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娃确诊,严重到住院抢救需终身治疗!医生提醒:有个“锅”父母甩不掉→

文摘   2024-11-14 18:50   江苏  
↑关心健康多一"点"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今天是

第18个世界预防糖尿病日

众所周知

糖尿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慢性病

然而近年来

低龄儿童患糖尿病的病例

也屡见不鲜

据媒体报道

近日浙江接连出现

两三岁宝宝被确诊糖尿病

医生紧急提醒:

家长们一定要避免认识误区





2岁娃确诊糖尿病,还不止一个

家长都不敢相信



前不久,杭州一位2岁8个月的小泽(化名)突然变得贪吃贪喝,还频繁跑厕所。几天后,小泽出现了呕吐,体重也明显下降。家人连忙带小泽前往医院就诊。


检查结果显示,小泽的血糖竟高达31.8mmol/L,最终被确诊为儿童Ⅰ型糖尿病,并已出现酮症酸中毒


经过48小时的紧急救治,小泽的病情才逐渐稳定下来,但遗憾的是,他今后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就在小泽出院仅仅一周后,同一家医院的儿科急诊又接诊了一例年仅3岁5个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小琦(化名)。小琦精神状态不佳,喝水较多,家人晚上才发现孩子的异常。


据宁波一家医院介绍,医院每年确诊的糖尿病新发病患儿达到100多例,最小的才6个月。


一位患儿妈妈说,她家孩子2岁不到,近段时间突然饮水量大增,奶量也明显增加。今年暑期天气炎热,她以为孩子口渴是正常的事,可想不到的是,孩子多饮多食后,体重反而下降了。


检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很吃惊:尿糖4+、血糖飙升到测不出来结合小朋友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这“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医生建议住院完善相关检查。最终该患儿被确诊为儿童Ⅰ型糖尿病,连家长都不敢相信这个结果。


(医院供图)



好好的孩子

为什么成了"糖宝""糖娃"?



医生介绍,儿童糖尿病并不少见,只要经过规范的治疗,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胰岛素注射和饮食管理。


那么

这么小的孩子

又没有糖尿病家族史

也没有肥胖

怎么就突然得了糖尿病呢?

医生介绍

成人糖尿病以Ⅱ型最常见

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

及胰岛功能衰竭所致

儿童糖尿病主要有Ⅰ型、Ⅱ型

和少数特殊单基因糖尿病等

👇👇👇

  • Ⅰ型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血糖极高,发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因高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其发病与病毒感染、环境变化、自身免疫及围产期因素等相关,患者需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

  • Ⅱ型糖尿病患者则多为食欲旺盛的“小胖墩”,由于肠胃吸收糖分过多,胰岛素负担过重,导致血糖升高。Ⅱ型糖尿病通常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孩子超重或肥胖,且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或母亲孕期曾患糖尿病,应高度警惕。


医生介绍,Ⅰ型糖尿病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环境变化、自身免疫及围产期因素等相关,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某些环境因素导致体内产生了破坏胰岛β细胞的细胞因子及抗体,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体内血糖越来越高,最终表现为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患者则多为食欲旺盛的“小胖墩”,由于肠胃吸收糖分过多,胰岛素负担过重,导致血糖升高。Ⅱ型糖尿病通常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孩子超重或肥胖,且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或母亲孕期曾患糖尿病,应高度警惕。



Ⅰ型糖尿病早期常无症状

法根治但可做到有效控糖



医生介绍,糖尿病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Ⅰ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常无明显症状,随疾病进展,患者表现为体重减轻、恶心呕吐、易饥饿、易疲劳、易口渴、尿频、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由于症状容易被忽视,就诊时往往已发生脱水和酮症酸中毒医生提醒:当孩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家长一定要警惕。


面对Ⅰ型糖尿病患儿

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是

这病还能治好吗?


遗憾的是,Ⅰ型糖尿病目前仍然无法根治,但不断出现的新的管理手段可使血糖控制更加安全有效,糖宝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有个精彩的人生。


医生介绍说

查出Ⅰ型糖尿病后

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多种手段

有效控制患儿的血糖


Ⅰ型糖尿病患儿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的,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是治疗的核心。当外源性补充胰岛素后,糖宝们就和其他孩子没有区别。胰岛素的剂量需要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及发育情况,并结合血糖变化来调整。


此外,糖尿病患儿更需要做好饮食控制。他们需要更健康的饮食配比,要根据年龄计算每日总热量及三餐热卡分配,保证患儿生长发育所需。


医生还强调,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血糖利用,利于血糖控制,只是需要注意指导运动的时间及注意事项,避免发生低血糖。



