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回归,上亿网友围观!为拍视频严重过敏皮肤结痂…专家提醒: 这种植物会"咬人"

文摘   2024-11-13 20:13   江苏  
↑关心健康多一"点"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1月12日

知名视频博主李子柒

在社交平台发布了

两条大漆作品制作的视频

这是她自2021年7月停更以来

首次回归更新作品

当天获得1亿次观看

超139万个点赞

相关话题

也接连刷爆网络热搜榜单


新发布的视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展现了中国漆器的独特美学和工艺之美,另一条视频则展示了李子柒如何打造自己的“衣帽间”。视频中,李子柒深度还原了漆器制作过程,展现了漆器制作的高难度技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工艺和传统美学。她在发文中提及"漆同柒,很想你们"。



不少网友

也是激动发评论称

“终于回来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

后续李子柒会持续更新

果不其然

11月13日

李子柒的微博再次更新

仅半小时就收获了4.8万的点赞


在最新发布的视频《送给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中,李子柒身穿绒花蜀锦裙在钢琴前弹唱歌曲《如愿》。据介绍,李子柒身穿的蜀锦裙,制作灵感源于宋代百迭裙,裙上的绒花紫莲寓意轮回和重生。



另据知情人士表示,在李子柒停更这段时间里,外出了上百次,拜访了许多位非遗文化传承人,学艺,对谈,深耕研究民俗文化,了解这些手艺背后的故事脉络,制作材料的历史底蕴。


提及在新作品中制作传统漆器的过程,李子柒表示,这是让她痛并快乐着的一段创作过程。原来李子柒在初次接触生漆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过敏反应身上长了肿包,反复结痂又挠开,浑身发痒,难以入睡,整个团队曾组队去医院打抗敏针李子柒说:“过敏我觉得熬过去就好了,结果没想到的是我的(第一个)作品失败了。”


李子柒新视频截图 图源:个人账号


13日,成都漆器工艺厂官微也发文记录了李子柒学习漆艺的经历,并透露称,李子柒在学漆艺时曾严重过敏,教她漆艺的老师称赞李子柒能吃苦耐劳,不是“花架子”。成都漆器工艺厂还回复网友称:“其实李子柒也是经历过严重过敏的,都是耐苦磨出来硬东西。”



(李子柒接触生漆过敏时的照片 图源:红星新闻)


公开资料显示,李子柒原名李佳佳,1990年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2015年,李子柒开始拍摄美食主题的短视频。2016年11月,李子柒迎来自己的第一个爆款短视频《兰州牛肉面》,开始走红。起初,她的内容围绕美食与田园生活展开,通过记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手工美食,她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传递给全球观众,迅速积累了数千万粉丝。凭借其独特风格和文化深度,在海外也颇具影响力。



另据最新报道,李子柒友人在社交平台回复网友称,李子柒已经正式将身份证名字李佳佳改为李子柒了,该友人还晒出了自己和李子柒的合照。“李子柒身份证改名”也冲上热搜。



相关人士介绍,我国作为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传统漆工艺源远流长,中国漆俗称大漆,是一种天然漆。为漆树的一种分泌物,割其树干而得之。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漆酚,具有强烈致敏性,能引起人的皮肤过敏。因此很多行业人士形容漆树、生漆会“咬人”




易引发过敏严重时溃烂

漆树被形容为"咬人树"

生漆也会"咬人"




接触没有干透的生漆家具,会不会让人过敏?当然会。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此就有记载。


据科普人士介绍,大多数人皮肤直接触碰未干漆物或生漆液体极易引起过敏反应,多为接触性过敏,同时,生漆也具有一定的气味,一般称为“酸香味”、“清香味”,这种气味当漆液从树上割下到成膜后这段时间内均可闻到,对生漆过敏性很强的人,即使不直接触及生漆,在闻到气味或从漆树下走过或闻到漆树体各部分燃烧的烟后,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性反应


与此同时,漆树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经济树种之一,籽能榨油,木制结实。而漆液是天然树脂涂料,因此漆树的种植分布广泛,所以古代至今,“漆树咬人”的事故发生并不少:比如有人掰了根树枝,结果手和脸莫名其妙地长了小疙瘩,重则还会溃烂。这其实就是过敏症状。


(漆树致敏图 图源:北京市科协)


科普人士介绍,漆酚其实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据数据统计,每年会有2亿多人因漆酚而过敏。


我们都知道,细菌、病毒一类的抗原,是入侵人体的外来物。每当发现入侵者,身体的“免疫大军”就会奋起反抗,产生专门消灭外敌的武器——抗体。但人体内的免疫战争,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因为还有一类入侵者叫半抗原常见的半抗原,一般都是小分子的类脂和多糖、青霉素、磺胺等。通常它们并不能吸引我们身体中免疫大军的注意。但架不住某些抗原会去找蛋白质做“帮手”。当二者结合,半抗原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变成真正的抗原。


图源:维基百科

漆酚,就是一种"半抗原"漆酚渗入皮肤后,会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氧化后的漆酚便会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


图源 维基百科


这个时候,身体会极度敏感,就会产生足以应对下一次进攻的免疫T-淋巴球细胞。当漆酚再次进入人体内,抗体会第一时间出动。正常情况下,人的免疫系统一般都会对外来的有害病原体等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也就是T淋巴细胞和抗体。而当抗漆酚抗体受到攻击,我们陷入病痛就变成了分分钟的事儿了。如果你碰巧是过敏体质,那么只要触碰到一点点漆酚,就能引发十分严重的症状。


