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世神话论坛文集》读书汇报

2024-08-16 09:30   上海  
《上海创世神话论坛文集》读书汇报
本书为首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论文集,收录了海内外二十四位学者的二十二篇论文。论文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创世神话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具体案例。就基础理论而言,涉及对创世神话言语结构、文本属性、类型体系、价值功能的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是对文学人类学派提出的“四重证据法”的挖掘与实践;就具体案例而言,包括《山海经》、“无生老母”、白虎神话、洪水神话、神话历史、哲学神话、地方神话和考古文明中的神话等话题。
叶舒宪老师在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的开幕式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神话中国’?”
把“中国”写一遍,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来自神话。“中国”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古人认为,大地是方的,有四个边,而中国处于大地的中央。这种“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几乎可见于所有民族的创世神话。“国”字在清代以前与“國”字并用,是古代的俗字。四四方方的外围,代表城池和城墙。城墙里面,只守着一种东西——“玉”。如果认为“国”字不够,还可以把“宝贝”的“宝”字也写一写。代表房子的“宀”下面,仍然只有一种东西——玉。繁体的“宝”字,房子下是“玉”加“贝”。“贝”相当于货币。以玉为国和以玉为宝,都起源于以玉为神的信仰。可见,“中国”这两个字,都来自神话。中国与神话密不可分。
以今人熟知的玉璜这种器物为例,就可以说明。红山文化的总年代,距今6000至5000年之间。双龙首玉,距今约5500年。什么是玉璜?就是模拟彩虹。彩虹在下雨以后出现,是沟通人与自然、人间与天上的桥梁。上海有一个地名叫虹桥,这个名称与玉璜的文化内涵相通。在这里建造的虹桥机场,更让我们联想到古老民族升天的梦想。
当初有一对恋人在这里分手,女孩对男孩说的,我们两个人是不可能的,永远不会有交集,就像是这里的火车站,永远等不来飞机。于是两个人便是在这里分手,彻底说了再见。在多年以后虹桥机场建立,而建立虹桥机场的设计师,便就是当初的那个男孩。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怎么看待这个故事?你觉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说,你们愿不愿意相信并记住这个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是真或是假已经不重要了,从一个理工科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不可能是真的,一个世纪工程是不会为一人所动。同样,我们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显然不可能是真的,一个世界也不会为一人所动。但是,我们依然愿意去记住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我们愿意相信的地方,我们愿意去把虹桥和古老民族升天的梦想相关联,也愿意和打破不可能的爱情相关联。我们愿意去把我们民族的开始,和混沌初开,盘古化生这种牺牲精神相关联。
未来蕴含于历史;被埋没的,不意味着已毁灭;记住传说就能重建信仰。
首先我先借用田兆元老师的《创世神话的概念、类型与谱系》对创世神话进行一个定义。
创世神话应该包含以下五大类型:
天地开辟的神话(天地开辟、天地拯救等);
人类创生的神话(造人生人、人类的再生等);
器物发明的神话(衣、食、住、行、乐、用等);
制度创立的神话(婚嫁制度、九州制度、礼仪、市场、刑法等);
精神建构的神话(孝、悌、忠、信、仁、爱)。
创世神就有这样三个大类:
天地日月的自然创世神;
动物植物的图腾创世神;
道德英雄的祖先创世神。
然后我再借用徐华龙老师的《创世神话是对远古时期的文化记忆》简单介绍一下创世神话的功能:
一、创世神话表现的是真实的历史;
二、创世神话表现创造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研究创世神话对现如今又有什么价值呢?
一、创世神话的研究可以弥补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空缺与不足;
二、研究创世神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认同。
综上所述,一个基本观点,创世神话是祖先对远古社会、地理、自然追述的结果,虽然这种记忆是不完整,带有魔幻色彩,但是崇高的,是一种真实的历史与文化的展现;研究创世神话,可以大大地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及文化认同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接下来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两篇涉及“四重证据法”的文献。
“四重证据法”是基于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发展而来,这种方法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传世文献、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民俗学和民族学提供的参考材料、以及考古发掘的或传世的远古实物和图像。这种方法强调将不同来源的信息结合使用,以构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文化理解。这种方法综合了文字文本、口传文本、活态文化传承以及非文字非语言材料,形成了一个从语言学到现象学的认知桥梁。
首先是叶舒宪老师的《天熊伏羲创世记——四重证据法解读天水伏羲文化》,其中的四重证据分别是:
一、一重证据:“伏羲号黄熊”之谜;
二、二重证据:楚帛书天熊伏羲创世神话;
三、三重证据:熊经鸟伸与华夏的能量修炼传统;
四、四重证据:天熊神话与天水出土镶嵌绿松石熊形铜牌解读。
这四重证据得出的结论是,从狩猎社会的熊图腾祖先崇拜观念,到伴随农耕文化而来的星相神话观念——天熊神话,再到以北极星为中央天帝的观念,再到伏羲和黄帝皆以熊为圣号的文化现象,我们大体上可以梳理出近万年来的神话观念演变过程。玉石也好,绿松石也好,青铜也好,其初始的使用具有明显的宗教神话背景,所以它们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成为表现天熊神话观念的神圣物质载体。
其次是柴克东老师的《四重证据法重释仰韶文化鱼纹的神话内涵——兼评“创世鱼女神”观念》,其中的四重证据分别是:
一、第一重证据:鲧、禹的“鱼女神”原型;
二、第四重证据:“人面鱼纹”的二元对立模式;
三、第三重证据:比较神话学和民族志视域下的“创世鱼女神”;
四、第二重证据:女神崇拜的升格与转化。
这四重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在文字诞生以前的大传统时代,纹饰是先民们表达神灵崇拜的主要方式。本文利用文学人类学派倡导的四重证据法,通过对仰韶文化彩陶鱼纹的神话内涵的解读,推断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地上曾经兴起过鱼女神崇拜的现象。比较神话学和民族志资料显示,鱼女神因其体内蕴含的重生力量而被视为创世女神。《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的鱼妇、鲧、禹形象的原型源自大传统时代的鱼女神,在他们身上依然保留着创世鱼女神的内涵。
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最后一段,来为大家展现文化自信角度下的神话学研究的意义,我想,这也是当代我们如何看待神话应该保持的态度。
开展中华创世神话研究、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是中国文化培根固元的基础工程,是为中华民族塑魂铸魂的文艺复兴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中华创世神话研究,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选择之一。中华创世神话研究服务于上海市文化战略发展需求,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研究,有助于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进上海文化发展,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做出应有贡献。
2024年3月25日
PS:此文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安琪老师《神话学导论》的小作业。

云陌集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阡陌交通,既指天地,更指交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