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时代和人生|甲骨文新书

百科   2024-05-31 17:25   北京  

甲骨文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小立志投身政治,他的爱尔兰裔家族通过奋斗跻身波士顿地区最富有的望族之列,而他则迅速崛起为史上最年轻的美国总统之一,由此铸就了其作为美国神秘人物的历史地位。自他英年早逝以来,弹指数十年,世间充斥着关于他个人魅力的描述、他多次婚外情的报告、对他政治遗产的争议,但过往的所有记述均未能神形兼备地塑造出完整而真实的肯尼迪。

正是这种历史认知上的分裂促使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采用最新解密档案,创作了一部篇幅浩大的两卷本传记,恰到好处地将肯尼迪置于激荡的“美国世纪”中。第一卷跨越肯尼迪出生到决定参选总统的前39年,记录了他早年的人际交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长经历,他的想法、文字作品及政治抱负。罗格瓦尔仔细审视了肯尼迪入主白宫前的岁月,展现了一个比人们此前所知更严肃和思想更加独立的肯尼迪,他杰出的国际事务敏感性注定会让他蓄势待发,在美国当代历史最关键的时刻登上政坛。




肯尼迪传(第一卷)

成长于美国世纪, 1917-1956年

[美]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Fredrik Logevall ) 著

卢欣渝 译

2024年5月出版/238.00元

精装·1180页

ISBN 978-7-5228-3295-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试读


节选自“前言


1939年8月的一天早上,时间尚早,在位于柏林帝国总理府不远处的怡东酒店(Hotel Excelsior)内,22岁的杰克·肯尼迪(即约翰·F.肯尼迪)向窗外望去,即将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纳粹冲锋队队员排着队从下面的大街上走过。彼时的杰克是即将升入大四的哈佛大学学生,他非同寻常的海外实习为期七个月,当时已近尾声。实习内容包括:在美国驻伦敦(当时他父亲是美国驻英大使)和巴黎大使馆分别工作一段时间,造访欧洲和中东的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他总会利用父亲的关系拜访一些地方官员和美国外交官,提出各种问题,不停地做笔记,如此一来,对风雨飘摇中的世界,他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眼下,杰克身在德国首都,那里是纳粹势力的神经中枢。当时各种谣言不胫而走,都说希特勒的军队正在为入侵波兰做准备。杰克生性多疑,对此不敢苟同——那个德国独裁者可能是在吓唬人——不过,在柏林城里,到处都是令人神经紧绷的期盼情绪,在杰克心里,不安油然而生。德国政府机构利用令人生畏的纳粹宣传攻势对柏林市民实施信息轰炸,城里每个路口的显眼位置都充斥着这类信息,都以莫须有的证据指向卑鄙的波兰人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那种宣传攻势如此冷酷,当年8月20日,杰克在写给朋友柯克·勒莫安·比林斯(Kirk LeMoyne“Lem”Billings,绰号“莱姆”)的信中暗示,那些德国官员可能也是出于无奈,即便他们想打退堂鼓,也身不由己。另外,由于英国和法国与波兰结盟,还由于一年前英法两国在慕尼黑经多次会谈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拱手让给了希特勒,杰克心存如后疑虑:德国元首接下来会不会以为,英法两国这次会表现出更大的决心。“这次英国好像很坚定,”杰克致信比林斯,“不过这里的人们无法完全理解这一点,这里的危险在于,德国人寄希望于另一次慕尼黑会谈,一旦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拒绝让步,德国人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卷入战争。”

接下来那一夜,临近午夜时分,柏林无线电广播播报了如后令人震惊的消息:长期以来互为宿敌的德国和苏联即将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并于两日内在莫斯科就各项细节达成一致。虽然许多德国人如释重负——毫无疑问,波兰人会不战而降,德波两国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会像一年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危机那样以非暴力形式得到解决——但身在华沙、巴黎、伦敦的外交官们久经历练,他们对此看得更切合实际。他们早已料到,通过孤立波兰人,纳粹与苏联之间的交易更容易导致战争,而不是相反。即将告别柏林之际,杰克去了趟美国使馆,当年的代办亚历山大·柯克(Alexander Kirk)在使馆任首席馆员[数月前,休·威尔逊(Hugh Wilson)大使已经离开],他委托杰克给美国驻伦敦大使老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 Sr.)捎去一封包含如后内容的密信:德国将于一周内入侵波兰。

