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意义034||志士李白2·李白“不屑”科举的难言之隐3-③

文摘   文化   2023-06-01 08:25   四川  

李白的意义034||志士李白2·李白“不屑”科举的难言之隐3-

三、李白的无奈选择

统治者为参加科考者的身份专设了种种限定,对于李白这等身份“复杂”的青年才俊,一开始,就堵死了他的科考大门。李白要想科举入仕,此路不通,才有了他所钟情的“终南捷径”——名号好听,实为更加险绝之途。但是,振兴家族的使命难违,即便荆棘丛生,危机四伏,李白也要为之行走一生,冒险一试。好在庙堂有梦,江湖有酒,路上有诗。李白一生既不忘初心,也未能如愿。诗酒成了他最好的陪伴。能写诗,生活在唐代,其实就会为他赢得很多的便利。

所以,所谓“不屑”科举实有难言之隐,乃是其家世不清,来历不明所致——但是,家族使命难违。为此,“志士李白”交付了一生的时光、全部的才华、全部的精力,以及最起码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宁。

从李白“三拟《文选》”来看,李白对参加科考曾有过精心的准备——《文选》是历代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唐代的读书人也无一例外地要以此为学习范本。李白一开始即深知学习《文选》的重要性,故而有“三拟《文选》”之说。

此外,李白还对能够顺利参加科考的人十分羡慕,在其诗文中多有流露:“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海激伫乎三千,天飞期于六月,必有以也,岂徒然哉?”“望丹阙而非远,挥玉鞭而且去。”(《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从这些诗句也可看出,说李白“不屑”科考,值得商榷。 

所以,“志士李白”吟出了大量“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一类的郁愤之诗,使李白之“志”有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使李白之“志”接受了更为严酷的考验,“志士”形象更加鲜明,“志士”之举更为感人。 

“志士李白”“不屑”科考的难言之隐,实则是他纠缠终生的难释之痛,为其悲剧人生埋下了“天生”的祸根。


越爱书屋
介绍国学知识,弘扬李白文化,品读古典诗词,发表个人、转发他人诗文,发表个人书法等短视频、图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