漆酚引起的过敏被称为Ⅳ型超敏反应,简单解释就是效应性T细胞与抗原相互作用后,会损伤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从而演变为炎症。有临床数据表明,这种反应的出现时间一般会延缓至24小时才会出现,但延缓期间也可能会对器官造成损伤,还不容易愈合。而干了以后的生漆,基本不会再对人造成伤害。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大多是现代涂料,现代人接触生漆的机会已经不多。但医生提醒,另外一种场景却需要大家注意防范,那就是野外郊游、登山的时候,遇到“会咬人”的漆树要躲开。更不能折它的枝叶,否则容易得上“漆树皮炎”。


首先来认识一下"咬人"的漆树

长这样↓

(漆树 医院供图)


皮肤科医生提醒:接触漆树之后,对其敏感的人几分钟或十几个小时之内即可发病。首先感到接触部位刺痒,继而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疱,有的迅速波及全身,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甚至继发感染


发生在面部时,眼睑肿胀最为突出,导致眼不能睁开。急性期过后,消肿、脱痂、脱屑而痊愈。如果治疗不充分,病程可长达3-4周或更久。


Q
如何应对“漆树皮炎”?

一、避开

漆树皮炎的关键预防措施是识别并避开有毒的植物及相关变应原


在野外或乡村,避免用漆树当柴火烧,漆酚在植物死亡后及高温下仍稳定,弥散在烟雾中的气溶胶微粒也具有致敏性和刺激性。


有调查发现皮疹泛发且严重的患者,多数是用漆树枝烧火做饭后发病。


二、防护


进入山林游玩或工作,宜穿长袖衣,要扎住袖口,穿长裤,戴帽,穿袜,穿高腰胶鞋或球鞋,戴手套以防漆树脂沾染。


三、冲洗


发生已知暴露后,应尽快脱去被污染的衣服,使用大量清水清洗接触部位而后及全身。


皮肤科医生提醒,有研究发现,在漆酚接触皮肤约10分钟后,50%可去除,30分钟后可去除10%,而1小时后不能去除清洗时注意朝着一个方向擦拭,不要来回擦拭,从而减少刺激和有助于洗掉。初步冲洗后可以应用肥皂,但是早期不要用肥皂或酒精可能会扩大树脂的渗透范围,反而加重皮损面积。医生提醒,如果在野外不小心中招,也别太紧张,应尽快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




重要提醒

这个"果果"最近大量出现

也会引发类似过敏




平常遇不到漆树或是生漆

是不是就不用担心过敏了?

未必!

近期,这种白果

在江苏许多城市街头大量出现

专家提醒

不要乱碰、更不能乱吃

有人因此中毒

严重可致命



在白果成熟之际,许多市民会自发去捡拾掉落的白果,带回家进行烹饪。但部分人在接触到白果的肉质外种皮后会产生皮肤过敏反应,如瘙痒、红肿、皮疹等你可能不知道,这种过敏和漆树过敏算得上是"异曲同工"。


1968年,科学家从银杏中分离得到一种烷基酚酸类化合物(称之为银杏酚酸类化合物),具有与漆酚相似的化学结构。此后,科学家采用皮下注射途径,研究银杏酚酸类化合物标准品对豚鼠的皮肤致敏性。结果显示银杏酚酸类化合物标准品对豚鼠致敏性为阳性。


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学者采用豚鼠全身过敏反应试验、皮肤过敏反应试验,以及在上述实验结果基础上建立银杏酚酸变应原的致过敏性变态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等,证实了银杏酚酸类化合物引起过敏反应的变应原作用。上述研究均表明,导致白果外种皮具有致敏性的原因就是其含有的银杏酚酸类化合物的作用。


(图源: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医生提醒,银杏酚酸类化合物在外种皮中含量最高可达3.0%,因此,多数人在直接接触白果外种皮后会产生过敏反应。有过敏史或者过敏体质的人群尽量不要徒手采摘或者清洗白果,可以戴上橡胶手套采摘及用冷水清洗;同时尽量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在外,也不要用触碰了白果外种皮的手去抓挠身体的其它部位。如已产生过敏反应,应首先停止接触白果,用冷水冲洗过敏部位,减少皮肤上残留的白果成分;避免搔抓皮肤。如症状无缓解,须及时就医。


另外,医生还提醒:

虽然银杏果可作中药材

但一般并不适合

当作干果类零食吃

过量食用可致命

如果对有些成分特别敏感

最好不要吃


除了银杏果中含有的银杏酸(白果酸和银杏酚酸的总称)具有明确的致敏性、细胞毒性和免疫毒性之外。一些科学实验也证明,银杏果肉当中含有极小量的氰化物,且银杏果芯当中的氰化物比果肉当中高很多。


不仅如此,银杏果中还含有类似生物碱的毒物,当各种毒素在银杏果中相聚,必然会加重它的毒性,食用后导致中毒的风险很高,严重者甚至会致死。


除了银杏果本身存在的毒素外,马路边捡来的银杏果还会受到烟尘、汽车尾气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再加上银杏树常年被施以药物防病虫害,因此路边的白果不能采,更不能吃,一定要远离。


来源:综合新浪微博、新华社、光明网、极目新闻、红星新闻、津云、澎湃新闻、北京市科协、南京发布、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健康杭州、杭州市一医院、西安交大二附院皮肤病院等

编辑:乔淳

新华日报健康
在这里,读懂健康江苏!作为江苏首家由主流媒体创办的健康垂直类客户端“新华日报健康”客户端的官方公众号,这里荟萃名医、名家、名院、名科、名企,为您提供最权威最专业的健康信息,让专业大咖走近您身边,让优质的健康内容触手可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