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意义031||志士李白2·李白的蜀中求学与入世策略2-②

文摘   文化   2023-05-28 09:09   四川  

李白的意义031||志士李白2·李白的蜀中求学与入世策略2-

二、蜀中励志

李白认识到,仅在家乡的学习、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拿来”还不够,远远满足不了入世求仕的需要。

大约在十八岁前后,他还到距家乡不远的梓州(今四川三台)拜师于赵蕤门下,向其学习治国之策。之后又蜀中漫游,远近干谒,以储备能量,积累入世经验。还隐居深山,自我修炼,锤炼意志。如此,从不同方面为出蜀入世做着各方面的积极准备。

李白拜师的对象是梓州赵蕤,学习的内容是赵蕤的《长短经》。赵老师“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同上),师父耳提面命,李白耳濡目染,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赵老师的这些特长,在后来的入世道路和人生实践中彰显得十分充分。《长短经》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而自成一家。这样一本书,李白学得如饥似渴,还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当面指点,李白很快即学有所得。从他一生践行济世理想的“现实表现”来看,李白是深得神髓。

再就是蜀中漫游干谒,是李白出蜀以后长期从事漫游干谒活动的“彩排”。 跟赵蕤学了一年多,既投入到实际的演练环节。这样一来,既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赢得了实权人物的“点赞”,初步提振了自己的声名。北宋杨天惠《彰明逸事》有这样的记载:“太白从学岁馀,去游成都……益州刺史苏颋见而奇之。”读过李白“投刺”诗文后,刚走马上任的益州长史苏颋即对身边的群僚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长史书》)这句话既给了李白信心,又为李白以后所写的自我推荐材料提供了极有可信度的证据。

蜀中第二次干谒,就是拜见当时的渝州刺史李邕,碰壁后,李白写下了震烁古今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青春无敌,所向无碍。这首诗写得气势逼人,毫无羁勒。天下之大,仿佛都在李白的巨翼之下。之后,李白有幸结识了道友司马承祯,一口气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也就是《大鹏赋》,再一次以无限响亮的声音宣示他的壮怀。

二十四岁这一年,李白自觉羽翼丰满,即开启了他的用世之旅。在离开故乡、告别亲人时,他写下了《别匡山》诗: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在这首诗中,李白第一次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报国”理想,将家族的“荣亲”愿望升华为“许明时”的远大济世志向。李白说,自己不是不想享受清福,不是不想过安宁的日子,乃是“已将书剑许明时”。是理想的催迫,时代的召唤,促使他不得不背负行囊、辞亲别乡,“仗剑去国”。风华正茂之时,他就踏上了难以预测的追梦之旅。

由此可见,李白在家乡江油生活的岁月,无不是围绕着济世理想的实现在各方面做着充分的准备。这些智能储备,既有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深入学习,又有创造性的消化革新,还有实际能力的充分砥砺。李白的“用功”非常人可比,他所学的内容及其实践经历成就了他的非凡、他的传奇。一句话,如果没有在江油的各类先期准备,就没有今天人们所知晓、所推崇的李白。


越爱书屋
介绍国学知识,弘扬李白文化,品读古典诗词,发表个人、转发他人诗文,发表个人书法等短视频、图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