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余晖与战争的来临 | 甲骨文新书

百科   2024-09-20 17:35   北京  

甲骨文 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欧洲协力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


剑桥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消逝的光明

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

[英]扎拉·斯坦纳(Zara Steiner)著

石志宏 译

2024年8月出版/248.00元

ISBN 978-7-5228-1957-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

扎拉·斯坦纳代表作

讲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战争与和平、重建与稳定



试读


节选自前言


本书的酝酿由来已久。自从我应布洛克勋爵(Lord Bullock)之邀撰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国际关系史以来,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起初的意图在于设法理解那些年月里的复杂的国际关系史,这些年月曾导致有关欧洲文明进步的希望及幻想的破灭。我当时相信,回顾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个时期的文献,并对大约20年前通行的叙述进行更新,这既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我曾经希望离开现有的对于西欧的强调,而考察正在不断扩大的关于东欧的专题文本,以便为一个在我看来既有共同的又有截然不同的历史的单个大陆,提供一幅更为全面和平衡的图景。我曾经相信一战后的各个时代本身可能拥有独有的特征,相信1920年代这十年应当被视为跟随着此前的那场世界大战——这是我以前的历史研究的焦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其后的那场世界大战的前奏。国际关系史的领域扩展至传统的外交史的范围以外,由此产生了种种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是我想予以审视的。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如此之多的事情,以至于我被迫重新思考并重写本书的一些部分。第一,冷战结束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而且这一结局的到来并没有伴随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又一场大战或者欧洲内部的一场重大战争。当代的这些事态有意无意地将注定影响我对于我所面对的那个时期的认识。只有当我完成这项研究时,我才意识到我本人的生活,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被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其后的各种事态打上了烙印。在写作期间,我已经变得强烈地意识到几乎所有历史学家具有的时间上的“精神地图”(chronological “mental maps”)。在阅读关于1919—1939年的这个时期的新书时,我几乎能够识别其作者在何时成年,是在二战之前还是二战期间,或者是在冷战期间还是冷战后的年月里。第二,迄今已经出现的相关书籍的巨大数量,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欧洲主要语种中描绘这一领域,更别说其他地区的语言。年代更早的书籍并未过时;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书籍已经得到了完善,而且人们吃惊于这些书籍的结论如何频频被新近的研究证实。但是新的(资料)来源已经开放。甚至连如此长久地对历史学者封闭的苏联档案,也开始向研究者展示其内容,尽管是以一种令人沮丧地缓慢且不规律的方式展示。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些年月的第二手的叙述,现在能够利用甚至十年前都无法得到的东欧资料来源。一些国家的情报机构也已开放其记录,使历史学者能够探索国家外交及安全政策历史中“那些缺失的方面”。除了可资利用的新的资料来源,用于历史研究的地理地图的扩展已经今非昔比,从而为现今的国际史研究者增添了其必须审视的问题的数量。该领域的这一巨大爆发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几乎每种语言中汇编著作数量的增长。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技术革命可能将大大改变国际史研究的方式。像我这样的这一领域的电脑盲可能会渐渐被视为一个“老古董”。


本书代表着一次自我教育的历程。我希望我已经学到的一些东西将被传递给读者们。这也基于一个很不时兴的假定——历史并不只是简单地表达对于过去的看法,它依赖于写作者的个性及观点。尽管完全的客观性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没有人能够摆脱其自身的假定而真正再现关于过去的故事,但我相信能够在没有重大扭曲的情况下揭示这出大戏中的主角们的思想和行动,人们也能够描述这些主角活动于其中的真实或者想象的世界的轮廓。我已设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这一欧洲拼图的许多碎片收集起来。尽管对于这些事件将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共同的或者得到普遍接受的诠释,但并不是所有的方式都是同等合理的。各种事态的进程导致了欧洲历史上最具悲剧性和非人道的时期之一,正是因为希望尽我所能地解释这些进程,我撰写了此书。


