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我的未来发展规划——《读懂中国》课后感

2024-08-02 19:35   福建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我的未来发展规划

——《读懂中国》课后感

在老师的要求和学长的推荐下,我于学期中期选择了《读懂中国》这门学期后八周修习的选修课。起初,我以为这是只是一门普普通通,用于给我们概括我们国家各行各业几十年以来的发展变化,类似于《大国重器》那样的纪录片,虽说整合这样的内容不容易,但我确实有点不把这门课放在心上。然而,直到我听了这门课的第一节课,我才发现我错了。准确来说,这门课不应该叫做《读懂中国》,更应该叫做《读懂中国科学家精神》。这门所展现的内容,正是我们交大科研人所应该具备的科学家精神。
《读懂中国》分八个课时,先后请来了5位教授级别和我们敬爱的林忠钦校长和丁奎岭副校长2位院士,阵容之强大让我感到选了这门课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同时,七位老师所研究的领域也是各有千秋,上可观九天之星,溯千年史,下可挖南海之泥,造水中岛。每一位老师所讲的内容也许需要我用以后的科研生涯去领悟、去践行,但我觉得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依然是获益颇丰。
第一节课是杨启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我国大型疏浚装备发展经历。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闭门造车,出而亦可引领潮流!在我们缺乏技术,外国人限制技术的时候,我们永远选择的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将是。而正是这种不屈服的精神,才有了我们如今在中美贸易战中与美国对抗的资本。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的是,我们在部分技术方面还有很严重的缺口,例如我是化院的,化院的很多精密的分析仪器严重依赖于进口(虽然国内已经替代了部分精度要求不高的产品),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攻克的难关。奇迹只要发生一次,便是可以复制的传奇,我相信交大人未来有这个能力攻克科研的难关。
第二节课是刘西拉教授讲述我们这一代人所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这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在国际大会临时做报告时,对比日本的“contribution”和“achievement”,刘教授把报告重点放在了我们国家做的不足的地方以及将要面对的困难,这让他获得一致好评。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品质,永远要看向我们的不足加以改正,面对即将到来的苦难加以准备,未来即未知,做好自己,迎接时代的挑战。
第三节课依然是刘教授,他讲述了我们应该接受到怎样的教育。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清华不缺教授、副教授,但是我的家乡缺我。”这句话的本质和“选择了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是一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更要反哺这一方水土,也许我到不了“我的家乡缺我”这个层次,但是我愿意为我的家乡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四节课的黄庆桥教授是一位十分受同学欢迎的老师,我曾经有幸上过他的毛概课。在这节课,他讲述了钱学森和李政道两位科学家的故事。黄老师的课十分有感染力,尤其是最后的对奋斗与混日子的定义,实在是给我敲响了一记警钟。在接下来的学习科研生涯中,我们应该以两位优秀的科学家为榜样,发扬“累就睡,醒则干”的精神,争创佳绩。
第五六节课分别是由安维夏教授和江晓原教授讲授。这两节课主要是在培养我们对一些问题应该有的态度,并为之付出相应的行动。
最后给这门课程收尾的是我们敬爱的林校长和丁校长,两位院士从交大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新时代的交大学子于新时代该做些什么。林校长最后提出“四不”结束语——与祖国同行,是全体交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此,交大学子需要做到:第一,不计较个人得失,愿意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第二,不满足于取得学位,敢于提出并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第三,不追求个人生活安逸,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第四,不奉行个人主义,不怕吃亏,善于与他人合作——既是告诫,亦是祝愿。
希望在今后的科研工作生活中,这些科学家精神可以时时相伴于我左右,让我可以对国家社会有所回报。
2020年6月
PS:刘西拉教授已然过世。

云陌集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阡陌交通,既指天地,更指交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