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太累了!” 孩子厌学、躺平、抑郁的背后,是身体能量亏空了

健康   健康   2024-10-10 08:49   北京  



01



继去年“开学一个月,精神科爆满”的新闻冲上热搜后,最近又一则“某儿童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的消息又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信息一发布,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很快超过了5万。


该门诊的出诊医生李瑛说,近两三年来,有不少孩子对上学表现出回避,在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反映拒学问题的患者占比达到了两三成,这成为该科室单独设立拒学门诊的动因。


正是因为厌学、躺平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多,已经不是个例了,医院才觉得有必要单独开设这样的门诊,而且现在能把这一问题从疾病的角度来对待,也算是一种进步了。



02



西医认为这是一种心身病,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所以多以心理疏导为主。而从中医来看,身心本来就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所以一定要身心同调,尤其注重身体,常常身体层面的改善会带来心理层面重大的转变。


而从预防方面讲,我们不光要重视孩子的内心,还要更加关注他们的身体能量。


中医为什么说身心是浑然一体的呢?人身有三宝:精、气、神。

气:中医里的气不是西方科学里所说的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等,虽名称作用不一样,但实质上都是一种气。


精: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有生命活力的有形物质。从广义来说,人的毛发、皮肤、五官、五脏、肌肉等有形的组织都是由精构成的;狭义之精主要是精、血、津、液四种。


精与气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而神则是精、气这些基本物质在运动变化中产生的生命现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的各种精神活动。


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和气是可以互化的,并且可以一起生神、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盛。反之,精的过度耗损,便会影响气的产生;气的过度耗损,也会降低精的化生; 同时都会造成神的不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神之盛衰,推测出其精、气的盛衰。


所以这些厌学、只想在家躺平的孩子,表面上是“神”病了,内里是精与气已经亏空到一定程度。



03



而神又分五种,即神、魄、魂、意、志,它们分别与五脏相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另外思与虑也为脾所主。


这五脏之精气充足,功能正常,才能支持正常的精神活动,如果五脏之精气出现不同程度的虚损,神得不到正常的荣养,则会出现精神活动的异常。



心藏神:

心的精气充足,则心能主血主神,人会表现出积极阳光乐观。若心的精气不足,则神失所养,就会出现悲、喜笑无常,癫狂。心气不足也会导致记忆减退。


肺藏魄:

肺的精气充足则魄全。魄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能感觉活动。魄全则反应灵敏,动作轻捷,同时记忆深久,有胆识和魄力;一旦肺中精气不足,则会出现本能运动、感觉方面的障碍,以及乏力、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并且肺主气,能辅助心君主血主神。肺的精气充足,心主血主神的功能也能正常,而有“喜”的神态,若肺的精气虚弱,不能辅助于心,也会引起心气虚弱,出现悲、精神不振、颓丧、沉闷。


肝藏魂:

"魂"指随心神活动所做的思维意识活动。肝藏血,血舍魂,心意识活动需受血之养,当肝藏血充足时,魂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就能伴随心神活动而做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肝主谋虑,人的统筹规划、筹谋的能力就强。当肝血不足的时候,可出现梦游、梦语或幻视幻觉等所谓魂不附体的病症,像将军一样的刚毅果决、谋虑也不会产生了,常忧郁寡言,愁闷不解。

肝还有一个气机条畅的问题。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都是引起情志问题的重要因素:肝气郁结则易怒、焦虑、烦躁、情绪波动大,肝郁化火则暴躁易怒、心烦意乱、失眠多梦。


肾藏志:

肾精足志强,就能决断而处事,且有目标感,有行动力;若肾的精气虚弱,常见意念不定,遇事害怕,不能决断处事。


脾藏意:

脾强则“意”有所养,使人善思强记,能谏议人事,明智周详。若脾的精气不足,就会出现记忆减退、不耐思考、不能谏议、遇事畏难不前。


胆主决断:

另外六腑之中的胆主决断,也对精神活动起到重要作用。《黄帝内经》中讲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这里的“中正”,有不偏不倚的意思,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惊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正常运行,和脏腑功能正常运转起到重要作用。胆气壮,可以处变不惊,胆气弱,则容易因外界刺激而生病,一惊一乍的。而且大事小事犹豫不决,选择困难症。另外胆火不得卧,胆虚不得眠。



可见一个人的情绪、性格、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脏腑的精气,面对孩子的各种心神疾病,包括厌学、焦虑、抑郁、自闭、多动症、抽动症……我们先要从具体症状找到脏腑上的问题,通过调理脏腑的失衡来改善。


