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
▷▷▷
夜色如墨,繁星似点,连月亮都垂眸阖目,半梦半醒。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编辑内容,上传附件,急切的心情推动着进度条飞速移动,终于卡着ddl交了作业。松了口气的同时不禁回想起自己为了赶时间而炮制出的不忍卒读的文字,暗暗发了毒誓:下次决不再拖延。可惜,这誓言终抵不过重蹈覆辙的诱惑,拖延带来的苦果酸涩,却依旧迷人。
当代年轻人对于“拖延”一词应当不算陌生,很多人在自我介绍时往往会自嘲地称一句“拖延症晚期”。我们平时所说的“拖延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而是指一种拖延行为,即拖延者感到无处着手,将该做的事情延后做的行为,或是将该做的事情向后推迟的倾向性,尤其是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而拖延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有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拖延现象的比例约为40%;在大学生中该比例约为70%-80%;在普通成人群体中,该比例约在15%-20%之间。
明知拖延会带来种种不利的后果,人们却总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它的怀抱,任其如菟丝攀附于身,汲去向前的动力。当研究人们对于拖延的“偏爱”时,我们可从心理、生理与外部环境三方面剖析原因。
▷▷▷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拖延症最主要的成因是“恐惧”。在众多情绪之中,恐惧是最为强烈的情感之一,为了应对它,人类发展出一系列防卫机制,而拖延就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很多人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恐惧失败——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得不够好,害怕他人失望的眼神与自我不甘的诘责,害怕自己其实是一个无能且没有价值的人。于是拖延就成了一副安慰剂,让人把头埋在沙子中迟迟不愿表现,自欺欺人地将一切失败的可能排除在视线之外,尽管其能力或许足以应对。
多数的拖延者还是完美主义者,且是那种适应不良型的。对于完美主义者,心理学家甄别出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应型的,一种是适应不良型的。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自尊的一部分。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往往是在追求避免犯错,而不是追求完美。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是却不以主动作为的方式来使能力与理想中的表现相称,在自己的舒适区幻想毫无瑕疵的空中楼阁。他们有如下几种表现: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希望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出色;追捧不用努力就能脱颖而出的人,等等。
此外,决策疲劳的影响也值得一提,其意为,短时间内做出的决策越多,消耗的精力越多,内心便越不愿意再一次权衡利弊,这将导致做出的决策越来越随意。为了避免决策疲劳导致的非理性的决策,人们就会诉诸回避行为与被动行为,希望通过拖延来做出一个更理性的决策。然而,拖延之后得出的决策真的更理性吗?恐怕也不尽如人意吧。
一个人倾向于推迟任务还是直接处理任务,取决于他是否有能力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保持特定的行动意图,而多巴胺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多巴胺与认知灵活性的增强有关,但过量的多巴胺也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使得个体在面对任务时难以集中精力,从而产生拖延行为。
而一项研究则在拖延的发生与大脑生理结构之间建立了联系,尝试揭示了其神经学原理。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心理学会旗下杂志《心理学》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借助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64名研究对象的脑部进行扫描,又以问卷形式调查了他们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能力。结果发现,对于做事爱拖延这种行动控制能力较差的人,他们的大脑杏仁体体积较大,且杏仁体和另一个叫背侧前扣带皮层的大脑区域的功能连接较弱。研究人员介绍,杏仁体主要功能是对形势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判断,提醒人们某一行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背侧前扣带皮层会根据行动可能产生的结果,选择采取何种行动。大脑杏仁体体积较大的人,可能会更担心行动的负面影响,因此表现出犹豫和拖延;而杏仁体和背侧前扣带皮层间功能连接较弱会加剧这种影响,因为大脑可能无法很好地协调负面情绪与行动。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拖延也是一种生物的休养策略。人的能量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分配以应对各种任务和挑战。拖延者可能意识到自己在某些任务上缺乏足够的能量和动力,因此选择推迟这些任务,以便将有限的能量用于更重要或更紧急的事情。同时,这种策略也有助于确保个体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足够的能量和专注力。
从外部因素来看,大量研究表明拖延行为与任务的性质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任务的性质首先表现为任务的嫌恶程度。任务太难、不喜欢从事某项任务是拖延的重要原因。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对于那些会给人带来不愉快体验的刺激,人们倾向于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研究者还发现,那些低自主权的、重要的和有反馈评估的任务都有可能增加个体选择拖延的可能性。
任务的性质另外还表现在任务奖惩时限上,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人们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一件事情离我们越远,它对我们做出决定的影响就越小。因为离最终期限很远,所以没有时间压力,没有紧迫感是学习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没有紧迫感”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压力,而不是内在的自主力量。只有当外界的压力足够大时,他们才会采取行动。
在对需要完成的任务的选择排序上,拖延者倾向于选择难易序列,即先做困难的任务,后做简单的任务。他们偏好难易序列,却往往并不擅长将困难的任务分解、逐步进行解决,这便造成了他们对困难任务的挫败感,增加了拖延行为产生的可能。
▷▷▷
▷▷▷
在人生的旅途上,拖延并不会让你看到更多风景,你踌躇着犹疑地向前,说服自己再拖一会儿无伤大雅,亦能欣赏到云雾细微的流动,日光影绰的变换。
可那真的是人生的全部吗?旅途真正的风景从来不会在拖延中显现,迈开步伐向前走吧,你值得更壮阔更绮丽的风景,于是那山海日月,皆向你奔来。
▷▷▷
参考文献
1.包翠秋.(2007).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2.陈宝华.(2007).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
3.简·博克,莱诺拉·袁.(2009).拖延心理学.
4.拖延症不是病,但得治.人民日报.
5.丹尼斯·库恩.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学学生心理协会
文编 | 曹馨文 王艺璇 李子璐
汤征科 王颖琪 于源智
美编|许璐
责编|钱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