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导读:海外市场的大门半开半就,除了风险,也许也有机遇。光伏海外市场的大门将关上,我认为这可能是过度担忧的说法;从总量来说可能有冲击,从突破内卷和盈利角度来看未必,还可能恰恰相反;长期来看,各国补贴不能持久,回归是常态;对于辅材来说,可能尤为利好。01
最大的风险是海外大门关闭?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近期警告:未来光伏最大的风险,是海外风险。不管你的价格多低,但是海外的大门都关闭了。正泰新能源高能警告:逆变器海外的内卷可能会走组件的老路。诚然如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市场开始筑起高墙,如美国、印度、土耳其等市场,也有一些国家采取相对温和的策略如小幅提高关税措施,如欧洲、巴西、南非等地。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更多企业开始寻求在海外市场谋生,在海外实现当地市场的本土化生产,以规避贸易风险。天合光能通过资产出售和置换,实现了“太阳能组件真正的美国本土化生产”且运营公司也是美国本土上市公司,但保留了最大的话语权。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美股投资者交流纪要中披露:未来可能在美国会以合资公司形式与美国本土客户和大资本共同建设本土产能,由晶科能源输出技术管理和产品服务,收取使用费。晶科能源致力于改变全球制造模式,通过输出技术和本土合作获得海外市场。德业股份于2024年12月17日公告,投资不超过1.5亿美元,在马来西亚建立产能。并认为此举是规避海外贸易风险的重要步骤,其迫切之心溢于言表。中信博于2024年9月,在巴西设立第三座海外生产基地,其他还有印度、沙特等地产能。此外,我们看到钧达股份在中东地区设立新的TOPCon电池生产基地;TCL中环也在中东地区建立硅片产能;协鑫集团意欲在中东地区建立颗粒硅产能;有的硅料企业将产线甚至设立在了非洲和拉美;海优新材于美国设厂,掀开了国内胶膜企业美国本土化生产的序幕……可以判断,未来几年,海外本土化生产逐渐成为可行的选项甚至趋势。但长期呢?可以说,光伏企业东南亚产能给一些光伏企业尝到了甜头,因此海外本土化发展,成了许多企业的战略选择。首先,自然是改变了全球光伏产业的供需格局。以前,中国国内光伏产能可以依托提高海外渗透率来化解充裕的产能风险。而当本土化生产趋势到来之际,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另一个“一体化”,会造成海外产能的堆叠,进而不仅仅无法使国内丰盈的产能通过出海化解,还可能进一步造成全球供需矛盾。这一点,也是我极力赞成光伏行业加速完成自律协商,进而促成自律联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有对未来全球光伏市场长期供需矛盾的心理准备,从而通过“产量调节”,更好的适应中期全球本土化生产的趋势与光伏产业供需矛盾。其次,海外本土化生产,整体上来说,是削弱了中国光伏产业链全球领导力,可能成为加速二次内卷的诱导因素。我们应该在行业自律的前提下,对海外产能布局特别是海外技术输出做更多的约束和规定,以保持中国光伏产业链长期利益和领导力。毕竟作为各国“小股东”的本土化产能,我们确实蒙受了损失。最后,全球本土化生产力,可能引致光伏产业链和格局重塑。德业股份依托较早的本土化渠道建设,获得了亚非拉户用市场的腾飞,因此重新缔造和改变了户用和储能逆变器格局。未来伴随全球本土化趋势,无论是光伏主材,和辅材都会面临格局重塑的可能。对各家企业的战略、协调和管理能力尤其考验。事实上,我们看到就单纯利润角度而言,反而筑起贸易壁垒或者高墙的地区,为中国组件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反而是“自由市场”,中国组件企业却以亏损为结局。我想,通过全球本土化制造能力,虽然总量受限,但利润端可能反而更好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海外产能布局作为求存的唯一希望,如钧达股份等。我不觉得全球各国所谓光伏产业链本土化生产会是一个长期趋势,或者说能够维持很久。美国的光伏产业链本土化是以过度补贴为代价,也造成了美国本土光伏组件价格的奇高。而全球各国如果筑起高墙也将类似。我并不觉得,这种过度补贴可以维持比较久的时间,更不用说5-10年甚至更久了。我们只要保持技术的绝对领先和对技术的掌控,就有可能顶住这一轮本土化生产的趋势压力,进而在未来促进全球各国回归优势生产和新能源降本增效的本质。我们看到,过去十年,欧洲和美国对中国光伏一直采取强力的贸易保护政策,但结果却是中国光伏企业力压全球,愈加强大,把欧美各国光伏企业打的满地找牙,几乎绝迹。所以,我不认为欧美以外的亚非拉市场将会有何建树,毕竟欧美都没搞定的事情,印度、土耳其之流,更加不可能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众志成城,不忘初心,下一个十年,我们会更好。所以,当下的我们必须要持续强化行业自律,因为国内兄弟企业的过度内卷,实际是给外人可乘之机。有句话说得好,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有人觉得,海外市场的大门似乎就要关闭。因为一两个区域或者局部区域的趋势,而“耸人听闻”,绝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到,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长期拒绝。长期来看,并不存在海外市场的大门紧闭,这一过于自扰的判断。为此,我们应该更快突破内卷,聚焦产业链技术的持续降本增效,保持引领势头。海优新材赴美设厂,并进行技术输出,原因就是,美国没有N型胶膜生产和技术能力。小到一卷胶膜,都能难到美国市场,更何况如此丰盈而复杂的全产业链了。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原来光伏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几乎都在国内,而未来,电池组件产能可能更加全球化。类似逆变器这样的广泛布局对于电池组件的辅材来说,也尤为重要。虽然电池组件的海外布局,不见得带来增量。但对于类似辅材,如胶膜、背板、玻璃等等的海外本土化制造和生产能力,是对其格局和盈利模式的优化,而非恶化。比如拿胶膜来说,过去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中国,大厂压价能力较强。但随着电池组件的海外本土化生产,胶膜企业的本土化生产也变得尤为重要。市场更加分散,且海外市场盈利能力更好。其实是对行业格局和盈利能力甚至商业模式的重塑。而老大福斯特的市占率,是否会因此受到冲击,就不得而知了,这是题外话,但毫无疑问,海外的盈利要远高于国内。毕竟,胶膜生产还是要贴近组件厂生产为好的。一家未上市的头部胶膜企业也跟笔者表达了:海外电池组件本土化的同时,海外封装材料存在爆发性的成长机会。所以,海外本土化生产,从总量上来说,也许是对主材行业的利空。但从突破内卷,加速行业自律联盟及盈利角度来说未必是利空。从长期来看,回归是必然的。而辅材甚至可能受益于全球本土化生产。虽然建立海外本土化产能是行业趋势,且对部分公司个体是极为友好的行为,但长期来看,对中国本土光伏制造引领和利益可能受损。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我有5点建议:1、加快行业自律,建立更加稳靠自律联盟,早日突破内卷,应对国际挑战。全面综合整治光伏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除了主材以外,辅材(逆变器、胶膜、背板等)也要强化自律。2、加快技术创新,以技术引领为根本。新一轮技术如BC、高效TOPCon组件、HJT等以及伴生而来的设备、辅材技术升级,成为国际市场难以逾越的门槛。3、加快光伏、储能、新型电力系统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由“环保理念”引向大幅“降低度电成本”,使海外市场无法抗拒。4、出台统一的海外产能和技术出口限制或约定,避免二次内卷。5、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避免国内先进技术无节制流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