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文末附《中华早期帝国》特装预告,敬请关注
本书为《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是对以往中国秦汉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按照秦汉历史脉络进行论述,而是主要利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考古资料,从广义的政治文化史角度,分“考古”“行政”“技术”“辞章”四部分对秦汉史中的墓葬、城市生活、出土医术、阴阳五行等议题做了颇具新意的专题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梅可,与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召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学者,通过跨文化比较以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仔细考察,就以前较为薄弱的领域,诸如性别、科学史和辞章文体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同时也对相对成熟的佛教、道教、法律研究和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中华早期帝国
秦汉史的重估
[美]戴梅可(Michael Nylan)[英]鲁惟一(Michael Loewe)主编
刘鸣 译
2024年8月出版/268.00元
ISBN 978-7-5228-0581-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
基于最新考古成果和资料
突破传统以时间顺序划定朝代周期的限制
扩展关于秦汉时期的思考和认知
呈现中华文明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试读
中文版序
理论上来说,《中华早期帝国》的编纂开始于2004年。那年秋天,我收到鲁惟一的电子邮件,他总是与时俱进,最早掌握最新的电脑技术。在邮件中,他邀请我和他一起编辑一本书,这本书是对《剑桥中国秦汉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的补充。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Oriental Studies at Cambridge)当时得到了一笔专款,受惠于此,该书所需的大部分资金已经到位,而且如果需要的话,鲁惟一先生自己还会申请更多的资金。当初我在东方研究院学习古典文学——本科生文学学士毕业考试科目之一,鲁惟一是我的导师,收到这个邀请,我既感到荣幸,又有点不安。于是我进一步跟他了解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原来那本《剑桥中国秦汉史》完成于1976年前后,当时马王堆发现的资料刚刚发表,而书一直拖到1986年才出版,原因是在该书出版前后涌现出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他说,他的主要目标是对这些资料的价值进行诠释,对已有的传统政治史进行扩充。这样的一个补充,从其核心内容上来说,应该成为《剑桥中国上古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内容的延续,这一册由鲁惟一和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共同主编,出版于五年前。在那个时候,关于怎么样起头,应该去找哪些人撰稿,他有了一些想法。他想让我帮他从总体上处理所涉及的艰巨的工作。(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长期搭档、同事以及妻子卡尔曼·布莱克尔[Carmen Blacker]已经患上了帕金森病。)我答应了,但对我将要做的事几乎一无所知。鲁惟一认为我对应劭的《风俗通》进行过研究,可以担任东汉部分文章的首要编者,这是第一桩让我吃惊的事。我自己都笑了(直到今天,我仍感觉我对汉和帝以后的事情搞不清楚)。
从委托各篇论文的撰写开始,各种令人惊讶的事情纷至沓来。有位考古学家,因不在受邀的撰稿人之列,心怀妒恨,鼻子都快气歪了,他几乎断送了这个项目。而有位受邀的作者,强烈反对另外一位学者加入,这让我们在一个月内失掉了两位撰稿人。一年以后,几位作者提交的论文质量明显达不到标准,当我们两位主编想提出修改建议时,这几位撰稿人回复说他们都是天才,这让我们在进展中面临艰难的选择。接下来,已经完成的书稿被剑桥大学出版社束之高阁,搁置了超过两年时间。考古学家们向出版社提出了强烈的不满,他们表示,如果出版社继续拖延出版进程,那么他们将不得不重写相关章节,因为这期间又有了不少新的考古发现。然后,剑桥大学出版社没能按照惯例给各大刊物寄送样书,因而唯一的一篇书评的作者磨刀霍霍,别有用心。(鲁惟一向来温文儒雅,然而,他看到这篇书评时怒不可遏,想拟一篇正式的文章回应这个作者。我拦住了他,说读者自有判断。)简而言之,这是一出充满差错的滑稽剧,然而不是每一个情节都让人开心。
对那些雄心勃勃、想要做大部头书籍的编者,我想请他们引以为戒。实际上,过了这么多年,很多琐碎的事情我都已经忘记了。直到中文版出版时让我写一篇简短的序言,我才想起来一些点点滴滴。差不多十五年过去了,仍然得以保留下来的是,这些论文大体上是站得住脚的,这在关于早期中国的研究中是令人惊叹的。早期中国的研究进展很快,在这一领域中优秀的学者们每过几年对自己以前的认识都不得不重新思考。回过头来看,尽管每做出一个决定都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但当时在编这本书时所做的四个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当时鲁惟一重新审视了“儒教”(Confucianism)一词,这是正确的。1999年,我受席文(Nathan Sivin)的论文“On the Word ‘Taoist’ as a Source of Perplexity” (1978)启发,发表了一篇文章,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与之相应,在这本书中我们摒弃了“儒教”这个词,也没有征引1930年代德效骞(Homer H. Dubs)所论断的“独尊儒术”(Triumph of Confucianism)。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必要的,如果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中华早期帝国研究的方式,就要抛弃那些旧的观点,那些观点认为儒家和道家为了争夺当权者的支持在进行一场“赢者通吃”的斗争。
