明确的完成期限可以创造紧迫感,迫使个体更早地着手行动,有效地降低了拖延的风险。这种方法对于管理时间、提高效率,以及战胜任务拖延情绪都有着显著的帮助。此外,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所谓的摆烂、躺平是我们遇到困难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内心的无力感大于行动的结果时就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只需要暂时的缓解。但问题的根源还需要我们状态好转时重新应对,避免泛化到其他情境中。
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区分任务的“重要”和“紧急”,保持和重新激活行动力。通过清晰地辨别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个体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行动计划。这种分类有助于避免陷入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陷阱,使个体更注重那些对实现长期目标更为重要的事务,从而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和意义。
第四,采用“先行动起来,哪怕只是1分钟”的策略,可以克服拖延的习惯。这种最低限度的行动能够打破拖延的循环,通过迅速采取行动来激发进一步行动的动力,同时减轻了完成任务的心理阻力。这个策略基于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也就是说,我们一旦开始行动,继续行动的动力逐渐增强,有助于建立起积极的行为习惯。
另外,针对我们时不时会出现的“完美主义”倾向,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在《幸福超越完美》(The Pursuit of Perfect)一书中提出了“最优主义者”这一概念。这被唐·斯塔利认为是完美主义真正的“对立面”,是积极的、值得追求的。沙哈尔总结了四点完美主义者和最优主义者的主要区别:
完美主义者认为人生道路应该是一条笔直的直线,最优主义者则把人生看作不规则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线。
完美主义者恐惧失败,最优主义者把挫折和失败看作最好的自我成长反馈
完美主义者教条、苛责、防备心强,最优主义者具有适应力、宽容、乐于接纳意见。
完美主义者只关注“结果”,以致他们热衷于设定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目标,最优主义者在奔向“目标”的同时,还会享受“过程”中美好的一切。
沙哈尔认为,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快乐是指从某件事中获得当前的好处,而意义是指获得未来的好处。所以只有享受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正如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Iris Mauss曾在研究中的发现那样,一直“保持积极”,反而会使得人变得忧郁。所以,我们要允许自己有接纳、承认自己不完美的能力,正视自身的优缺点,重振旗鼓展开更有效的行动。
内驱力是一种迷人的力量,但我们并非天生有之,而是需要不断地培养与强化。不要焦急于偶尔的状态低迷,也不要追求那并不可及的“完美”,我们完全可以快乐地、激发自己的潜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挑战,享受过程中因发现自我、超越自我所带来的喜悦。
不必让“万事俱备”成为你行动的全部前提,不必等待那一个不知何时会到来的“完美时刻”。让我们在当下所拥有的基础上,重新拾起这份沉甸甸的心灵力量,做到此刻可以拥有的最好。
策划 | 杨雅婷 郑晨希 梁罗茜
文字 | 梁罗茜 杨雅婷
制图 | 梁罗茜
美编 | 梁罗茜
审校 | 郑晨希
责编 | 徐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