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广州某医院医护人员
发出的一条朋友圈
令人痛心
29岁、肠癌晚期
字字扎眼
这种疾病发病早、会遗传、能致命
近10年时间
数次“翻盘”的机会都错过了
29岁男子确诊肠癌晚期
此类人群40岁前患癌风险极高
这位医护人员提到的29岁小伙子小秦(化名),近日他来到了医院结直肠外科就诊。据小秦自述,自己1个月前大便不成形,每天排解大便1-2次,此前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种情况本来只是在消化道疾病中是相对轻微的症状。然而,医生继续仔细询问家族病史,听到一句话时面色愈发凝重。
“我母亲患有结肠癌。我的亲姐姐因为结肠癌去世了。”小秦表示。
"高度怀疑是
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FAP)
马上去做肠镜!"
在肠镜检查时
医生看着屏幕觉得“眼花缭乱”
密密麻麻的肠息肉有数百枚
随后的病理结果提示,小秦确诊结直肠多发息肉病,其中多枚较大息肉已经进展为腺癌,且CT显示肝脏有异常结节,考虑癌细胞转移,已经到了晚期,仅切除肠道病变对改善生存意义不大。目前小秦在医院肿瘤科进行化疗,希望能将肿瘤缩小转化,创造手术机会,医护人员对此都感到很痛心。
(医院供图)
医生介绍
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以胃肠道
特别是结直肠中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为特征
是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的
胚系突变引起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男女患病几率相等
FAP患者如果不进行治疗
几乎100%会在40岁之前
发展为结直肠癌
且每个FAP患者的子女
都具有50%的概率患病
同样是青年人,患同种疾病
因为一个举动命运便不同
医生还提及,相对小秦一发现便是肠癌晚期,另一位小伙相对幸运。这位小陈(化姓)长期便血,开始以为是痔疮,用药后无改善,到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肠内遍布息肉,经询问,家中父亲患结直肠癌,大概35岁就去世了。
比较幸运的是,因为发现得早,还没有癌变,小陈接受了手术治疗,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生活。他也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劝说家人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3年后,小陈的二姐确诊结直肠癌,但经历了手术和化疗后恢复健康,还生育了两个孩子。小陈的大姐至今无该方面的异常情况,仍坚持每年进行胃肠镜检查。最近,小陈接受基因测序,果然APC基因结果提示存在突变。
医生介绍,FAP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开始出现症状,大多数患者在20-30岁之间确诊。预防性手术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早期接受预防性手术的患者通常有更好的预后。
目前,有研究显示,25岁前接受手术的患者,其70岁时的累积生存率为75%,而25岁后接受手术的患者,这一比率降至50%。因此,建议该类患者在成年后就可以进行手术,一则这个时候的身体机能比较好,恢复得快,二则降低了癌变的风险。
医生提醒:对于已经发病的患者,手术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而且对于术后患者,也要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患者的后代应考虑尽早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及早敲响警钟。
此外还有专家介绍,随着生殖医学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利用三代试管婴儿中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单基因病技术,帮助患者阻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的基因传递,从而有效避免困扰家族的遗传疾病向下一代遗传。
早期肠癌无明显症状
饮食需均衡
但另一个极端——“特别重视”纤维素而只吃青菜蔬果的素食方案,对肠胃也并不“友好”。从营养学上来看,如果长期只摄入或缺乏某一种营养素,都是不均衡的,长期素食对于预防肠道疾病来说有害无利。
医生还提醒
早期结直肠癌一般没有典型症状
进展期肠癌的“信号”
多是从排便习惯改变开始👇
医生强调,大约90%的结肠癌都是从结肠息肉演变来的,因此在远离致癌因素、预防癌症发生的同时,还应该勤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有肠癌家族史的人更要非常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定期筛查!
年轻人有必要做胃肠镜吗?
什么时候做?
胃癌和肠癌是两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癌症。胃肠镜可以检测消化道内的异常组织和肿块,并进行活组织检查,以确定它们是否为癌症。
肠镜
研究结果表明:
肠镜检出结直肠癌的灵敏性为95%~97%。
与未筛查相比,结肠镜筛查可以降低56%的发病风险以及57%的死亡风险。
胃镜
胃镜筛查胃癌的敏感性为60%~84%。
与X线-气钡双重造影相比,胃镜具有更高的胃癌检出率和发现早癌的能力。
不要以为年轻,
就可以不重视!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近年来我国的胃癌、肠癌
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
研究证实,早期消化道肿瘤超过80%没有特异性症状,或者干脆没有任何不适;甚至有些进展期肿瘤症状也不典型,很容易被当成一般的小毛病而不予重视。
因此,年轻人有了消化道症状也不要大意,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该做胃肠镜就做,千万不可一时疏忽而酿成悲剧。
胃镜筛查建议
胃癌高危对象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60岁以上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溃疡
胃息肉
胃粘膜巨大褶征
良性疾病术后残胃
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个月)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者
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恶性贫血者
肠化生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家族史、利-弗劳梅眉综合征者
胃镜筛查建议
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或情况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肠镜筛查建议
肠癌高危对象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包括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术后的人群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上述情况筛查建议:
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每10年1次肠镜,直到75岁。
76—85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有大肠癌家族史直系亲属筛查建议
1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岁)、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者,40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每5年1次肠镜。
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1位,且发病年龄高于60岁),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每10年1次肠镜。
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的家族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筛查建议
从20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的患者小10岁时)开始筛查,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通过胃肠镜筛查
可发现早期病变
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大幅提高患者生存率
甚至完全治愈
来源:综合大众日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健康时报、南通疾控等
编辑:乔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