其次,我们两位主编敦请各位撰稿人谨慎使用来源于商朝的资料和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我们的理由是令人信服的。我们认为,作为许慎的个人作品,《说文解字》有一定的局限,而尽管到秦汉时期,少数几个被放大的商代人物(商汤,或者以残暴著称的末代君主纣王)还很有一些影响,但当时的人们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并未确切地知道商代的事件和文化。
再次,鲁惟一和我决定打破以朝代划分历史的模式,书中使用的“早期帝国”,其时间从公元前323年到公元316年,从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开始,到西晋灭亡为止。这可以让读者不得不想起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当王朝覆灭时,不是所有原先的臣民都感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最后,鲁惟一和我认为中国在古代世界中既独特又与其他国家有着很多共同点,所以在总共24篇文章中,至少有5篇涉及今天中国之外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适宜的对照与比较。这5篇是:由几位作者共同完成的《边远地区的考古发现》、《永恒之城与长安之城》,草安敦(Anthony Snodgrass)的《中国考古:一个局外人的看法》,巴瑞特(T. H. Barrett)关于道教和佛教的文章,加上罗界(Geoffrey Lloyd)关于早期辞令的论文。(新冠疫情发生前不久,鲁惟一回归到他年轻时对古典文明的学术兴趣上,写了一部对古典文化进行比较的书,在2024年由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这本书还包含多种多样的插图和地图,事实证明,在这么多年后这些还都是有用的。
和我合作的主编鲁惟一现在已经101岁了,双目失明。我在写这篇序言时,脑海里总想起他。正是他,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书籍,让后辈的学者得以对先前的学术成果进行确认、辩驳和增补,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在我认识他的这么多年里,他一直宽宏大量,堪称典范。以他如此高龄,仅有的几次遗憾的事,是几十年前他对几个很爱争吵的同事说了几句气话。我想,这就能说明问题。他只是简单地享受着他的研究。以此为指引,我代表他鼓励从事中华早期帝国研究的学者们,应该采取一种同样宽宏的气度和致力于工作的精神。毕竟,这个领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戴梅可(Michael Nylan,代表鲁惟一[Michael Loewe])
2024年4月
新书速递
内容简介
本书为《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是对以往中国秦汉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按照秦汉历史脉络进行论述,而是主要利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考古资料,从广义的政治文化史角度,分“考古”“行政”“技术”“辞章”四部分对秦汉史中的墓葬、城市生活、出土医术、阴阳五行等议题做了颇具新意的专题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梅可,与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召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学者,通过跨文化比较以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仔细考察,就以前较为薄弱的领域,诸如性别、科学史和辞章文体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同时也对相对成熟的佛教、道教、法律研究和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作者简介
戴梅可(Michael Nylan)
先后师从于席文(Nathan Sivin)、鲁惟一、司礼义(Paul L-M Serruys)、洪业、屈万里、罗思文(Henry Rosemont,jr)以及赫伯特·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等汉学大家。其教学与研究的领域包括对身体与政体的认识、环境政策与道德,以及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地方管理。她近期的论著重点考察中华早期帝国时期(前323-公元 316)的政治理论与实践。
鲁惟一(Michael Loewe,1922— )
