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科学家精神何以彪炳史册
2024-08-02 19:29
福建
摘要:中国科学家精神是由爱国主义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奉献精神所构成,起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向科学进军”以及“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赶超战略。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动力,规范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以及为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作为科学研究实践的主体,科学家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凝聚出的科学家精神一直是科学哲学研究的范畴。由于任何人都“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因而科学家始终脱离不了国界分明、价值观各异的不同国度。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与国家发展历程一样,经历了坎坷的阶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内涵与鲜明特征,为我国从贫弱走向富强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为了快速增强国家实力,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和实施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赶超战略,强调“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明确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身份;增加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改善科研设备条件,改善科学家的生活待遇;提出“百家争鸣”科学研究方针,提倡学术研究的自由讨论。[2]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以邓稼先,钱学森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在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时代,一批又一批的科研英才,放弃了国外优厚的薪资待遇和绝佳的科研平台,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科学事业之后,冲破层层艰难险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将自己的生命谱写在祖国的大地之上,艰难地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以及电子计算机等重大科研成果。正是他们,铸就了属于中国的科学家精神,并让中国科学家精神一代代的流传到今天。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想要成为一位中国科学家,首先得成为一个中国人。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反映了个人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正是这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了中国科学家对“科教兴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科学界的“四个精神”,即我国科学界长期形成的“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基础。理性精神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构成,展现了科学家们在科研工作中求真向善的基本操守。科学精神确保了我们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求真务实的基本态度,而人文精神要求我们的科学研究有益于国家和人民。这两种精神所构成的理性精神,形成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创新精神则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科研水平提高的关键。没有创新,我们就永远只能走别人的老路。这条路也许可以避开很多科研工作中的弯弯绕绕,但永远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超跃。而在创新工作中,踏入未知领域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同样是创新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团队精神更是自古便有。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人的力量再伟大终究也只是一个人,而一个团队每个人力量即便再微小,积小流以成江海,聚集起来也会熠熠生辉。我国科学研究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家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协作共赢,合力向前,只有集中力量,才能稳步超越。奉献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用自己的无私与牺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回想七十年前,在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时代,一批又一批的科研英才,放弃了国外优厚的薪资待遇和绝佳的科研平台,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科学事业之后,冲破层层艰难险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将自己的生命谱写在祖国的大地之上。科学研究代表了真理,是一个客观实际的存在,其所体现的价值,虽然也是客观存在,但是同样也需要主观需求去确定的。所以,科学研究产生的科研成果所蕴含的价值,是以满足国家与人民的需求来体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所带来的价值亦是如此。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国家与人民来说,中国科学家精神所带来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同样拥有对于他们而言的价值。而每一种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内涵,也是相互独立的存在,需要从各个角度来分析。爱国主义精神为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动力,起到了激励作用。爱国主义精神促使科学家克服困 难与挫折,勇攀科学高峰。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在他去世前的23年里,只完成了一件事——建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为了实现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南仁东放弃了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待遇,选择归国。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国之重器,这其中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为了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天眼”台址,10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上百个窝凼,南仁东每一个都有过实地考察。为了能够成功立项,南仁东先生从东南沿海跑至西北边塞,换来了20多家单位在立项申请书上的签字。建造之时,还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我相信,得知天眼正式落成启用,南仁东先生走的时候一定很心安。理性精神规范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起到了约束作用。每一项科学实验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科学家要经受住每次失败的打击才能换来最后的喜悦。邓小平说过:“科学研究应当允许一二十年搞不出成果,这不要紧。搞不出成果就批评,探索不成功就批评,弄得大家不敢讲、不敢做,那怎么行!科学研究允许失败,允许中间科研成果报废。”但是,有人为了成功,放弃了理性精神,当然,当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时候,所谓的真理也只是个谬误。这不禁让我想到了2003年发生的汉芯事件,一件打击整个中国芯片行业的事件。2003年2月,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将国外带来的芯片标识抹去,覆盖上“汉芯一号”,进行科研成果造假。同时借助“汉芯一号”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事后遭人举报,经调查后确认造假。事实证明,失去了理性精神,成功只是个巨大的失败。爱国主义精神为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导向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构成科学家的科学意向、科学信念、科学兴趣的动机体系,直接影响科学家的科研方向。从国家需要出发选择自己的专业和研究领域,这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的共识。20年以前,国内疏浚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甚至有的时候,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合适的设备。在这个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建筑学院接下了这个棘手的任务,经历了20年的攻坚克难,终于将国内所有疏浚设备国产化,疏浚能力世界第一,并且成功在南海完成了“天鲸造岛”的惊世壮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在我看来,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希望在今后的科研工作生活中,这些科学家精神可以时时相伴于我左右,让我可以对国家和社会有所回报。也许国家不缺我这颗小小的螺丝钉,但我依然会为了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选择交大,就是选择责任。 [1] 余德刚, 龚松柏, 余周唱晚. 论我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35(06): 151-155.[2] 丁俊萍, 李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及其价值[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03): 66-72.[3] 尹晶晶. 中国科学家精神中的爱国蕴意和时代价值[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03): 36-37.[4] 胡祥明. 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凝练及塑造[J]. 科协论坛, 2018(12): 8-11.
云陌集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阡陌交通,既指天地,更指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