Ⅱ型糖尿病也在增多

家长一定要避免误区



多位医生提醒,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能吃是福,但这种观念往往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沉重负担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高发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前不久,浙江一位11岁男孩叫小杰(化名),身高1米6,体重却达到了98公斤,已经属于重度肥胖。检查发现,小杰脖子上皮肤颜色发黑,手臂、大腿上有一道道明显的肥胖纹。除了有高血压、高血脂外,小杰的血糖指标也不正常,空腹血糖已经达到6.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离糖尿病只有一步之遥。


据小杰父母说,儿子饭量一直很好,每餐都吃很多,最喜欢吃面条、饺子、馄饨,还有肥肉、炸鸡,不爱吃蔬菜,从五六岁起就超重了。家长一直觉得孩子会吃,说明胃口好身体壮实,就没有重视


小学以后,小杰的食量更大了,除了一日三餐,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吃点心,家人觉得孩子上了一天课很辛苦,怕孩子饿着了。吃了点心没多久就吃晚饭,晚饭又吃得多,吃完晚饭写作业,到了晚上八九点临睡觉前,小杰又要吃点牛奶、饼干、水果当夜宵。相当于一天至少要吃五六餐,长此以往,体重一直飙升



“引发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发生胰岛素抵抗。肥胖是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所以儿童的Ⅱ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医生介绍说,如果小杰的肥胖问题不解决,后期可能会严重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进而发展为Ⅱ型糖尿病,甚至需要长期吃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会吃是好事,小时候胖一点不碍事,长大了自然会瘦,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有些孩子得病后,家长都没有察觉。”医生表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矮小等问题非常重视,但对于孩子肥胖的问题意识不足。“尤其是近年来门诊中发现,儿童Ⅱ型糖尿病数量上升明显。排除遗传因素外,肥胖、超重是主要原因。儿童糖尿病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孩子颈部、腋下等皮肤褶皱部位出现黑棘皮,家长一旦发现,要尽快到医院检查。


预防儿童成为“小糖人”

医生建议

↓↓↓

  • 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分宠溺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甜食、油炸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摄入;

  • 增加户外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

  • 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以排除基础疾病隐患,也是预防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症状越来越不典型

年轻人常常易忽视



42岁的倩倩(化名)在拿到体检报告时,有些难以接受:空腹血糖竟然高达14mmol/L,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倩倩身材中等,BMI指数正常,从未想过自己会患上糖尿病。去年开始,她感到有些异常,口渴、小便频繁,但体重并未明显下降,食欲也未大增。


对此医生解释,糖尿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口干、多饮、多尿、消瘦、乏力和视力下降等,但现在的糖尿病症状越来越不明显、不典型。如果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稍高,就应引起警惕,这可能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倩倩的病例并非个例。糖尿病的发生与环境、心理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部分患者40岁前就诊断为糖尿病,往往有家族史。医生建议,有家族史的患者应进一步做遗传学检查,评估是否患有单基因糖尿病,因为不同类型的单基因糖尿病,治疗方法和预后各不相同。


关于基因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糖尿病,医生指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私家车普及、家务劳动被机器替代,导致体力劳动大幅减少。同时,食物丰富多样,餐饮店、外卖食物往往高油高糖,各种因素导致摄入能量容易超标。此外,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还喜欢熬夜玩手机,这些都是糖尿病的潜在诱因。


医生还解释,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药物干预,一部分患者的病情是可以得到逆转的。而且越早干预,用药越少,并发症也越少。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自己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近年来,糖尿病前期呈现高发势头。统计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远多于糖尿病患者,其中Ⅱ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前期呢?即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血糖值比正常血糖高,但并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是,由于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很难被察觉,极易被人们忽视


我们知道,血糖正常范围包括空腹血糖正常范围及餐后血糖正常范围,其中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为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指:

典型糖尿病症状:口干,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
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
或加上糖耐量试验的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或加上糖化血红蛋白≥6.5%

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人们的血糖存在波动,在无糖尿病典型症状时,一次检查血糖高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事实上,血糖升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饮食:短期内摄入大量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


应激状态:如发热、手术、急性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血糖也可能升高。


药物: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那么,若空腹血糖居于6.1-7.0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也在7.8-11.1mmol/L之间,就属于糖尿病前期,也叫做糖调节受损。糖调节受损并不是糖尿病,而是提示血糖正在向糖尿病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预警信号。


专家介绍,我国约有30%的成年人处于血糖异常状态。因此,出现血糖异常千万不能轻视。糖尿病前期人群可大致划为三类,即空腹血糖受损人群、随机血糖受损人群,以及两类都受损人群。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约3~10年,如果不及时干预,约93%的人群会发展成糖尿病,对健康影响极大,一定要引起重视。

专家强调: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糖尿病目前无法治愈

但不等于病情不能"逆转"



专家介绍,实际上,在糖尿病前期的这一阶段,身体已经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或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迹象。虽然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可不必用药,如果积极进行生活干预,是可以避开糖尿病的。甚至部分Ⅱ型糖尿病,尤其是确诊后的前5年,都是“逆转”的黄金期,越早干预越好。


