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这欢乐场
背上所有的梦与想
各色的脸上各色的妆
没人记得你的模样
……”
——《消愁》毛不易
危机四伏的假面舞会
——网络匿名
「PART ONE」
夜色阑珊,华灯初上,每个人拾起千篇一律的假面,依依上场,在舞台上蹁跹起舞。在帷幕层层掩映下,暗影幢幢,角落处的阴暗与恶意亦不啻滋生。待到一曲终了,簇然散去,只余受伤者讷讷难言,遍体鳞伤……
在网络搭建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能恣意登场,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选择使用同质化的网络假面——匿名来伪装自己,借此畅所欲言。
匿名是指不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或身份信息的状态。相比现实交流的种种顾虑,匿名显著减少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并创造了自由交流的气氛,诚然,这使人们的表达变得轻松而直接,但匿名的面具下,伤人恶语,却是层出不穷。匿名发言因其难以追责性,低门槛性与意见非对抗性(即“言论自由”性),更是让人们得以随意宣泄情绪。
本着“不用负责”的侥幸心理,人们肆意地发表言论和观点,甚至散布谣言、传播不良信息等,导致网络舆论失序。这种减少个体约束的交流方式,虽然带来了短暂的释放感,却也为网络暴力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这让我们不得不为之警惕。键盘之下,戾气聚如渊薮,越来越多的人遭遇过匿名簇拥下的网络暴力,而在线上欺凌之下的惨案亦不胜枚举。根据公安部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网络暴力案件3500余起,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800余人,行政处罚3400余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让网络暴力如此盛行?
个体的负面积累与爆发
——被压抑的本能
「PART TWO」
褪去网络的茧衣,那些在网上咄咄逼人的大多数,在现实中的都是表现正常,甚至是唯唯诺诺的普通人。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反差呢?这就要谈到被压抑的“本能”。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来消除或减少这种刺激。本能中的攻击行为是天生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网络暴力,或许就能与其理论中表现为破坏性力量的“死本能”相对应。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类文明的建立本就是一种压制人类本能的存在,是以遏制人的本能为代价的。形成于人类文明之上的超我以其强大的力量压制了人类本能,使本能能量无从宣泄而形成本能压抑。也就是说,当今社会现实“风霜刀剑严相逼”重压之下,网络无可避免的成为人们内心深处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与戾气的宣泄口。
当前网络使用群体中,在年龄结构上低年龄群体的比重较大;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络使用者占比不及10%。个体的年龄和教育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个体社会化的程度,低年龄和低受教育水平个体的社会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超我——即社会文明和现实环境对于本能压抑的力量,本能能量相对于高社会化的个体得以更多地释放,从而增加了网络暴力的可能性。
集体中的恶意的渲染与传染
——群体极化
「PART THREE」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群体是匿名的,因而无需承担责任,于是约束着个人理性的责任感往往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匿名身份下,网民可以随意设置自己的身份,当出现集体行动时,一些个体的跟风模仿更像是无意识的狂热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亦称“冒险转移”。指在群体决策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即或转向冒险一极,或转向保守一极。产生群体极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种途径,即信息影响途径和社会比较途径。
信息影响途径是指在群体讨论过程中,成员所提供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支持自己观点的,因此,群体成员逐渐相信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社会比较途径是在群体讨论中,原来认为自己的意见比其他人更好更合理,但是现实中,不可能每一参与者的观点都超过所有成员的平均水平,于是许多成员开始省悟过来,发现自己的观点不像原来所认为的那样合理,结果发生了向极端转移,它是在成员了解了群体的一致意见时产生的。于是,一旦遇到某些争议性事件,在少数发言激进的“带头人”影响下,大量“普通人”的想法可能也会变得更加极端,更容易相信他人暗示,导致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现象的出现。
面对“恶语之箭”,我们能做什么?