而想要孩子远离这类问题,我们父母则要好好保护和提升脏腑的精气。



04



之前看到一个帮助孩子复学机构发的一则案例。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特别自律、优秀,性格又要强,事事争第一,个小学都是班长、三好学生。但到了初二,只是因为没当上班长,从此一蹶不振,在起居、娱乐、饮食上出现了很多坏习惯。家长怎么劝都没用,孩子只是说自己很累,再到后来就是学习逐渐下降,拒绝上学,亲子关系滑入冰点。在一次长假后,他接连几天因为头痛不去上学,后来就逐渐不上学了。家长彻底失控,开始反思、学习,尝试无条件接纳,亲子关系才有了一些改变,孩子也参加了期末考,成绩还不错。家长本以为看到了曙光。暑假期间,孩子昼夜颠倒、只吃外面和零食,手机不离手,毫无学习的迹象,体重暴涨。开学后,孩子上了两天学,说身体不舒服,想在家里休息一下,后来又断断续续上了几天,就一直在家躺平了。

家长在叙述中还透露,孩子四岁时做过一次手术,从小体育不太好,可以推断出孩子的身体能量本身就不足。加之小学阶段太过要强,事事争第一,对气血的消耗肯定大,也透支了能量。能量不足,神失所养,所以到了初中,心理就突然崩盘了。可以看出后面孩子主观上挺想挣扎起来的,但身体条件不允许,再加上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进一步糟蹋掉很多身体的能量,结果还是躺平了。可叹的是,从头到尾父母都没意识到,不是孩子主观不想努力,而是身体垮掉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孩子之前还好好的,突然因为一点什么时,就突然抑郁了、厌学了、躺平了……但大部分人都只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老师的教育方法、亲子沟通、乃至学校环境等等因素,却几乎完全无视身体上发生了什么。


突然崩盘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孩子身体能量上的亏空。



05




现在的教育本身就卷,家长再加码,各种考级、竞赛、超前学习、课后辅导提高……卷起来,要知道脑力劳动本身就是最消耗气血的,这些学业上的压力必会造成孩子的气血极大消耗。而且孩子一生病,就用各种抗生素损害正气,用激素调取元气。生活中也是损耗正气的生活习惯,吃冰激凌、雪糕、喝冰镇饮料、多度吹空调、裸露腰部脚踝、晚间运动……以上种种因素都快把孩子的身体能量掏空了,怎么可能还指望它去养神?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家孩子身体还行啊!现在哪里还有身体“还行”的孩子?千万不要觉得西医的各种化验指标没事,身体就真没事,而是要从中医的角度来观察孩子。可以说,这么多年,我看到无数的孩子,没有一个是脸色红扑扑、体格健壮、神采奕奕的那种,跟我们小时候的样子真的差远了。尤其是存在容易感冒,鼻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化脓、久咳、容易积食、身体过瘦、过矮、过胖、过敏、遗尿、尿频、湿疹这些问题的孩子,还有睡眠不好、食欲不佳、二便不正常、出汗多、腿脚凉、怕冷、不爱运动、力气小等问题的孩子。身体的能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亏空。


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虽然小时候身体弱点,长大了自然就壮实了。的确,按理来说,孩子随着肾气的不断壮大充盈,身体也会变健壮的。但在当前这个时代,损伤气血的大坑小坑无处不在,肾的能量不被透支就不错了,还哪里再有余量让身体变壮?


我们在十年前讲课的时候说,如果孩子从小没有中医思维、中医技术的保护,后面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现在答案慢慢浮现出来了。



06



由此可见,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身体弱点没事,学习好就行,在现在这教育环境下,想要正常上学、能承担得起巨大的学业压力,首先拼的就是身体里的能量够不够。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切实有效的中医外治技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能够守护好他的正气。并且以术入道,逐渐学习中医,培养中医思维,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中医,也是为了守护好孩子的能量。同时,对于体质比较弱的孩子,不要觉得他自己自然而然气就能养足了,真不是这么回事,还是要特意去做一些日常调理,如捏脊、推脾经、儿推、艾灸、足反射按摩,一点点把他的正气培补上来。


让我们为养出一个精满、气足、神旺的孩子,一起努力吧!


如何用中医的思维、知识、技术养育好孩子,不是三言两语、几篇文章就能说明的,需要在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环境里长时间浸泡,由老师带领学习,有同伴互相交流……想学习更多的中医育儿理念,可扫码加入我们的中医生活化群:



妙手莲华
中医生活化,为千万家庭提供健康解决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