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之问266》113 || 李白一生曾几次到过诸葛亮的隐居地南阳?

文摘   2024-07-25 08:24   四川  

《李白之问266113 || 李白一生曾几次到过诸葛亮的隐居地南阳?

李白的“榜样群”里,诸葛亮显然排在重要的位置。因为诸葛亮的传奇人生和不朽功勋正是李白所追求的。

李白与南阳的渊源始于他入赘许家、“酒隐安陆”期间。据相关考察,李白曾先后五次到过南阳,同时留下了不少诗篇。

第一次到南阳是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李白在《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一诗中写道:“游子东南来,自宛适京国。”这说明,李白一入长安谋求政治出路是途经南阳入京的。他在《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中还说:“忆昨去家此为客,荷花初红柳条碧。”说明他起程入京的时间是初夏时节。

李白路过南阳,即被南阳丰厚的人文史迹触动,写下了《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和《游南阳清泠泉》三首诗。《南都行》盛赞了南阳的“舟车秦楚,襟带南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再写“高楼”“紫陌”“甲第”“青山”言南阳的繁华富庶;最后以南阳诸葛亮自喻:“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感慨“卧龙”有幸,自己不遇,因此有“愁鬓斑”的慨叹。

第二次为开元二十年(732年)秋,李白从长安返回安陆再经南阳。“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的李白在这里邂逅了崔宗之,一番交谈,遂成知己,同游“华池”宴饮。崔宗之赋诗寄怀,李白回敬以《酬崔五郎中》:

朔云横高天,万里起秋色。壮士心飞扬,落日空叹息。

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幸遭圣明时,功业犹未成。

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杖策寻英豪,立谈乃知我。

崔公生民秀,缅邈青云姿。制作参造化,托讽含神祇。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是时霜飙寒,逸兴临华池。

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因得穷欢情,赠我以新诗。

又结汗漫期,九垓远相待。举身憩蓬壶,濯足弄沧海。

从此凌倒景,一去无时还。朝游明光宫,暮入阊阖关。

但得长把袂,何必嵩丘山。

由诗意可见,他们一番诗酒唱和之后,崔宗之邀李白归隐,李白因“功业犹未成”而未应允,于是定下了云游之期。据说,崔宗之邀李白到嵩山隐居不成,便陪同李白到襄阳探望了孟浩然。

有资料显示,此诗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作于洛阳,因“明光宫”“阊阖关”是洛阳的地理标识。但是,这是作诗,是诗意表达,不是日记,更不是游记。

来看看崔宗之写给李白的诗《赠李十二白》,对理解李白的“酬”诗及他们的交往、情感有帮助。全诗如下:

凉风八九月,白露满空庭。耿耿意不畅,捎捎风叶声。

思见雄俊士,共话今古情。李侯忽来仪,把袂苦不早。

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

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馀。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酌酒弦素琴,霜气正凝洁。

平生心中事,今日为君说。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

明月出高岑,清溪澄素光。云散窗户静,风吹松桂香。

子若同斯游,千载不相忘。

这首诗所写时间、景色与李白的酬诗吻合。这首诗最大的贡献在于,为后人留下了李白的外貌神采:“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让魏颢“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李翰林集序》)的刻画又更加具象、更加生动传神。这是与李白同时代文人近距离观察过诗仙风采者留下的人物肖像“速写”,堪称“绝笔”。在崔宗之眼里,李白是个“雄俊士”,不仅谈古论今,还能“清论”“玄谈”,谈论的是天下大事、是治国之策。崔宗之也心中有话想说,遇到了李白这个知己,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崔宗之的确邀李白同游,这个邀请显得有些“怯意”——因为站在崔宗之眼前是位“雄俊士”——李白的治世理想尚无“苗头”。

第三次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春,李白由安陆而来。现在南阳方面认为,《南阳送客》《送友人》《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作于此次南阳之行俱为抒写友情之作据说,这几首诗都是写给上次在此结识的好友崔中之的。先看《南阳送客》:“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送别的地点在南阳,而“客”为何人实难判断。但这位“故人”与李白的情谊不是一般化的深——是深到了“空断肠”的地步。再看《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受者更无参考信息。有人说诗中的“白水”是南阳的白河,由此认定作于南阳。两首诗的情感真切,基调相似——委婉深切,伤彻内心。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将此诗的创作时间定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郁贤皓疑此诗作于天宝六载(747年),地点是金陵。

这首《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的诗题就非常明了地交代了诗的受者,所“忆”之事即是李白第二次到南阳、初识崔宗之之事——遗吾孔子琴,抚琴而思人。全诗如下: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诗句“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的“殁”是死亡之意。“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即曲散人终——是好友崔宗之的生命终止。而所忆之人又确是崔宗之。那么,这首诗就不是写于此时此地,至少是李白二入长安、赐金放还以后。至于标题中的“游南阳”当是李白与崔宗之初遇之时的交往情形,并非本次游南阳面见崔宗之而忆及过往。

第四次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前后,李白移家东鲁路过南阳。这是一种推测,未找到文字痕迹。

第五次为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应方城仙翁观道士元丹丘的邀请到方城寺,作《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方城寺在今方城县境内方城山上,方城县属今河南省南阳市。“谈玄”即庄子学说的一种活动,讨论深奥的问题或不切实际的东西。李白与元丹丘都谈了些啥呢?全诗如下: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茫茫大梦”之中,李白自认为他是先知先觉。由全诗可看,李白这一次与好友元丹丘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佛道。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收李白在南阳诗作3首,今人收集11首。虽然李白只在《南都行》中直接提到诸葛亮,但他多次经行、留恋于此,与其伴行终生的“诸葛亮情结”不无关系。


越爱书屋
介绍国学知识,弘扬李白文化,品读古典诗词,发表个人、转发他人诗文,发表个人书法等短视频、图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