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晴风铃|与拖延相爱相杀的那些年

文摘   2024-09-24 19:00   江苏  

拖延


▷▷▷

夜色如墨,繁星似点,连月亮都垂眸阖目,半梦半醒。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编辑内容,上传附件,急切的心情推动着进度条飞速移动,终于卡着ddl交了作业。松了口气的同时不禁回想起自己为了赶时间而炮制出的不忍卒读的文字,暗暗发了毒誓:下次决不再拖延。可惜,这誓言终抵不过重蹈覆辙的诱惑,拖延带来的苦果酸涩,却依旧迷人


当代年轻人对于“拖延”一词应当不算陌生,很多人在自我介绍时往往会自嘲地称一句“拖延症晚期”。我们平时所说的“拖延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而是指一种拖延行为,即拖延者感到无处着手,将该做的事情延后做的行为,或是将该做的事情向后推迟的倾向性,尤其是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而拖延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有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拖延现象的比例约为40%;在大学生中该比例约为70%-80%;在普通成人群体中,该比例约在15%-20%之间。


明知拖延会带来种种不利的后果,人们却总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它的怀抱,任其如菟丝攀附于身,汲去向前的动力。当研究人们对于拖延的“偏爱”时,我们可从心理、生理与外部环境三方面剖析原因。

▷▷▷



恐惧、求完美与决策疲劳

——滋养拖延的心灵沃壤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拖延症最主要的成因是“恐惧”。在众多情绪之中,恐惧是最为强烈的情感之一,为了应对它,人类发展出一系列防卫机制,而拖延就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很多人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恐惧失败——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得不够好,害怕他人失望的眼神与自我不甘的诘责,害怕自己其实是一个无能且没有价值的人。于是拖延就成了一副安慰剂,让人把头埋在沙子中迟迟不愿表现,自欺欺人地将一切失败的可能排除在视线之外,尽管其能力或许足以应对。


多数的拖延者还是完美主义者,且是那种适应不良型的。对于完美主义者,心理学家甄别出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应型的,一种是适应不良型的。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自尊的一部分。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往往是在追求避免犯错,而不是追求完美。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是却不以主动作为的方式来使能力与理想中的表现相称,在自己的舒适区幻想毫无瑕疵的空中楼阁。他们有如下几种表现: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希望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出色;追捧不用努力就能脱颖而出的人,等等。


此外,决策疲劳的影响也值得一提,其意为,短时间内做出的决策越多,消耗的精力越多,内心便越不愿意再一次权衡利弊,这将导致做出的决策越来越随意。为了避免决策疲劳导致的非理性的决策,人们就会诉诸回避行为与被动行为,希望通过拖延来做出一个更理性的决策。然而,拖延之后得出的决策真的更理性吗?恐怕也不尽如人意吧。






激素、脑结构与休养策略

——萌发拖延的生理基础












一个人倾向于推迟任务还是直接处理任务,取决于他是否有能力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保持特定的行动意图,而多巴胺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多巴胺与认知灵活性的增强有关,但过量的多巴胺也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使得个体在面对任务时难以集中精力,从而产生拖延行为。


而一项研究则在拖延的发生与大脑生理结构之间建立了联系,尝试揭示了其神经学原理。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心理学会旗下杂志《心理学》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借助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64名研究对象的脑部进行扫描,又以问卷形式调查了他们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能力。结果发现,对于做事爱拖延这种行动控制能力较差的人,他们的大脑杏仁体体积较大,且杏仁体和另一个叫背侧前扣带皮层的大脑区域的功能连接较弱。研究人员介绍,杏仁体主要功能是对形势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判断,提醒人们某一行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背侧前扣带皮层会根据行动可能产生的结果,选择采取何种行动。大脑杏仁体体积较大的人,可能会更担心行动的负面影响,因此表现出犹豫和拖延;而杏仁体和背侧前扣带皮层间功能连接较弱会加剧这种影响,因为大脑可能无法很好地协调负面情绪与行动。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拖延也是一种生物的休养策略。人的能量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分配以应对各种任务和挑战。拖延者可能意识到自己在某些任务上缺乏足够的能量和动力,因此选择推迟这些任务,以便将有限的能量用于更重要或更紧急的事情。同时,这种策略也有助于确保个体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足够的能量和专注力。






嫌恶、低压力与难易序列

——催生拖延的外部助力












从外部因素来看,大量研究表明拖延行为与任务的性质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任务的性质首先表现为任务的嫌恶程度。任务太难、不喜欢从事某项任务是拖延的重要原因。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对于那些会给人带来不愉快体验的刺激,人们倾向于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研究者还发现,那些低自主权的、重要的和有反馈评估的任务都有可能增加个体选择拖延的可能性。


