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之间——《潜规则》读后感

2024-08-04 20:49   江西  

黑与白之间

——《潜规则》读后感

说起来真是奇妙,“潜规则”这个中国人尽皆知的词,居然只比我大两岁,而且细细想来,我接触到这个词的时候居然瞬间明白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潜者,隐也,明面之外的规矩,即为潜规则。白有白的规矩,黑有黑的规矩,然而人并不可能会走向极端,故而黑与白之间,就有了灰色,也产生了潜规则。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也是潜规则生长发育的土壤。官场上摸爬滚打,离不开潜规则,商场上你来我往,也离不开潜规则,甚至权与利之外,医疗,教育,人情世故,都离不开潜规则。潜规则有大有小,小的诸如医院塞红包,大的诸如银行吃回扣。说来说去,潜规则的存在,逃不开一个“利”字,即便是“权”,也是为了更大的“利”。潜规则不是黑恶势力,也不是白面文书,是白与黑的妥协,白是滴水不碰,黑是竭泽而渔,前者无利,后者不久,两者妥协一下,便是灰色的潜规则,也是长久利益的代名词。
吴恩先生所著的《潜规则》里面提到:“潜规则在明朝的一个近义词是“陋规”,写多了这种东西,人也容易显得“陋”,满脑袋利害计算,算的还都是陈年老账,全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道精神和理想为何物。”,虽然他不愿多提,但终究是给潜规则下了定义: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面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负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厉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
4、这种在实际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者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宜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讲正式规矩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了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矩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以上五条定义了“潜规则”,大体意思就是,在正式的制度、冠冕堂皇的法规和道德信条之下,用以牟利的一种规矩,这条规矩跟道德原则有一些冲突,不能明说,要悄悄地隐蔽起来。
《潜规则》这本书,除去上述定义“潜规则”的一篇以外,还有13篇随笔,其中前12篇分为4个部分,从四个不同的方面讲述各种关系之间的潜规则,最后一篇《崇祯死湾》是对整个明朝潜规则,即以上12篇的总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朝是成功毁在各种潜规则之上的,由此可见这本书在讲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
《潜规则》前三篇分别是:《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以及《第二等公平》,讲述的是百姓与官员之间的潜规则。因为我本身就是个百姓,所以这里的感触要多一点。在我看来,百姓遵循潜规则的原因的是要命,官员制定潜规则的原因是要利,钱没了可以东山再起,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但是,钱不能要的太多,一旦让百姓(绝大多数)到了只剩下命的时候,那百姓就会选择拼命,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造反,而事实上,潜规则大部分不会太恶劣,纵观明清时期,大规模的百姓造反一共三次,元末、明末以及太平天国,这种造反只要来上一次,就会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痛楚。结果显而易见,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都是直接改朝换代。仔细研读,可以发现这三篇描述的三个不同方面的潜规则,对于现在也是一种警示。《身怀利器》主要讲的是官员的合法伤人权,主要是和刑部有关,也就是现在的公检法部门。但凡陷入牢狱之中或进入大堂之上,先亮大棒后收钱,以钱换命,百姓迫于无奈,只能交钱。如若无钱,大棒不会是不会放过破坏规矩的“出头鸟”。《老百姓是个冤大头》则是滥用征税权,主要是户部,也就是现在的财政部门。这个是以钱换安生,就是多收一点以此中饱私囊,但不多收,麻痹百姓,使其产生“为了一点小钱不至于”的错觉,同时民告官成本过高,大家也就默许了。《第二等公平》则是懒政,收钱才能办事,适用于所有基层部门,也就是现在的办事处。这个是以钱换时间,办公人员是一定要办这件事,但是可以快一点,慢一点。他们无所谓,可是百姓等不及呀,等不及很简单,给钱好办事,有些事等不及的,花钱不失为百姓的一个选择。以上三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到了最近几年网络的兴起,改变民告官的方式,转为舆论压迫,降低政府公信力,公检法不敢随意殴打嫌犯(部分人神共愤除外),多交税不太可能,反倒是逃税的人增多了,懒政由政府监督改为全民监督,权力交给每一位百姓。时代规则的改变使潜规则越来越向白色地带靠拢,以前出钱才能办成的事,现在陪个笑脸也许就可以了(甚至不用陪个笑脸)。当然如果完全进入白色地带,政府官员未必能好好活下去,一旦如此,就会导致政府办公人员的流失(没好处谁当公务员呀),素质降低(能捞到好处的人上台),潜规则会反弹到黑色地带,黑色地带意味着花钱都未必能办好事。所以说,潜规则可以尽可能靠近白色地带,但最好还是保留一点原有的灰色。
 接下来三篇是皇帝与官员的关系,放到现如今也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当贪官的理由》讲的是为什么官员要制定潜规则。最早的时候其实是因为当官太清廉实在是活不下去,俸禄太低,养不活一家子人,不搞点灰色收入没法活(这一点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明显,主要是奢侈品增多的缘故),结果搞着搞着,养活了全家不说,好像还可以攒点余粮以防万一。贪一点也是贪,贪两点也是贪,那就不如多贪一点,反正来得容易。《恶政也是一面筛子》和《皇帝也是冤大头》可以结合起来看,就是皇帝干不好,官员管不着,官员干不好,皇帝不知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三点潜规则也被时代规则给冲击的体无完肤,首先是习大大对贪官零容忍的态度,打死了一只又一只大老虎,然后是信息时代下消息的传播速度,党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信息交流都是十分快速的,只能说这三条算是基本上废除了,但是“卷土重来未可知”呀,我们还是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好。
再下来两篇是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摆平违规者》,官员之间的潜规则,无论官阶大小,都得遵守,因为小官员也是有大官员潜规则的证据的。但是有的大官员从来不搞潜规则呢?不好意思,这样的官员整个明清看下来屈指可数,海瑞算一个,于成龙算一个。《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这个是一些为了国家的官员,面对一些黑色,不得已选择了灰色来对抗,比起100%的黑心官员,论资排辈也许还有50%的良心官员。这个没有现实经历过,故不多加讨论。
最后四篇属于把以上三种关系混在一起讲。《新官堕落定律》,简单来说就是近墨者黑,大家都干坏事,你不干,你就别在这混。《正义的边界总要老》,这个涉及到了一些历史周期律,新生的帝国蕴含着无穷的希望,盛世的帝国却隐没了腐朽的内部。《官场传统的心传》,这个潜规则讲的是送礼,无论什么时代这个问题都很严重,但又无法有效的限制住,使其白化。《晏子转型》,是官员对上级部门的妥协,干上级部门想干的事,不要多管闲事。实行仁政,黑恶势力会反对,实行苛政,百姓会反对,可是黑恶势力是有可能让官员干不下的存在,所以仁政只好向苛政转型,转到什么程度只能说取决于官员的德行了。
以上就是我对《潜规则》的大致概括。我想说的是,潜规则是不会消失的,只要有利,有黑与白,为利而生的灰就会出现,消灭黑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颜色接近白的灰。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不要被黑污染,同时引导灰走向白。
2020年5月12日
PS:让我们读《潜规则》的老师真的有点不怀好意。

云陌集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阡陌交通,既指天地,更指交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