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些年月的研究,将以两卷本的形式出现。这种切分突显出我的一个信念——1920年代应当从一战以及各个和约的背景下来看待,而不是作为在希特勒时代所发生的事情的一个序曲。第一卷《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了和平缔造者及其后继者如何应对一个遭受极大打击的欧洲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一战根本性地改变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内部结构,也改变了传统的国际秩序。与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我已经证明,在1919年之后的十年里,欧洲国家体系的管理尽管在一些方面与过去相似,但是它呈现出一种使其既区别于战前的数十年也区别于1933年以后的那个时期的形态。在处理战争与和平、重建与稳定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欧洲政治家被迫创造出各种应对问题的新方法,因为这些问题再也不适合以传统的方式处理。随之出现的一种国际机制是由这样的一些人来运转的:他们仍然将欧洲视为世界的中心,他们既回顾也前瞻,但同时也试验了一些新形式的国际话语(international discourse),其中一些在随后的浩劫中存活下来,并在1945年之后重见天日。由于我试图解开构成国家处理外交事务的不同方式的许多线索,欧洲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所具有的繁杂性质决定了一种有点非循序性的(nonsequential)方式。与此同时,我试图传达在西欧和东欧、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以及苏联进行的重建工作的同时性和交叠性,它们标志着一种十分脆弱的国际机制的出现。


第二部分覆盖1929—1933年的“转折岁月”,这两个年份都只是为了行文方便而划分的起始与结束日期。在这几年里,国际主义的试验当中有许多接受了考验,其弱点被展现出来。许多困难源于笼罩着人们的经济萧条,但国际机制还承受了其他动摇其根基的打击。通向国家社会主义(étatism)、独裁、恶性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运动的道路由此敞开,这些运动成了欧洲在1933年之后的情景之特征。这些年月里发生的各种事件无论对于希特勒挑战欧洲现状,还是对于欧洲政治家面对其攻击一种国际体系的残余部分所做的反应,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卷《黑暗的胜利:欧洲国际史,1933—1939年》将研究1933—1939年,同样分成两个并不相等的时期,即1933—1938年以及从1938年至二战爆发。而“尾声”将一直把故事延伸至1941年。希特勒是这一叙述的中心。尽管我对其终极意图并无多少疑问,但我将表明他的这些长远目标的实现,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多数德国人的积极支持与顺从,以及欧洲其他大大小小国家的反应。尽管希特勒对国际体系构成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挑战,但是其他政治家的政策决定了“通向战争的扭曲道路”的过程。Ⅷ我无法解释希特勒为何在一个像德国这样政治上复杂巧妙、文化上丰富的国家里获得成功,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持续困扰着历史学者;但是我能够审视那些意识形态上的假定、对于权力的认知、过去的经验以及国内的压力,它们解释了欧洲主要博弈者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第二部分研究和平面临挑战的最后几个月,这一部分对于现实主义者和新现实主义者关于二战爆发的各种解释提出了质疑。需要表明的是,近来开放的档案以及当代国际历史学者提出的新问题,使得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希特勒时期,尽管对于二战的起源已经存在巨量的文献。“尾声”也将简短地考察对于一场有限的欧洲冲突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的各种新的理解,这场战争彻底地改变了既有的和未来的全球性权力和影响力的格局。尽管这两部著作是同一个论点的组成部分,但能够分开阅读而又无损于核心主题。从1919年的和平解决方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蔓延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直线,尽管大战(一战)所引发的冲击波导致了欧洲优势地位的丧失。


本书主要基于已经出版的以及二手资料,尽管为了对这一复杂故事里的主角有更好的认知,我已经在四个国家里查阅档案。每一章之后都附有一份参考文献,对与该章节相关的著作和文章进行了一些说明。最后的总参考文献罗列了第一卷所使用的公共的及私人的一手资料。我偶尔使用的章后注主要指来自这些来源的材料。只要有可能,我设法以其公开出版的形式来引用这些资料。




新书速递



消逝的光明

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

[英]扎拉·斯坦纳(Zara Steiner)著

石志宏 译

2024年8月出版/248.00元

ISBN 978-7-5228-1957-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欧洲协力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

剑桥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作者简介


扎拉·斯坦纳(Zara Steiner)(1928—2020),生于美国的英国历史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外交关系、国际关系,以及20世纪的欧洲史和美国史。


译者简介


石志宏,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现任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非洲安全、海上安全、国际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等。译有《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等。