入侵波兰发生于9月1日,当时杰克已经返回伦敦,在大使官邸与父母及八个兄弟姐妹团聚,大使官邸位于伦敦市中心骑士桥片区(Knightsbridge)。9月3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下议院阴沉着脸重申了刚刚通过无线电播发的公告——英国对德国宣战,当时杰克和母亲罗丝(Rose),以及哥哥小约(Joe Junior)和妹妹基克(Kick)正坐在旁听席上。两周前,杰克在写给莱姆·比林斯的信里流露的担忧由此得到了证实。张伯伦试图通过绥靖政策避免战争,他的各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老肯尼迪大使是这一政策的坚定支持者,首相通过无线电广播忧心忡忡地发表演说时,每每听到动情处,大使总会近乎热泪盈眶。在下议院亲耳聆听张伯伦演讲时,大使夫人也感同身受。

不过,对杰克而言,在这历史性的一天,另一位发言人的话语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即将就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号召同胞们为即将面对的荣光努力拼搏:“议会高墙外,战争风暴已在路上,英国各地将频遭摧残,不过,在这个周日上午,和平已植入我们心灵深处。”丘吉尔如后一番话更让杰克对其刮目相看:“我们的双手已经动起来,我们的良知则静如止水。”

以下照片展现的是走向英国议会大厦的——朝气蓬勃和英俊潇洒的——肯尼迪三兄妹。

这三兄妹心里清楚,他们都是历史见证人。不过,这场刚刚开始的战争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改变他们各自在其中的位置,当时他们毫不知情。五年内,小约将从这张照片里消失,他在战争中阵亡;基克的丈夫婚后没几周也成了故人。老约担任的公职亦毁于战事。这场战争还会把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撕得粉碎,1945年年中,28岁的杰克以记者和功勋退役兵身份返回了欧洲大陆,近距离见证了这一点。当时德国已经投降,它的盟友日本早已千疮百孔,即将战败。柏林大部分城区已成断壁残垣,他住过的怡东酒店同样如此。曾经结盟的苏联和美国成了超级大国,在争夺战争留下的地缘政治真空时,两个大国均虎视眈眈地紧盯对方。1948年,杰克作为新晋国会议员重访欧洲,那时妹妹基克也成了故人,当时苏联人和美国人正深陷冷战胶着状态,柏林是焦点问题。1963年6月,肯尼迪以时任总统身份重返柏林,彼时,超级大国间的对峙仍在持续。在西柏林,面对上百万兴高采烈的现场民众时,他用德语大声宣称:“我是个柏林人。”五个月后,在达拉斯市(Dallas),他命丧黄泉,暗杀者的子弹将乘坐敞篷车的他打倒了。

《肯尼迪传(第一卷)》原版封面

这部传记讲述的是约翰·F.肯尼迪的时代和人生,分为两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占据了第一卷的大部分篇幅。肯尼迪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那时美国世纪(American Century)刚刚拉开序幕;他成熟于另一次世界大战,而后青云直上,成为美国总统;领导美国登顶霸权巅峰之际,他46岁的生命却戛然而止。肯尼迪是在特权和财富里泡大的人,却长期遭受病痛和人生悲剧的折磨。他阅历丰富的人生迷倒了上千万人——不仅在美国如此,在海外亦如此,迷倒众人的不仅有他的死,亦有他的生。肯尼迪名扬天下,源于他长相帅气,举止风流,长期沉迷女色。作为政治家和平常人,他天赋异禀,同时也常出纰漏,在入主白宫后的上千个日日夜夜里,各种成功和失误与他相伴相随。美国人都自以为有能力解决各种重大政治问题,直言不讳地说出社会的最高期望,肯尼迪则借助强大的领导力和煽情的演说,让美国人的自信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在外交领域,他向人们展示出,对苏联的深仇大恨也可转化为和平相处。美国民众对肯尼迪非常认可,1963年年中,将近60%的美国人声称,自己在1960年将选票投给了他,实则仅有49.7%的人曾这么做。肯尼迪死后,他的认可度上升到压倒性的65%。在1945年以来的历届美国总统中,肯尼迪执政期间的平均认可度最高,达到了70%,未来几代美国人必将给他的业绩打出更高的分数。

尽管肯尼迪的生平充满传奇,迄今却鲜有人尝试写出介绍他的严肃的传记,全面的传记更是难觅踪迹。所谓全面,指的是覆盖其从生到死以及整个时代,充分利用现有的浩如烟海的档案材料——一些档案材料近期刚刚解密。理所当然的是,白宫岁月必须是重头戏,它会占据第二卷的大部分篇幅。不过,肯尼迪当选总统前和成为议员前的那些年月同样需要引起人们关注。恰如我们平民百姓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对肯尼迪而言,他的青少年时期铸就了他的人格和世界观。特别是他在战争中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职业轨迹影响深远,且预示了陪伴他一生的政治哲学。

