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月亮——《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2024-08-04 21:04
江西
大洋彼岸的月亮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何谓民主?现代汉语词典上讲的是,“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事实上来说,中国也是一个民主国家,只不过国情不同,我们民主也与西方的民主不一样。虽然说我们早就过了那个“外国的月亮圆”的时代,但是不能不提是“大洋彼岸的月亮别有一番风味”。《民主的细节》的作者是刘瑜,一位学者、作家、诗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等头衔集于一身的女子。这本书很清楚的分为了五个部分,分别讲的是:权力制衡,公民社会,福利平等,法治自由以及一些时政人物。由于是专栏文章,篇与篇之间的联系不大,但是涉及方面之广确实是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原因,也算是切了《民主的细节》这个题了。整本书的写作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一件件发生在美国的大事小事来展现美式民主的细节之处。而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其实是可以反思我们制度上的一些弊端,同时可以为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整本书最繁杂的莫过于开篇的文章《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事实上来说,初读之时,我不觉得这篇起到了一个总领全文的作用,全篇没有核心观点,讲的东西多而繁杂,繁杂之余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或者说不适合我这样不是学社会学的同学去领悟。但是耐下性子来反复推敲,还是能感觉到作者是想对美国的民主有一个整体的概括。以托克维尔的旅行开始开始,以托克维尔的旅行结束结束,中间穿插了美国两百年来民主的大致变化。文章的开始,作者就引用了托克维尔的话语“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我承认,在美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的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或希望。”这段话不仅仅是这本书的开头,也是我们应该对待这本书所诉内容的一种正确态度,不因为美帝主义而对美式民主有偏见,也不因为外国的月亮圆而一棒子打死我们自己的制度,以思辨的态度对待美国的民主,取其精华,师夷长技以制夷。文章的结束也是以托克维尔的“民主把一个人永远地抛回给他自己,最终将他完全禁锢在内心的孤独里。”来结束,这句话更有意思,民主民主,人民做自己的主,做了自己的主就要承担这背后的孤独,政府只是一个管理公共事务的存在,不会主动去做一些“为了你们好”的事情。这么看来,怯懦的民族选择了民主或专制,勇敢的民族选择了民主和专制。接下来才进入正题,第一个部分,权力制衡。这一部分主要是在讲美国制度对权力的制衡,而制衡的方式分为五种:三权分立,联邦制,公民组织,媒体,投票选举。三权,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者互不干涉,但相互掣肘,这是在最高级别的权利制衡。这一点可以看一看《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总统任命的司法部长被参议院给炒了鱿鱼。司法部长为了政党利益出卖国家公益,在有总统支持的情况下居然垮台了,由此可见,在美国,总统也不是一手遮天的存在(话说回来,如果政府不使用权力,也就没有制衡,是不是会造成“与其做错事,不如不做事”的情况发生呢)。联邦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制衡,各管各的,谁也别越俎代庖。《动什么,不能动宪法》中,州级法院可以反对中央政府的“爱国法案”,同样,联邦法院可以起诉地方政府制定的规定违宪。公民组织和媒体从底层和顶层同时对政府施压,让国家机器拥有两套刹车系统,是国家权力失控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没有人可以对工人这样的“小人物”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因为工人背后有工会,工会可以带领所有工人们进行罢工(有当年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风范)。与此同时,事情闹开了,自然有媒体的介入,媒体手眼通天,自然而然的可以与顶层官员对话,进而双方可以完成谈判,形成妥协,制衡权力。投票选举则是制衡的第一步,从源头上对政府权力进行制衡,这个可以从《选谁都差不多》看的出来,双方都在争夺多数民众的选票,所以他们的政策也必须满足绝大多数选民的胃口。双方你来我往,吵的不亦乐乎,而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着自己的选择。第二部分讲的是公民与社会的有关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十分现实,其中有两篇文章,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当下我们思考的。首当其冲的是《怎样保护弱势群体》,这篇文章在开头就提到当时十分热门的山西黑煤窑事件,作为弱势群体的黑煤窑工人是没有保障自身安全的权力,这是我们制度上的问题,也同样是一个几乎没法解决的问题。文章中与之对比的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清洁工被解雇的案例,作者最后提到了解决方案“对于手无寸铁的弱势群体来说,最强大的资源莫过于自己的组织。弱者需要政府来保护他们,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政府允许他们保护自己”,其所言极是,但这一点很难在中国实施。因为奴工也许连组织都不一定能找到,换句话说,能找到组织的就不是奴工了。而一旦能组织起来的工人们组织起来,加上外来资金的注入,那就极有可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社会了。所以这里只能寄希望于中国的执法部门能够足够暴力,针对有关事件的法律足够严苛,社会对此类事件足够关注,也许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其次是《从问题到议题》,这个也是很值得人深思,首先是美国能够利用社会力量将问题上升到议题的程度,这点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效仿,更是我们正在做的。作者在这里暗示中国的政治家提出议题只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我觉得是作者的观点有一点问题,因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政治家也并不是不想将一些问题上升成议题,而是说,我们要考虑清楚问题的主次,首先解决活下来的问题,再去解决活的好不好的问题。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并不是没有足够的社会力量推动问题成为议题,而是社会知道政府正在做什么,也知道他们应该做些什么。文章最后也在批评中国的大学生对于全球问题无动于衷,试问腾格里的沙漠绿洲和洱海的大好江河,哪一处又没有交大人的身影呢?比起一些只会嚷嚷着“全球变暖”而博取关注的人来说,我觉得我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第三部分是福利与平等,也是美国政府比较值得吹嘘的一点。《有钱人该交多少税?》一文中,作者的一个观点深得我心,“给富人增税的原因不应当仅仅是我们看不惯他们富有,而是增税长远来看有利于经济或者社会福利”,给富人加税不一定就是简简单单的增加了国家税收,还有可能由于降低了企业利润使得工人的福利降低,任务加重,进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问题不能片面的对待,也要一分为二的思考利与弊。第四部分是法治与自由,是我们当今中国社会比较缺失探究的一点内容。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观点在《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一文中,“当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伤害他人的自由时,他就必须征得对方的同意,而且是信息充分前提下的同意。自由的真谛,恰恰在于这种同意精神,而不是为所欲为”。这里实际上在说,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你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睡觉打呼噜等等,但这种自由绝对不是为所欲为,例如杀人放火。但同样,有的时候我们的自由有可能会侵犯到他人的自由,比如睡觉打呼噜可能会吵到室友,那你必须得告知对方,并且征得对方的同意才能睡在一间房间。我相信,今天的中国必定是一个法治的中国,而一个法治的国家,必然会有对自由的约束,民众也许并不理解何为对自由的约束,这种不理解就要依赖于我们的普法教育和基础教育来解决了。第五部分的人物篇,讲的大都是美国政坛上红极一时的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美国政府,同时也展现美式民主的细节。说句题外话,如果是希拉里执政而不是特朗普,现如今美国的疫情还会如此严重吗?还是那句话,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圆,最多是别有一番风味,有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可以参考参考,但是“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抛开国情谈民主也是如此。PS:还是那句话,让我们读这本书的老师问题很大。这篇文章的前瞻性还是很强的。
云陌集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阡陌交通,既指天地,更指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