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群里的妈妈说,最近一次给孩子调理感冒咳嗽,竟然调理了三天就好得差不多了,搁之前,怎么也得调理两个多星期。应该是因为她今年夏天特意坚持给孩子调理,孩子自身的正气上来了,所以打败病邪的速度明显加快。
每一天积累一点点,平时几乎看不到什么明显效果,但一场疾病下来,效果立显。
疾病的本质就是正邪交战。如果本身正气比较虚,生病以后,正邪双方开始交战,那么我们就得在调理的过程中更多地扶植正气,花费的时间自然会多。但如果正气本身比较强,就算生病了,正气暂时被消耗一些,只要稍微扶一扶正,正气的水平立刻就恢复了,病自然也好得快。甚至有的正气强的孩子,感冒以后,流几天鼻涕,自己就好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群里特别多。另外,我们还经常碰到一种情况:家长有段时间一直在给孩子用儿推、艾灸等方法扶正,正赶上流行病高发,结果周围人都感染病毒了,连家长本人都中招了,唯独小小的孩子什么事都没有!还有一些孩子以前经常生病请假,经过家长用中医的方法把正气养足后,就算在流行病高发期,班里倒下一大片,他都没事儿。这不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句话活生生的体现吗?
总之,只要正气足,就会远离各种疾病,就算生病了,也能很快痊愈。所以养正扶正才是中医里最最核心的事情。所谓擒贼先擒王,正气才是那个王。
现在秋天已经走过了一半,天气也越来越冷,我们群里最近咨询感冒、咳嗽、发烧、鼻炎的妈妈也多了,此时我们更要重视如何给孩子好好养正、扶正。
而养正、扶正的核心,自然就是调理脾胃,脾胃是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自然也是正气最重要的来源。所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才在《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那么如何调理脾胃呢?有些朋友肯定会想到我们经常讲的“推脾经”,推脾经虽然简便易行,但却没有针对性。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想要调理的效率更高,当然要选更有针对性的调理方案。
脾胃失衡,常见的有六种类型:脾胃阳虚、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胃强脾弱、脾虚湿盛、脾胃湿热。
脾胃失衡六种类型的表现
脾胃阳虚的表现: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少,大便溏薄,四肢清冷,面黄,神疲短气,或呕吐时作时止,或吐出宿谷不化,或呃逆声低无力而断续,或胃中有振水声,舌质淡,苔白。
脾胃气虚的表现:
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稀溏,甚至腹泻、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脾胃阴虚的表现:
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口干咽燥,舌干,苔少或无苔。
胃强脾弱的表现:
食不知饱、口淡、口臭;便溏、食后即泻、甚者完谷不化,消瘦,舌胖嫩,苔黄腻,病程日久,舌质淡而无华,或剥苔。
脾胃湿重的表现:
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黏腻,或泄泻,甚或恶心呕吐,面色萎黄,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男性见阴部湿疹,女性可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无味,舌淡,苔白或腻。
脾胃湿热的表现:
腹胀,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身热,心烦口渴,或有口臭,或出现面目肌肤发黄,皮肤瘙痒,肢体困倦,舌苔黄腻多见于夏天。
阳虚自然要以温阳为主,气虚要补气,阴虚要滋阴,胃强脾弱要兼顾清胃火,补脾,脾胃湿热要清热利湿,脾虚湿重要健脾祛湿,这些都是调理的大方向。只要能够根据脾胃失衡的具体情况,把不足的给补上,把多余的病邪去掉,就能恢复脾胃的平衡,提升脾胃的功能。
我们之前在 《脾虚,到底怎么虚?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调理方案》这篇文章中写过一些具体的小方法,但是这些零散的小方法效果肯定有限,不如系统全面的综合方案。我们近期推出了健脾养胃的专项小课,对这六种情况,每一种都给出了包括儿推穴方、董氏特效穴穴方、艾灸、刮痧、食疗方、饮食适宜的建议,这样组合拳肯定比零敲细打的方法效果更好。想了解这一课程的,可以扫下方二维码咨询顾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