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区域划分及超级城市选址问题

2024-08-01 08:58   江西  

当代中国区域划分及超级城市选址问题

摘要:中国从建国以来一直依据各个时期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将中国划分成双区域、三区域、四区域以及八区域。但在新时代,旧有的划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各个城市群的政策需求。故基于原有的八区域划分方式,我提出了七区域的划分方式,并且看向未来,在各个区域选出了可行并且具有发展意义的超级城市。
关键词:区域划分;超级城市;城市群
一、引言
 区域划分主要有地理区域划分和经济区域划分两种类型,前者依据温度、气温、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自然因素,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人文因素。[1]我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区位条件和区位优势有很大的不同,进行宏观调控、平衡区域发展、实施区域政策等活动都要以一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基础,经济区域划分的合理性显得至关重要。[1]
二、提出问题
纵观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反映更多的是政府区域管理政策的变化,用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郑学檬在《中国经济通史》中指出了三种划分区域的标准与模式,即水系统模式、地形模式和行政区模式。赵德馨在此基础上拓展为五种划分区域的标准与模式: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形态相同地区、民族相同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相同地区和经济政策相同地区。根据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这些标准和模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使用,有时结合其中两三者配合使用、有时着重于其中一个目标。中央政府提出的区域经济划分进行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演进。在“一五”到“五五”计划时期,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沿海与内地的划分方法被广泛采用。这种划分方式虽然了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同样造成了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为了平衡区域间的发展,中央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六大经济区域。1970年,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中央参考军区所在区域将全国划分为十大经济协作区。1987年,国家“七五”计划中提出将中国经济区域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方式,这是目前广泛为人所知的划分方法,而后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方针就是以这种划分方式为基础的。这种同质性划分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区域间竞争带来的地区差异问题,因为这种划分阻断了东部金融资源、高新技术和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的互补[1]。
不少学者也对中国区域划分的方式提出过不同的意见,比如胡焕庸提出的“黑河—腾冲”一线,又称为“胡焕庸线”,将我国根据人口密度的差异划分为两部分。陈栋生的“陈氏六分法”将中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区”。王建把全国划分为九大都市圈,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为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方式。

国家计划

时间跨度

经济区划分

“六五”计划

19811985

沿海地区、内陆地区

“七五”计划

19861990

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

“八五”计划

19911995

沿海地区、内陆地区

“九五”计划

19962000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 长江三角洲以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5]

“十五”计划

20012005

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十一五”计划

20062010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十二五”计划

20112015

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以及八大经济区等

表一:各个计划时期区域划分

划分方式

划分内容

包含省份

两区域

沿海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

内陆地区

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  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三区域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广西

中部地区

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四区域

东北地区

吉林、黑龙江和辽宁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八区域

东北地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

北部沿海

山东、河北、北京、天津

东部沿海

上海、江苏、浙江

南部沿海

广东、福建、海南

黄河中游

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

长江中游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西南地区

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

西北地区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表二:各种区域划分方式及所含省份[2]

三、分析问题
1. 双区域
双区域的划分方式一般是指按照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区别分割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速中国发展,国家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该战略的实施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运用政策倾斜手段,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沿海地区)率先富裕起来。第二阶段,通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来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而沿海城市利用沿海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了那一批先富起来的地区。不过时至今日,虽然第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第二阶段却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先富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外溢是其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在一段时间内,先富地区确实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带动了其他地区共同富裕,而且这是一个确实无误的结果。但是,受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这种带动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对空间外溢系数随距离衰减轨迹的分析表明,先富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空间范围的边界约为390 公里。[3]这说明,先富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是局域的而非全局的,就目前而言,这种带动作用在距离先富地区390公里范围内是有效的。[3]此外,先富地区的空间外溢随距离增大而发生非线性的衰减,呈现出一定的波浪式衰减过程,分别在100公里、230公里和330公里左右出现明显的抬升。[3]这种格局的形成很可能是由先富地区的经济实力、空间外溢条件,以及其他地区对先富地区空间外溢的利用能力共同决定的[3]。
2. 三区域
 显然390公里的范围并不足以带动全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家再次 划分中国为三个区域,将先富地区无法辐射到的西部地区划分出来,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尽可能将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给全国各个地区。
3. 四区域
从地理位置来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紧密相连,是中国版图上的鸡头,却分别划分给了中部和东部,这使得本应获得相同政策东北三省不知何去何从。故而划分出了东北三省,提出了振兴东北重工业的方针。同时使得原先在地理位置等方面划分并不合理的东中西三区域,成为了更加注重各个省份之间关联的四区域。
4. 八区域
 四区域的划分仅仅只是解决了东北三省的问题,但是其余三个区域的划分依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四区域只是体现了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但却没有考虑到各个区域之间的南北方的习俗差异,使得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八区域的划分即将中国以横一刀,竖两刀的方式使各个地区区分开来,使得各个区域内部的省市之间,相似指数越来越高[4],差异越来越小,中央对各个区域的所制定的政策也更加有针对性。
四、解决问题
 新时代的区域划分应该更加细致,考虑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各个省份经济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就此,我在八区域的基础上提出了七区域的区域划分。