还有一个原因让肯尼迪的早期岁月特别值得细究。与大多数公众人物相比,以英文姓名的首字母JFK闻名于世的这个人早已被高度神话。肯尼迪传奇掩盖了真实生活中的肯尼迪,以及工作状态中的肯尼迪,让真实的肯尼迪变得模糊、神秘。为重新认识真实的肯尼迪,必须仔细检索资料,还原年轻的和涉世未深的他,在笃信天主教、充满竞争的爱尔兰大家庭和真实世界里摸索前行的他,以及正在努力探索如何成就自己的他。因此,本书描绘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物——包括他的人际交往、经历、想法、文章、政治抱负,凡此等等。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尼迪家族写了海量的信函,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存下来,如今保存在位于波士顿的约翰·F.肯尼迪图书馆(John F. Kennedy Library)内,供人们研究,这让我的工作容易了许多。肯尼迪本人是多产的信函写手,在其一生的许多关键节点尤其如此,在多次旅行途中,他还写下了海量的日记和笔记。他大学期间的一些作业也留存下来,保留下来的还有他的毕业论文,该论文在1940年正式出版成书,书名为《英国为何沉睡不醒》(Why England Slept),受到广泛好评。那年他刚满23岁,刚刚毕业,法国刚刚沦陷。


新书速递



《战争的余烬》作者、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普利策历史奖得主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最新力作
难以捉摸的偶像级美国总统人生
风起云涌的20世纪美国当代史



肯尼迪传(第一卷)

成长于美国世纪, 1917-1956年

[美]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Fredrik Logevall ) 著

卢欣渝 译

2024年5月出版/238.00元

精装·1180页

ISBN 978-7-5228-3295-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小立志投身政治,他的爱尔兰裔家族通过奋斗跻身波士顿地区最富有的望族之列,而他则迅速崛起为史上最年轻的美国总统之一,由此铸就了其作为美国神秘人物的历史地位。自他英年早逝以来,弹指数十年,世间充斥着关于他个人魅力的描述、他多次婚外情的报告、对他政治遗产的争议,但过往的所有记述均未能神形兼备地塑造出完整而真实的肯尼迪。

正是这种历史认知上的分裂促使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采用最新解密档案,创作了一部篇幅浩大的两卷本传记,恰到好处地将肯尼迪置于激荡的“美国世纪”中。第一卷跨越肯尼迪出生到决定参选总统的前39年,记录了他早年的人际交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长经历,他的想法、文字作品及政治抱负。罗格瓦尔仔细审视了肯尼迪入主白宫前的岁月,展现了一个比人们此前所知更严肃和思想更加独立的肯尼迪,他杰出的国际事务敏感性注定会让他蓄势待发,在美国当代历史最关键的时刻登上政坛。



作者简介


[美]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Fredrik Logevall )

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劳伦斯·D.贝尔弗教授、历史学教授,美国外交关系史和当代国际史专家。其著作《战争的余烬》曾获普利策历史奖和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等。



译者简介

卢欣渝

资深英美文学、社科、科技图书译者,主要译作有《美国公子》《英雄与败类》《美国恩仇录》《战争的果实》《旅人迟归》《图说古今帝王》《度量世界》《走出帝国》等。



本书目录


前言

 

上册

第一部 家族史

第一章 两个家族

第二章 小孩玩的东西

第三章 二儿子

第四章 杰克和莱姆

第五章 大一时光

 

第二部 战争时期

第六章 派驻伦敦的美国人

第七章 驻英大使的儿子

第八章 观察者

第九章 当下的历史

第十章 中场休息

第十一章 陷入爱情,投身战争

第十二章 转战海外

第十三章 王子折翼

第十四章 “浑身上下透着政治”

 

下册

第三部 投身政界

第十五章 候选人

第十六章 波士顿绅士

第十七章 “红色恐慌”

第十八章 两个精英

第十九章 杰姬

第二十章 黑暗的日子

第二十一章 冉冉升起的新星

第二十二章 就差一点点

 

致谢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相关推荐









战争的余烬

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

[美]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Fredrik Logevall) 著

詹涓 译

2017年10月出版/158.00元

ISBN 978-7-5201-0312-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战争的余烬》这部荣获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的著作讲述了1919年凡尔赛会议至1959年间发生在幕后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动机,以及各方领导人展开的一系列磕磕碰碰,最终导致本可避免的、血腥和无休止的战争。作者将法国在越南与美国在越南两个不同而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历史过程勾连在一起,对历史的断裂与承续做了梳理和分析,深入讲述了法兰西殖民帝国如何衰落,几任美国领导人如何走上发动战争之路。




【特装发售预告




特装设计师:@董然

特装工艺:书口喷绘


添加小编微信备注“特装”进群抢购


↓ ↓ 









甲骨文
让我们一起追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oracode)。共享原创、前沿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