任务的性质另外还表现在任务奖惩时限上,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人们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一件事情离我们越远,它对我们做出决定的影响就越小。因为离最终期限很远,所以没有时间压力,没有紧迫感是学习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没有紧迫感”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压力,而不是内在的自主力量只有当外界的压力足够大时,他们才会采取行动。


在对需要完成的任务的选择排序上,拖延者倾向于选择难易序列即先做困难的任务,后做简单的任务。他们偏好难易序列,却往往并不擅长将困难的任务分解、逐步进行解决,这便造成了他们对困难任务的挫败感,增加了拖延行为产生的可能。




▷▷▷



童年、在人间与我的大学

——告别拖延后拥抱未来













当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以后,校园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学业压力空前降低,而自控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则容易出现拖延行为。存在拖延倾向的大学生,其典型表现是学业拖延,而且受影响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拖延学业的持久愿望,每天超过30%的日常活动用在拖延行为上,例如白天睡觉、玩电脑或手机游戏、看电视和上网。学业拖延和任务表现不佳,以及由此引起的抑郁、社交焦虑和自我妨碍行为又互为因果,对拖延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幸,关于克服拖延,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1.调节心态

积极的完美是寻找方法完成任务以达到理想的预期,而消极的完美则是对未达目标的灾难化预期,焦虑使得你坚信——只有不停地“完美”,才能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追求完美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应当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去反思如何把握积极完美和消极完美的界限,不再恐惧“不完美”,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升能力上,让自己不断接近“完美”。


2.避免“决策疲劳”

如果你在邮件、电话、信息、文件等工作之间转换频繁,你很容易决策疲劳。研究证明,多线程工作并不会让你更有效率,同时使用多种媒体工具的人的认知和情感控制能力也更易下降。可以尝试将你的工作模块化,比如将文书工作放在上午,会议放在下午,大脑在一段时间内处理类似的工作,能让你的疲劳感降低,由此避免决策拖延。


3.掌握时间管理技巧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限及合理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是颇为实用的技巧。比如你可以做一张周度时间表,分配自己的学习、工作及休闲活动时间。首先,绘制一个涵盖一周七天、每日24小时的时间轴表格,将那些固定的时间块——如就寝、用餐、课程、工作、学习及社交等主题填入对应的时间格内。余下的时间则可以自由支配。每日,你都可以用这张时间表自省,迅速回顾已完成的任务,了解即将进行的重要事项。此外,学期时间表也值得一试。在这张表中,你应注明本学期每一门课程的测验、报告、论文以及其他主要活动的日期,提前做好准备,才不至因拖延而焦虑。


坚守时间表的妙处在于,你知道自己正在付出切实的努力,以在学习时能够心无旁骛、全情投入;而在放松娱乐时,也能心安理得地享受每一刻,无需因未尽的学习任务而心生挂念。



4.调整环境

即使你的工作方法和习惯都相当出色,在错误的环境中工作也可能使你屈服于拖延。你需要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保持自律和高效,时段、地点、氛围、习惯、组织文化等,都可以成为打败拖延的有利因素,只要你用心去营造和利用这些条件,它们就能成为你的“专注容器”。


具体来说,你可以尝试精简你的工作环境和家居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优化你的信息系统,让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更加高效;利用提醒工具或物理屏障来隔绝干扰;以及精心设计你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让它更符合你的需求和习惯。这样,你就能更轻松地战胜拖延,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了。


5.寻求专业帮助

严重的拖延现象背后,往往可能隐藏着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阴影,这些问题不容忽视,且需迅速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及早的咨询与治疗,是有效应对此类心理困扰、恢复生活秩序与动力的关键所在。





▷▷▷

在人生的旅途上,拖延并不会让你看到更多风景,你踌躇着犹疑地向前,说服自己再拖一会儿无伤大雅,亦能欣赏到云雾细微的流动,日光影绰的变换。


可那真的是人生的全部吗?旅途真正的风景从来不会在拖延中显现,迈开步伐向前走吧,你值得更壮阔更绮丽的风景,于是那山海日月,皆向你奔来。


▷▷▷

参考文献

1.包翠秋.(2007).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2.陈宝华.(2007).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

3.简·博克,莱诺拉·袁.(2009).拖延心理学.

4.拖延症不是病,但得治.人民日报.

5.丹尼斯·库恩.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END

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学学生心理协会


文编 | 曹馨文 王艺璇 李子璐 

汤征科 王颖琪 于源智

美编|许璐

责编|钱柯羽



南京大学学生心理协会
南京大学学生心理协会官方账号。用于定期推送活动预告、心理小知识等。我们的宗旨是“你的心灵所想、我的目光所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