地区

省份

东北地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

华北地区

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

华东地区

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

中部地区

湖南、湖北

西南地区

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

西北地区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

华南地区

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

表三:七区域划分方式

 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经济较发达地区: 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
经济欠发达地区: 河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陕西省;
经济贫困地区: 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5]。
划分区域之后,区域内部有城市群以及超级城市,区域之间有城市带。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依托大城市构建城市群并在城市群内形成有序发展的城市体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邻近区域间的高效互动就显得很重要。在已经和正在发展的城市群中,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城市间的关系也在变化,城市和城市群的功能也在不断分异,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将作为连接其他城市群的节点,在全国城市群体系构建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如上这些城市群为节点构建城市带,将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福厦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西北城市群连接在一起,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体系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效率更高[6]。
东北地区:黑吉辽城市群由辽中南、吉林中部和哈大齐等三个城市群组构成,在空间上连为一线,依托哈尔滨、长春和沈阳可以形成“一链穿三心”的城市群发展构架。超级城市选址于出海口,大连。
华北地区:京津冀城市群以京津两个大都市为核心构建起来,其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京津冀区域,在构建城市群过程中需要将晋鲁豫等区域整合在一起,形成广域京津冀城市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石家庄和唐山以“北京—天津”为轴分布在两侧,以“一核双城”(即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形成“双核+双子”结构。同时,将晋鲁豫三省省会自身会形成小城市群,然后形成一个“太原—济南—郑州”大三角城市群,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发动机。超级城市选址于天津而非北京,就好比美国的超级城市是纽约而非华盛顿。
华东地区:江浙闽沪赣皖在地域上邻近,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已经以上海为中心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江浙闽沪赣皖城市群。其中我认为核心城市群依旧是“南京—上海—杭州”长三角城市群,然后以上海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近域内首先形成了“南京+杭州+丽水”的近域城市带,然后向南和向北扩展,分别整合“徐州+南京+合肥”三角形和“南昌+南平+赣州”三角形,同时在“上海—合肥—南昌”、“上海—福州—南昌”间也形成了两个高效互动的三角形,这四个三角形作为上海及其近域城市带的发展的发动机,在长三角城市发展的同时带动自己周边城市发展。同时,“上海—合肥—南昌”三角形向北发展即为徐州,“上海—福州—南昌”三角形向南发展即为赣州。多个三角形联合互动,极大的带动了整个华东地区。超级城市选址于上海这一国际化都市。
中部地区:湘鄂两省在地域上邻近,长株潭城市组团和武汉城市团整合在一起更加有利于城市群建设,由于武汉和长沙分别位于行政区域的东侧,故而分别向西形成“武汉—十堰—宜昌”三角形和“长沙—张家界—怀化”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区域将会在两个三角形发动机六个城市团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超级城市选址于教育,经济等条件均优于长沙的武汉。
西南地区:川黔省会城市团均与重庆市距离相近,可直接形成川渝黔城市群。以宜宾为城市节点,可形成“成都—宜宾—贵阳”和“昆明—大关—宜宾—重庆”两条交叉的城市链,同时以昆明为起点,向北形成“昆明—攀枝花—成都”和向东形成“昆明—六盘水—贵阳”两条城市链。四条城市链圈住了整个西南地区的几乎所有城市,进而辐射至川北地区的“广元—旺苍—巴中—平昌—达州”这一线。超级城市选址于经济和地理条件较好的重庆。
西北地区:以西安作为三角形的顶角,以“西安—铜川—延安—榆林”、“西安—宝鸡—天水—陇西—兰州”和“兰州—定边—横山—榆林”作为陕甘宁城市群,并借此向西北方向有效辐射至“西宁—兰州—包头—呼和浩特”一线,凭借先富带动后富,形成一个大三角城市群。超级城市选址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
华南地区:广东的广州和深圳加上香港和澳门所形成的珠三角核心城市群作为整个华南地区经济增长极,带动南宁城市群、桂林城市群以及海口城市群快速发展。超级城市的选址可以考虑“港深一体化”。
五、结论
为满足新时代各个城市群的政策需求,在旧有的八区域划分方式的基础上,我提出将中国划分成了东北、华北、华东、中部、西南、西北和华南七个区域的划分方式,并且看向未来,为各个区域分别选取大连、天津、上海、武汉、重庆、西安和港深一体作为未来的超级城市。
六、参考文献
[1] 任维哲, 刘益萌. 以宝鸡作为“中国方位原点”的区域划分新构想[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5(05):51-54.
[2] 孙亚男, 刘华军, 崔蓉.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来源及其空间相关性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视角[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6,31(02):4-15.
[3] 覃成林, 杨霞. 先富地区带动了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吗——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0):44-61.
[4] 蔡之兵, 张可云. 中国标准区域体系划分研究[J]. 学术界, 2014(12):63-83.
[5] 刘艳. 财政视角下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研究——基于模糊聚类算法[J]. 中国物价, 2017(12):31-35.
[6] 孟祥林. 中国城市群片区划分与区域城市群构建对策分析[J]. 中国名城, 2019(04):4-12.
2019年7月12日
PS:此文为《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大作业,选择七个区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七大军区的分布,我刻意规避了沈阳(对应大连),北京(对应天津),南京(对应上海),济南(对应武汉),成都(对应重庆),兰州(对应西安),广州(对应港深一体)。可没想到后面的五大战区横空出世,更加有远瞻性。

云陌集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阡陌交通,既指天地,更指交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