培养同理心
“要仁慈,你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在打一场艰难的仗。”
——柏拉图
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与网络上被攻击的群体共情,感受到网络暴力对他们带来的巨大甚至不可消除的伤害,我们便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畅游网络世界,去享受发言的自由,而不是利用这种自由对他人肆意攻击。
首先,在发表评论之前,我们应当三思而后行,先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感受,理解他们的立场和经历。想象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思考如果是我们,看到这样的评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反应。
其次,我们应当避免刻板印象,不要基于他人的性别、种族、宗教、文化背景或任何其他特征对他们进行预设判断,以免因为了解的信息不全造成误会。
合理管理情绪和表达方式,即使不同意他人的观点,我们也应当以尊重的方式表达;在情绪激动时,我们不应落于冲动的窠臼,而是冷静下来再发表观点,以避免被恶意引导,做出不理智行为的结果。由于网络沟通的信息局部性,很容易产生误解。在回应之前,我们也应怀揣对所谓真相的质疑。
此外,培养同理心还在于积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发言,与他人建立连接。
主动断开网络
当感受到网络环境让自己不安、焦躁时,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放下电子设备,断开网络,转向现实的洞天,给自己一个缓冲的空间。网络断连的心理学效应主要体现在缓解压力和提升幸福感方面。 通过主动选择一段时间远离社交媒体、智能手机和电脑,人们可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网络断连可能会促使我们进行更多的面对面交流,这有助于加强人际关系。网络断连还可以减少信息过载,帮助我们从不断涌入的,可能是负面的通知和新闻中解脱出来。
研究表明,适当的断网可以让人们更加专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自我反思,从而提高整体的幸福感。断网也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减少因为网络而引起的焦虑情绪。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阅读、学习、运动,或者进行积极的面对面交流,增强社交技能,并得到自我反思与成长。
这样,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拥有一个更加稳定的内核,从而减少了在网络上发表极端言论的欲望,也提升自身对于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当你在现实中拥有了稳定的内核,就有足够的心力去化解网络中无谓的内耗。届时,即便遭受了网络上负面暴力的倾轧,你也会发现,你在现实之中拈花一笑,网络中的暴雪如瀑便被阻隔在外,所谓的焦虑与痛苦自然也如红炉点雪般顷刻消融。
坚定自我、寻求帮助
当我们自身遭到网络暴力的侵害,不应畏惧恐慌或是采取极端手段,而是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减轻自己受到的心理伤害,并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我们应当认识到网络暴力往往源于施暴者自身的不安全感或愤怒,而不是我们个人的价值。这些攻击性评价并不代表我们的真实情况,因此不必过于认真对待。避免立即回应攻击性言论,因为情绪化的回应可能会加剧情况。给自己一些时间冷静下来,然后再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回应。
我们可以与亲朋好友交流你的感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不要独自承受这些负面情绪。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目标,这并不是我们的错。
可以暂时减少社交媒体活动,把目光转向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如果觉得自己难以应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应立即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
同时,我们需要明白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我们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使施暴者得到应有的惩罚。网络暴力可能构成诽谤、侵犯隐私或其他违法行为。我们可以咨询法律专家,了解我们的权益和可能的法律行动,让网络悍匪,无处藏匿,得到应有的惩罚。
在匿名世界,请保有善意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在匿名的网络世界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善良和坚强的心。不被极端的力量裹挟,不因偏见与恶意攻讦他人,不因一时冲动与放纵损害社会。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声音,用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去化解冲突和矛盾,并在受到伤害时坚定自我、勇敢保卫自己的权益。
届时,一点点坚定的善意正如一缕缕萤火,一点点微光,编制成如炬之火,燎尽恶意的葳蕤枝蔓。
参考文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重磅发布《网络暴力现象治理报告》
利亚姆•哈克特《网络欺凌及其对人权的影响》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群体极化:为什么在群体中我们容易走向偏激?- 澎湃新闻
如何培养同理心?9大方法应对人际关系障碍 -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古典精神分析本能论视角下网络暴力主体成因分析》--李朝阳
图片来源网络。
南京大学学生心理协会
文编:孙宇浩、张浩天、刘泯村
赵中原、王司洵、汤征科
美编:张朝阳
责编:秦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