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什么?说一说东西方企业观的认知差异

财富   2024-12-30 21:17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吧!

企业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和制度形式,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对象。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使得双方对“企业”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文丨产业规划师:核桃哥

核桃哥说:

如果不想错过我的文章,请对本公众号“设为星标”,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看完文章,还请点个 “”或“在看”哦!

· · ·

企业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和制度形式,搞清楚它的本质、原理和运作目标,是研究并理解更高阶组织和制度(如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基础。
01
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西方对“企业”的认知大体可以分成新古典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两个阶段。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基本没有企业理论,“企业”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实体,亚当·斯密在研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时,是没有区分经济主体是个人还是非个人的。
在过去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市场供求关系。
它从技术的角度开始对企业进行研究,把企业和消费者作为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认为消费者的行为准则是在收入和价格的约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则是在技术和市场的约束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消费者被理解为效用函数,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所谓生产函数就是描述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函数。
整个西方微观经济学,其实就在研究不同假设条件下,两种函数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即市场供求模型
例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两种函数的曲线是如何变化的,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两种函数曲线又是如何变化的;短期均衡是什么形态,长期均衡又是什么形态等等。
因此,新古典企业理论也没有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把它看成了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即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是由一个集合体来决策的。
1937年,科斯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它被公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1910年12月29日-2013年9月2日),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法律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曾提出“科斯定理”,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科斯认为,市场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分配资源的,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会产生各种成本,如寻找交易对象、协商价格、签订合同、监督执行等,这些被称为“交易成本”,如果这些交易成本过高,通过市场完成资源配置就会变得不经济,企业的存在正是源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需要
在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不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决定,而是通过企业家的“权威”或指令来实现,因此,“企业”的存在减少了资源在市场上进行每一次单独交易的成本。
因此,科斯将企业定义为一个通过将资源从市场中集中起来,由企业家协调和控制的机构
他认为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从而更高效地完成资源配置。
企业的大小(边界)可以由“内部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决定。
当企业扩张时,内部管理成本会上升;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内部管理成本时,企业的边界便会收缩,转向市场。
科斯的研究解释了企业为何存在、如何运作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企业会扩张或收缩,奠定了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组织与市场关系的基本理解,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只关注价格机制的局限,将“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作为分析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开启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发展到当代,科斯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演化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两个分支。
交易成本理论着眼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即股东雇佣经理,高管授权中层,管理层委托员工等)。
但两种理论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即企业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是通过签订各种契约或合同来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达到规范和约束各方行为的目的
至此,引出了西方企业观中的一个重要看法:西方的现代企业理论又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契约精神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02
东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如果说注重理性分析、从技术角度研究企业是西方的企业观,那么注重人的因素、从现实角度研究企业就是东方的企业观。
因为日本是东方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同时又是工商企业最发达的国家,因此日本的企业理论最具东方代表性。
日本一桥大学的伊丹敬之教授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企业观,它认为企业是属于从业人员的,是为从业人员的长远利益而运营的。
伊丹敬之(1945年-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教授 、一桥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国际大学校长,日本爱知县丰桥市人,经营管理学者,博士。
因此,日本企业自然采取低比率的股息分配、坚持长期利益优先,股东大会只是简短的仪式,董事会议也是一种简化的形式,总经理的控制权远大于董事对企业的控制权。
因此,以伊丹敬之为代表的日本学者把“企业”定义为:企业是以财货、服务的提供为主要功能的人与资源的集合体,是被置于一个管理组织之下的社会性存在。
日本经营学界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有两点原因:一是企业所从事的技术性转换比其他非企业的组织方式(如行政命令)具有更高的效率,即效率优势是企业存在的首要依据;二是企业所提供的财货或服务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即消费者以货币为”选票“决定企业的生死
当代中国对企业理论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因此长期以来国企也有行政级别),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
因此,在传统体制下,我国长期只有宏观经济、国民经济、部门经济的概念,而没有企业经济的概念(这也是我国产业组织学不强的重要原因)。
1982年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将企业定义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它表明在原来的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是独立进行核算,而不能自负盈亏,更谈不上自主经营。
1984年出版的《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把企业定义为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进行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元。
这个定义虽然揭示了企业自主经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等基本特征,但依然浸透着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主要指国企),说明了我国现实的企业是什么,而未说明企业本来是什么。
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对企业的认识和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企业也开始逐步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即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是最终将彻底走向竞争的市场经济主体
03
总结一下
分析西方的企业观,可以看出,企业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存在的,降低成本的根本目的则是为了获利,所以企业存在的本质就是以盈利为目标。
西方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大了会增加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说国家不应该直接经营企业,这样会造成企业规模过大,内部管理成本将高于市场交易成本!)
在西方的企业观中,企业运营的基础保障是契约和合同,不论是在企业外部还是在企业内部,都是如此。
而在东方,企业的运营更依靠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人际关系和内部协调关系,甚至是多方的利益关系和外部关系,例如企业与政府、社区、联盟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东方社会,企业不光是股东的,更属于所有从业者,因此许多企业强调“大家庭”式的管理。
东方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强调企业的伦理道德和家国情怀,因此企业往往需要融入国家经济规划,企业经营目标要注重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发展,例如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政府对企业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另外,因为企业被视为社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所以其经营目标不仅包括盈利,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促进就业、稳定经济等)。
不过,现在东西方企业观也逐渐趋同,例如在东方企业观(主要是中国)中也明确了企业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盈利,在西方企业观中也越来越强调人本主义和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
— END —
让我们建立更深层次联系吧!
欢迎大家加入产业规划师的私享圈子↓
点击上方二维码即可进行识别!
延伸阅读:
货币宽松是不是就等于通货膨胀?
什么企业不惧倒闭,哪些行业不怕失业?
最新的央企名录来了!(附表)
中国到底有多少家央企?
从浦东到雄安,中国19个国家级新区掠影

我国官方认定的4类国家级产业集群

全国31个省市区产业集群、未来产业梳理总结!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阶段与流派划分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体系都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产业布局?
说一说我国主要的产业政策都有哪几种?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还请点右下角在看

产业规划师
有恒产者有恒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