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1918年成立的第一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经历和《凡尔赛和约》的严苛条款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左翼和右翼的激进思潮破坏了人们对民主国家的信任,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逐年升高的失业率更是让共和国深陷危机。存续的十余年中,它曾多次尝试克服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引发的动乱,推动政体和经济改革,但收效甚微。随着希特勒上台掌权,内忧外患之下的魏玛共和国走向了终结。
权力向希特勒的转移是否可以被避免?魏玛共和国是否可以被拯救?它是否因其内在的必然性而注定失败?人们至今仍在激烈地争论这些问题。《魏玛共和国》生动地描述了1918~1933年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笔调给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
魏玛共和国:1918~1933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Heinrich August Winkler) 著
杨丽 李鸥 译
2024年6月出版/169.00元
ISBN 978-7-5228-3403-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德国当代权威史学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等功绩十字勋章获得者
莱比锡欧洲图书奖获得者
欧洲政治文化奖获得者温克勒
继四卷本《西方通史》后再出力作
65万字完整书写魏玛共和国的历史
试读
本文为“译者导读”
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于1918年11月7日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废墟之上,卒于1933年1月30日那个阴霾的冬日。这一天,希特勒的纳粹党接管了德国政权。在十余年的短暂生涯中,魏玛共和国力图甩掉旧时代的种种弊端,努力向着民主与和平前行,但是仍然不敌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动乱和国内的严重社会矛盾,最后倒在了各种保守势力和极端势力的围剿中。
魏玛共和国的历史恰似一颗一闪即逝的流星,划过漫漫的黑夜,它的轨迹弧线照射出耀眼的光芒,记录了德国人民不断努力,力图克服《凡尔赛和约》带来的弊病,为后世留下不可多得的经验和教训。
约翰内斯·贝尔(背身居中)代表德国于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凡尔赛和约》,其身前为各协约国代表。《凡尔赛和约》对魏玛时期的德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书中,德国历史学家温克勒教授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按照时间顺序铺开了这幅历史画卷:为什么会走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这一步,从而导致德国废弃共和制,继而发动了世界上最疯狂的战争? 作者重在陈述这十余年发生的种种事件、各届政府频频出现的危机、渴望救国救民的政治家力挽狂澜的尝试、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踌躇,以期从中找出答案。
1918年初冬,德国已经无力挽回一战的败局,德皇威廉二世出逃国外。各种势力集结在德国首都柏林,为了安全召开第一次国民会议,地址是距离柏林约200千米的魏玛。选址在为世界贡献了大文豪和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家的魏玛,而非柏林,可谓寓意深长。一战战败后,德国人希望能够借此抛弃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的旧形象,向世界宣告,在歌德和席勒的故乡,一个文化的、理性的、民主的崭新德国诞生了,也暗暗希冀在进行战后赔款事宜和谈时,战胜国能够顾及魏玛这个名字的辉煌历史。“魏玛共和国”这一称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并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魏玛共和国也被称为“第一共和国”。
从建国起的那一天,魏玛共和国就一直着力解决《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巨额赔款方面的问题。在西方,没有哪一个国家像魏玛共和国这样,经历过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战后不久,政治局面还未稳定,就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竟然出现“上午买面包的钱,下午连面包渣也买不起”的场景。然而,哪些国民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大容克地主和资本家如何从中受益?这次恶性通货膨胀在德国人的集体记忆中长期停留,挥之不去,继而影响着现代德国政治家的决策。温克勒的分析鞭辟入里,读到此处难免令人掩卷沉思。