专家解释,Ⅰ型糖尿病以及病程较长、并发症较重、胰岛功能较差的Ⅱ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等),一般不可逆转,以下Ⅱ型糖尿病的3种情况,如积极干预,可实现"逆转"



①病程短,尤其是刚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刚确诊时,高血糖毒性作用的时间不长,及时去除毒性后,现有的胰岛细胞功能完全可能恢复正常。


病程5年之内且符合超重或肥胖、C肽水平高、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及其他胰岛相关抗体阴性这3个条件的糖友,也有极大的缓解机会。


②超重或肥胖型Ⅱ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抵抗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减轻体重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血糖的良好控制。因此,超重或肥胖患者通过减重有可能达到糖尿病缓解。


③胰岛功能良好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胰岛功能才有可能实现糖尿病缓解,如果胰岛功能严重受损,一般就不太可能实现糖尿病缓解。



如何科学控糖?

这几点要牢记




生活要规律



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如果有失眠症状,要注意少喝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品,特别是下午3点以后不要再喝。如果失眠已经严重到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则不要喝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品。



保持运动




饮食和运动是“孪生姐妹”,运动要做到定时、定量、定方式。“135”原则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南:饭后1小时、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5天。





  • 运动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推荐有氧运动,如跑步、跳广场舞、游泳等。

  • 运动时间:饭后1小时是较合适的运动时间。饭前运动也可以,不要吃饱饭后立刻运动。建议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若能坚持更长时间更好。

  • 运动频率:每周运动5天以上,一周约150分钟。


科学控糖牢记“500111口诀”







“5”: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0”:晚饭后不要进食
“0”:不喝甜饮料
“1”:每周只在外进餐1次
“1”:每天吃1斤蔬菜
“1”:肥胖人群每天至少减1两主食
误区一
血糖高,主食越少吃越好?❌

吃太多精制米面等主食确实会使血糖升高,但并不意味着要不吃主食或吃太少。


对糖尿病患者饮食建议:碳水化合物热量占比50%~60%为宜。糖尿病患者吃主食时,还要注重粗细搭配。如果肾功能没有慢性疾病的话,建议细粮、粗粮按照8:2的比例分配,即80%是细粮,20%是粗粮,对控制血糖更有好处。


📢注意:长期不吃主食,每日脂肪及蛋白质摄入占比增高,会增加肝脏及肾脏负担,严重情况下,还会引起“饥饿性酮症”“血脂紊乱”。


误区二
血糖高,肉类越少吃越好?❌

荤素搭配的吃法,可以使血糖升高幅度小一些、代谢慢一些,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糖尿病患者吃饭时可以按照以下顺序↓




  • 先喝汤,比如青菜汤;
  • 再吃凉拌的蔬菜或者热炒的蔬菜;
  • 接着吃肉类或者是鱼类食物;
  • 最后吃主食,建议粗细搭配。
误区三
血糖高,早餐要吃少点?❌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坚持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则。就是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可以把肉类、鱼类食物放在午餐,晚餐要吃少,尽量以素食为主。


误区四
血糖高,不能吃水果?❌

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水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糖脂代谢,但需要注意水果含糖量、升糖指数、进食时间和摄入量。



  • 血糖生成指数(GI):GI越高,血糖升高越快,人体消化得越快,也就饿得越快。
  • 血糖负荷(GL):GL值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越不利于糖尿病人。


除了高GI、高GL的水果,罐头、果干、果汁等高糖水果制品都不建议吃。每天吃水果建议少量多次,水果摄入量在200克左右,大约1个中等大小的苹果。


📢注意:鲜枣、荔枝、葡萄、山楂、香蕉属于高GI、高GL水果,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

误区五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许多人爱吃甜食,但运动量大,脂肪摄入少,生活也较为规律,因此,血糖就没有问题。但若本身就不爱运动、生活不规律,伴有肥胖,家族有糖尿病遗传史等高危因素,再加上爱吃糖就有可能得糖尿病。


牢记:得了糖尿病

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

不控制而产生的并发症

(上下滑动查看)

👇👇👇


更多糖尿病防治要点

一图了解

(上下滑动查看)

👇👇👇


来源:综合潮新闻、杭州日报、宁波晚报、宁波大学附属妇儿医院、武汉晚报、天天看临平、国家应急广播、央视新闻、科普中国、广东疾控、健康江苏

设计:杨诺亚

编辑:乔淳

新华日报健康
在这里,读懂健康江苏!作为江苏首家由主流媒体创办的健康垂直类客户端“新华日报健康”客户端的官方公众号,这里荟萃名医、名家、名院、名科、名企,为您提供最权威最专业的健康信息,让专业大咖走近您身边,让优质的健康内容触手可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