本书目录


地图目录

图表目录

序幕


·上册·

第一部分 欧洲的重建,1918—1929年

第一章 镜厅:西方和平的缔造

第二章 遥远的边界:东方和平的缔造

第三章 缺席者:苏联(俄)与战后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 经济至上:西欧的重建,1919—1924年

第五章 民族主义至上:东欧和中欧的重建

第六章 来自右翼的“革命”:意大利,1919—1925年

第七章 日内瓦之梦:国联与战后的国际主义

第八章 新的黎明?《洛迦诺公约》之后西欧的稳定

第九章 摇摇欲坠的重建:“洛迦诺”表面之下的裂缝


·下册·

第十章 混浊水域:意大利、东欧与苏联的不确定性

第十一章 动摇的国际主义:《洛迦诺公约》之后的裁军与安全

第一部分结论:重建的欧洲?


第二部分 转折岁月,1929—1933年

第十二章 大萧条时期的外交:经济民族主义的胜利

第十三章 满洲危机:欧洲列强与远东

第十四章 金杯毒酒:寻求裁军

第二部分结论:转折岁月,1929—1933年


附录一 统计表格

附录二 欧美部分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外长(国务卿)

附录三 国际大事年表(1918—1933年)

总参考文献

索引


本书获誉


精彩绝伦的叙述……人类的戏剧性事件与一种宽广的国际视角的结合,在西方、东方和大西洋的不同视角之间转换,这是该叙述的支配性力量之所在,集迷人的细节、平衡度、灵活多样的节奏与内容于一体。这是欧洲曾满怀信心地相信它是世界中心的最后一个时期,斯坦纳对该时期进行了长长的、充满智慧的检视。对于任何关心欧洲大陆的过去或者未来的人来说,斯坦纳的叙述扣人心弦。

——《金融时报》杂志


扎拉·斯坦纳已经创造了一部辉煌的著作,其中充满细节,还拥有众多发人深省的洞见。它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将成为一部经典。对于那些研究国际商业史的人来说,它是关于该时期的卓越的背景参考指南……如果希望了解更多,那可以阅读斯坦纳以同一风格写就的第二卷。

——德里克·H.艾尔德克罗夫特,《商业史》


扎拉·斯坦纳的著作已经确保我们将不得不带着应有的尊敬,看待那个被忽视的十年(1920年代)。她已经以其无懈可击的学识、清晰的思路和同情心讲述了这个故事……她的著作无疑将成为关于该时期的权威著作。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任何希望了解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期的读者都应当阅读这本书,而且任何认真研究该时期的人都应当购买它。因为无论是就博学的程度还是阐述而言,没有其他著作能够与与它相提并论。最重要的是,扎拉·斯坦纳确保我们是以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方式来阅读历史。

——英国《独立报》



相关书目推荐


魏玛共和国(1918~1933)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 著

杨丽 李鸥 译

2024年6月出版/169.00元

ISBN 978-7-5228-3403-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1918年成立的第一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经历和《凡尔赛和约》的严苛条款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左翼和右翼的激进思潮破坏了人们对民主国家的信任,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逐年升高的失业率更是让共和国深陷危机。存续的十余年中,它曾多次尝试克服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引发的动乱,推动政体和经济改革,但收效甚微。随着希特勒上台掌权,内忧外患之下的魏玛共和国走向了终结。

权力向希特勒的转移是否可以被避免?魏玛共和国是否可以被拯救?它是否因其内在的必然性而注定失败?人们至今仍在激烈地争论这些问题。《魏玛共和国》生动地描述了1918~1933年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笔调给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



民族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全2册)

 [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著

王甦 周玉婷 译

2021年1月出版/198.00元

ISBN 978-7-5097-9710-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四个部分。阿隆在本书中提出了有别于一般国际关系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框架,包括战略与外交,权力与手段,国家对权力、观念和荣耀的目标追求,国际体系的力量格局,国际体系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深入考察了地缘政治、人口、经济制度、政体、人的本性等各种物质和社会因素影响对外政策的多种方式;对二战之后,特别是冷战、核时代和全球历史条件下的国际关系特征进行了全面和权威的解读;对国际关系的伦理、战略以及人类对和平的追求进行了理性而又深刻的探寻。






甲骨文
让我们一起追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oracode)。共享原创、前沿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