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治国之道的异同
2024-08-01 08:10
江西
老子与孔子治国之道的异同
摘要:对老子和孔子之间不同的治国之道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子是谁?至今以来众说纷纭,出于对《史记》的尊敬,我更倾向于太史公的说法:“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孔子又是谁?相比老子而言,孔子的面孔就清晰很多了,这里依旧采用,《史记》中的介绍,太史公有云:“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两位影响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夫子,一位是道家的代表,一位是儒家的代表,对于治国,分别在自己的著作有自己的看法。当代易中天先生曾说过:“儒家是公开的‘执政党’,法家是暗地里的‘执政党’,道家是‘在野党’,墨家是‘地下党’”孰是孰非,千年来也没有个定论。今日,我便来对于两位的治国理论提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小解。1、《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已失传),总称“四书六经”。
《老子》中共有26章以治国为重,6章针砭时弊,4章议兵,近一半的篇章与国事有关,故而也有人评价其“内圣外王”。而《论语》20篇中除了孔子教化世人以外,绝大多数还是在讨论国事,后世最经典的评价:“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如实是。后世的人虽然认为儒道一体,但是实质上,我觉得差别还是存在的。就治国而言,两位夫子的看法有同有异。相同的地方双方应该是比较认同的,治国以治民为先,这点毋庸置疑,这也是这两部书流传至今且被后世认为是正统的原因,相比一些治国以“帝王术”的《厚黑学》之流,我还是更认同两位夫子。若是说什么“儒道之列太过清高,没有‘吾厚黑’实用”,笑话,儒以浩然正气长存,道以随心所欲适世,先利民,再利己,“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虽然是孟子说的,但是就我看来,两位夫子应该都是认同的,只是在这个实施方法上面,两位夫子的看法出现了不同,这也是我们今天分析的重点。
《老子》第二章中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里就不一一翻译了,大概意思就是,因为“无”的存在,所以有“有”的体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转化,这是不变的,所以圣人看似无为,实际上是在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或者说是私欲,此时其实已经是“有为”了。只有“弗居”,方能“不去”,顺应自然,不争,才不会被争,这样才有利于治国。而孔子的看法却不一样,《论语·卫灵公》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意思是:“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来使道发扬光大,而不是用所谓的道来弘扬自己”这句的确是孔子语录中的经典,讲述人与道之间的关系是不可颠倒的,这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弘扬的永远是自己的道,也就是携带了自身的意志,这实际上已经是在争“名”了。但老子的想法是,道的本身还是道,它不需要被弘扬,也不会成为弘扬他人的工具,因为道就在每个人身边,顺其自然,不争,同样也无法被争。显然孔子在这个角度已经完全低于老子一个层次了。
《老子》中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很多人都会曲解老子的本意。“圣人不仁”,不是说圣人不好,而是“仁”出现的条件是“大道废,有仁义”,“圣人不仁”实际是大道存在的一种体现。而儒家推行“仁政”的“仁”是源于家族血缘的孝悌之亲,而实际上,天地作为自然的存在,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不会有人类的爱憎感情倾向的,天地之间的爱,是无私的慈爱,是相同的。把百姓看成祭品,看似荒谬,实则意味深长:祭品之于人就犹如人之于天地,人对祭品并无爱憎,未祭祀时敬重,祭祀完成后肆意践踏,这是顺应周围环境的不同,人对祭品的爱憎也随之改变;天地对人也是如此,在没有前后对比的情况下,每时每刻都是无爱无憎的,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并非真的只是把百姓当成祭品来看待。相比之下,儒家的“仁政”,虽然更深得民心,但主要还是通过对比那些仍然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生活体现出来的。
而后面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以与《论语·卫灵公》中:“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还有《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同时讨论。孔子认为为政者必须要有四种特性:“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以礼”才能算得上是至善,。老子对为政者的看法是:为政者与其反复更改政令,倒不如不要让百姓知道为政者的存在,因为为政者的政令全是顺应自然之道的,犹如一日三餐,到点就吃,百姓都说,这不就是自然而然的吗?从而直接忽视为政者。这样既能使百姓安定的生活下去,也免了为政者为政的苦恼。这样的为政者也不是没有,《论语·宪问》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眼中,舜就是这种为政者,只需要南面称王,别的啥也不需要他做,百姓顺其自然的生活就好了。
两位夫子对待治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道,而我只是对他们的道提出了一些属于我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子的治国理论是要压过孔子的治国理论一些,最简单的就是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孔子一方貌似并没有什么可以来反驳老子的理论,反倒是孔子推行的“仁政”和“礼乐”被老子批判的有些体无完肤“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是,后世并没有老子口中的为政者的出现,也没有可以享受“无为而治”的百姓了,这样的世道,反倒是孔子的治国理念更实在一些。老子的道,是神圣的,是值得后世去拜读,去践行的。
云陌集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阡陌交通,既指天地,更指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