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最后不渡乌江?
2024-08-11 09:30
江西
项羽为何最后不渡乌江?
每每看到《项羽本纪》中项羽之死的情节,总会让我产生英雄末路的悲壮感。西楚霸王项羽《垓下歌》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将军美人共同自刎于乌江岸边,作为项羽的结局,这构成了极致的BE(bad end,即悲剧结尾,让人意难平念念不忘)美学,后世的戏曲《霸王别姬》更是将这“英雄末路之悲,豪杰不幸而死”的凄凉意蕴渲染到了极致。但是,这一悲剧的前提都是项羽未曾东渡乌江。从“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到“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的这一过程中,项羽为何突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呢?在课堂上我们讨论了几种观点,但未能深入,故而今天我将深入阐释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有埋伏一说。项羽一路从垓下突围到乌江岸边,正准备东渡乌江,而就在乌江岸边,“乌江亭长舣船待”。乌江亭长出现的时机有点过于巧妙了,是谁让乌江亭长在乌江岸边正好接到了项羽呢?首先会不会是项羽本人呢?有可能,项羽突围的目的十分明确,所以提前安排好人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项羽没有上船,这里姑且认为项羽起了疑心,所以乌江亭长肯定不是他安排的人。换句话说,就算项羽安排好人也未必是乌江亭长,加上之前田父的欺骗,项羽没有理由上船,上船之后很有可能就是束手就擒了。那么会不会是刘邦安排的乌江亭长呢?也有这种可能,刘邦不是傻子,项羽虽然是个猛人但在水里还真不好说能不能万人敌。不过,按照刘邦的性格,我估计如果他提前预估到了项羽会东渡乌江,他会直接把船烧了,困毙项羽,所以大概率也不是刘邦安排的乌江亭长。那么,乌江亭长只有可能是第三方安排的。这个第三方有可能是诸侯余孽,也有可能是江东父老。不管是哪一方的势力,我觉得都有可能是准备把项羽活捉了献给刘邦请赏,毕竟“头千金,邑万户”也不是开玩笑的。这种情况让项羽感觉到了极致的威胁,加上“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想法,与其被活捉了,不如战个痛快,让西楚霸王名扬千古!综上,按照这个观点,项羽是畏惧由第三方派来的乌江亭长的埋伏而选择了不渡乌江。以上有一个前提就是,乌江亭长欺骗了项羽。不过这个观点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明知如此,项羽为何还要赠马给乌江亭长呢?如果乌江亭长的所作所为是欺骗,太史公为何没有言明呢?所以,我想乌江亭长是真心实意想要接项羽走的,而项羽还是相信了乌江亭长的话,所以才有了“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有埋伏一说可能性不大。第二种观点是船太小一说。让我们回到一开始,项羽一路从垓下突围到乌江岸边,正准备东渡乌江,而就在乌江岸边,“乌江亭长舣船待”。既然乌江亭长没有欺骗项羽,项羽也相信乌江亭长,那就说明乌江亭长很有可能是恰好在乌江岸边碰上项羽了。既然是恰好碰上的,也就是说乌江亭长很有可能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在划船游走,乌江亭长的这艘船很有可能也不是什么大船,只能带着项羽一人一马离开,更有可能连乌江亭长自己都无法离开。项羽本身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英雄,他允许自己在军事上兵力进攻与撤退有损失,但他决不允许自己在感情上抛下自己的袍泽与长者而苟且偷生。所以他选择了“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以上有个前提就是,乌江亭长只有一艘小船,没办法带剩下的人离开。这里我特意去查阅了阴法鲁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二十三章古代交通与交通工具第四部分水上交通:统一后的秦王朝为了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大力发展造船工业和训练水军,同时扩大漕运。在《淮南子》、《史记》和《汉书》中,都有秦军在统一岭南的战役中大量使用船只、调动舟师的记载。当时的水军已经拥有克敌制胜的楼船,又用军队开凿了灵渠以解决粮草的运输问题。所以乌江亭长作为乌江边的地方官,未必没有可以承载三十骑左右的大船。我想,如果乌江亭长是真心来接项羽过江的,大概率会驾驶一艘大船。船太小一说有一定的可能。第三种观点是心有愧一说。假设乌江亭长真心驾驶一艘大船来接项羽过江的,也就是项羽一行人可以安然无恙的度过乌江的情况下,他为何没有度过乌江呢?这里就要看他和乌江亭长的对话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一路走来,项羽一直是一个杰出的将领,从“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可以看出,项羽领军作战很有一套,至少在局部战役的战术布置上可以说得上用兵如神了。但是在战略层面上,他是十分失败的,因为他过分关注每一场的战役的得失而忽视了大方向上的布局以及在人心上的掌控。在乌江亭长与他对话的这一刻,他从一个战士回归到了一个普通人,他意识到他确实可以继续逃,但这很难改变他失败的命运。他觉得他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也不愿意将战火烧至江东。死前,他还要做最后一件好事,“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这同样是极致BE美学,没有人可以杀死我,除了我自己!心有愧一说也有一定的可能。王增文先生在《西楚霸王项羽的人格魅力》一文中把项羽的精神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二是光明磊落的率真品格,三是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四是生死与共的凄美爱情,五是悲壮豪迈的刚烈性格。我想正是这五个方面造成了项羽的失败,但同样也造就了项羽的霸王本色!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所以项羽该不该过江呢?这里有两派观点。第一派认为该渡乌江,唐代杜牧《乌江亭》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李清照《绝句(其二)》诗云:“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另一派认为不该渡乌江,唐代胡曾《咏史诗》诗云:“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宋代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诗云:“百战疲劳壮士矣,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其实没有该不该渡乌江这个问题,因为项羽这个人本身就决定了他不会渡过乌江。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只能继续前进。列举了几种项羽为何不渡乌江的观点,并对每种都进行了阐释,另查找了相关文献,思考深刻,治学态度认真。材料丰富,条理清楚,分析透彻,有的论述颇有见识,如“项羽本身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英雄,他允许自己在军事上兵力进攻与撤退有损失,但他决不允许自己在感情上抛下自己的袍泽与长者而苟且偷生。”“项羽领军作战很有一套,至少在局部战役的战术布置上可以说得上用兵如神了。但是在战略层面上,他是十分失败的,因为他过分关注每一场的战役的得失而忽视了大方向上的布局以及在人心上的掌控。”眼光睿智,有的还颇有哲理,如“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只能继续前进。”对项羽从垓下突围,到“乃欲东渡乌江”,至最后乌江自刎的转变,还可进行思考。PS:此文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姚大勇老师《史记选读》的小作业。
云陌集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阡陌交通,既指天地,更指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