曾师事刘殿爵和何四维(A.F.P. Hulsewé)。尽管早年曾接受欧洲古典文化及日文学习,但尤其致力于汉代历史研究。其最早的学术贡献有研究居延汉简的《汉代行政记录》(Records of Han Administration,1967)和关于廷议的《汉代的危机与冲突》( Crisis and Conflict in Han China,1974)。1990年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荣休后仍撰述不缀,先后出版《中国古代典籍导读》(Early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1993)、《秦西汉、新朝历代人物传记辞典(前 221一公元 24)》[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Qin, Former Han and Xin Periods(221 BC-AD 24),2000]等。
译者简介
刘鸣
陕西西安人,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为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西安翻译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及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研究。曾合译有《秦汉文明:历史、艺术与物质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本书目录
引 言001
戴梅可(Michael Nylan,伯克利加州大学)、
鲁惟一(Michael Loewe,剑桥大学)
第一部分 考古
1 汉代墓葬结构及随葬品 015
艾素珊(Susan N. Erickson,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
2 两处东汉墓葬:打虎亭和后士郭088
毕梅雪(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3 出土文献:背景与方法 121
纪安诺(Enno Giele,亚利桑那大学)
4 边远地区的考古发现 146
艾素珊、李成美(Yi Sǒng-mi,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城南市)、戴梅可
5 城市生活研究 184
毕梅雪
6 永恒之城与长安之城 203
卜瑞南(T. Corey Brennan,罗格斯大学)、
邢义田(Hsing I-tien,台湾“中研院”)
附录:研究长安城的主要资料229
7 皇家陵墓 237
鲁惟一
附录:两汉帝陵251
8 中国考古:一个局外人的看法 257
草安敦(Anthony Snodgrass,剑桥大学)
第二部分 行政
9 《二年律令》与《奏谳书》281
鲁惟一
附录:法律文书289
10 齐其家(齐怀必死) 296
戴梅可
附录:材料来源319
11 社会区分、人群和特权 330
鲁惟一
12 政府的运行 344
鲁惟一
第三部分 技术
13 数字、计算与宇宙 361
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附录:《九章算术》376
14 占卜与天文: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 379
马克(Marc Kalinowski,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附录:(1)秦汉简牍帛书中与占卜和天象有关的文本391
(2)汉代史书中记载的预测者397
15 出土医书、传世文献和医术 409
罗维前(Vivienne Lo,伦敦大学学院维康信托基金医学史研究中心)、
李建民(Li Jianmin,台湾“中研院”)
附录:医疗技术的早期证据432
16 阴阳、五行和气 444
戴梅可
附录:关联宇宙论454
17 秦汉宗教活动 462
胡司德(Roel Sterckx,剑桥大学)
18 东汉及以后的宗教变迁
当前的一些观点和问题 479
巴瑞特(T. H. Barrett,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附录:(1)与道教史有关的四种存在问题的文献493
(2)汉代后经书之外的资料495
第四部分 辞章
19 战国和西汉文献中的劝说技巧和关于“乱”的辞令 505
罗界(Geoffrey Lloyd,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20 《史记》中的文本和作者 517
方丽特(Griet Vankeerberghen,麦吉尔大学历史学系)
21 音乐与诗歌的修辞主题
从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朝至约公元100年538
柯马丁(Martin Kern,普林斯顿大学)
22 公元前100~公元100年的劝说技巧552
戴梅可
23 公元100~300年的散文和权威 568
史嘉柏(David Schaberg,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24 约公元100~300年的文学批评和诗歌中的个人特色583
柯睿(Paul W. Kroll,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参考文献604
索 引661
秦汉帝国
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日]西嶋定生(nishijima sadao) 著
顾姗姗 译
2017年4月出版/89.00元
ISBN 978-7-5097-9592-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秦汉文明
历史、艺术与物质文化
孙志新 主编
刘鸣 徐畅 译
徐畅 校
2020年12月出版/188.00元
ISBN 978-7-5201-6388-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特装设计师:董然
特装工艺:三面书口丝网印金+喷绘
首发时间:9月23日(周一)下午3点
添加小编微信备注“特装”进群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