如何在国际上改善德国的政治地位,修缮和战胜国的关系,特别是和邻国法兰西的关系,也与这个年轻共和国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后果令睿智的政治家看到为保证欧洲和平,德国和法国必须建立友好睦邻关系。1926年,和法国外长白里安一起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是享有魏玛共和国最伟大政治家美名的德国外长施特雷泽曼,在这位外交官的不懈努力下,意在争霸欧洲大陆、彼此虎视眈眈的两个宿敌转为携手共进,为欧洲一段时间内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玛宪法》,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实施民主制度的宪法。现今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德国基本法》仍保留《魏玛宪法》的部分条文。
对魏玛共和国宪法的分析,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倾注了德国自由主义精英大量心血的《魏玛宪法》,体现着德国人的严谨和深思熟虑。对德国而言,最重要的在于《魏玛宪法》终结了德国帝制传统,宣告了一个民主共和德国的诞生。但《魏玛宪法》的缔造者们并未停留在单纯照搬英式的议会制或美式的总统制,而是试图创造性地实现议会制和总统制的衔接,创立一种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新政体。这一设计看似完美精巧,却未能经受住德国现实的严峻考验。在代表保守力量的兴登堡总统与议会的冲突中,《魏玛宪法》的缺陷暴露无遗: 最致命的条款就是第48条紧急状态法。兴登堡通过持续使用第48条足以规避议会对总统的监督,最终导致总统权力的失控。希特勒则将《魏玛宪法》的漏洞利用到了极致,而各党派政治家因囿于文字中的条条框框,德国人性格中根植的固执,或者宪法中的时间规定等限制,竟然无法阻止希勒特组阁,最终酿成悲剧性结局。
史料丰富,用实例说话是此书的一大特点。每一次选举结果,每一个政党的竞选口号,都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每一次国民议会的重大争执,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每一次左右权衡的考量,每一场政治势力的输赢,都辅助以翔实的历史记录。例如兴登堡两次荣登共和国总统宝座的详细选举情况,他如何在1925年第一次选举的第二轮中险胜,第三个获选票不多的候选人如何助力这位威廉皇帝时代的军中遗老,直至其顺利掌握共和国的生杀大权? 援引政府要人的书信往来,温克勒让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决策者的矛盾心态,议会档案记录的整理和展示,为后人了解各党派争论的主题和论点,以及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了难得的视角。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德国魏玛共和国总理(1923年)和外交部长(1923,1924~1929年)。
保罗·冯·兴登堡,一战期间任德国总参谋部总参谋长,陆军元帅,魏玛共和国时期第二任总统(1925~1934年)。
温克勒这位历史学家并未仅仅停留在搜集史料的阶段,而是循序渐进地剖析每个重大决策前,决策者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以及各届政府和其领导人在举步维艰的历史环境中,如何两害相权取其轻。有时,历史并未给决策人留下任何迂回的空间;有时,后人会顿足叹息没有抓住可能会扭转乾坤的机会。历史没有如果,发生的就是发生了。但是,反复探讨其他可能性和抉择,会为后世提供审视和思考的余地,吸取历史教训。
魏玛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一连串闪闪发光的名字。他们在《魏玛共和国》这本书中栩栩如生,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的决策背景以及悲剧般的结局: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卡尔·李卜克内西一同在柏林遇害的罗莎·卢森堡,提出修正暴力革命理论的伯恩施坦,借助德国地租马克结束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的金融天才汉斯·路德,1930年到1932年担任总理、清教徒似的布吕宁——他秉持“距离胜利还有100米”的方针,提出修正《凡尔赛和约》中的赔款条约已近在咫尺,敦请德国人为此节衣缩食,以向国际社会证明,德国已经竭尽全力,但实在无力偿还。还有时任德国外长的施特雷泽曼。他在魏玛数个内阁中均担任外长,一直致力于打破德国孤立的僵局,和平修改《凡尔赛和约》,促成道威斯计划的制订,以及1926年国联接纳德国作为会员国。不幸的是,1929年,年仅51岁的施特雷泽曼心脏病发作离世。如果他能再坚持几年,或许会阻止住纳粹运动的发展,德国的历史可能会转上另一个轨道。
这些充满矛盾的人物和事件,在温克勒的笔下是那么有温度,有细节。每一次国会的争论,每一次大事件的发生,都令人身临其境。如此多的巧合或命运的摆弄,致使在1933年的1月底,一个阴冷的柏林冬日,魏玛共和国不幸倒下。
纵观全书,作者将主要篇幅集中于还原魏玛共和国从诞生到消亡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中或场面宏大的历史事件,或影响深远的人物及其行为,研究方式严谨、科学,描写叙述客观。在极个别情况下,限于作者的教育背景和所处环境,或者是忠于原始史料的描述需要,对某些历史事件中社团组织的活动和个人行为的描述不完全准确,敬请读者留意。翻译如此大部头的著作,难免挂一漏万,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魏玛共和国》这部书以丰厚的史料见长,语言精练,感情深沉,读起来如同一部侦探小说,紧张而扣人心弦,睿智的分析更是令人醍醐灌顶。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他的祖国的热爱,跳动着他对挽救厄运的尝试发自内心的深情赞美和顿足叹息。
最后,让我们跟随着温克勒的文字和思绪,让时光回溯到100年前,来一次魏玛共和国的深度之旅。在尘封的档案中,史海钩沉,从德国第一共和国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难得的宝贵经验与教训。
新书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