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Profile/
何可(2001—),女,护师,本科,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手术室护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1月5日至7日之间,标志着冬季的寒冷已达到顶峰。在民间有“小寒胜大寒〞一说,因为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
小寒节气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
此时,气温低、寒冷加剧,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容易出现寒冷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比如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天冷,人体的水液代谢就不容易畅通,时间一长湿气就容易盘踞在人体的下焦,有的朋友会出现生殖系统或泌尿系统的问题;有些年老或体弱的朋友,会发现自己的小腿经常浮肿。
小寒节气中如何养生?
饮食方面
冬季是“藏”的季节,脾胃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过于寒凉的食物容易对身体造成负担。小寒节气的饮食应以温补、滋阴养阳为主,宜吃润肺护肺、补养肾气的食物帮助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寒凉的食物如西瓜、梨、香蕉、冰激凌等应避免食用,以免伤害脾胃。
图源:图虫
以下是几种推荐的食物和药膳:
羊肉:羊肉性温,具有很好的御寒作用,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有助于增强身体的热量储备,是冬季食补的佳品。
生姜: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能够提高体温、促进血液循环,尤其适合寒冷天气中食用。姜茶或姜汤可帮助驱寒保暖。
芡实山药羹:芡实,俗称“鸡头米”,号称“水中人参”,性平,健脾止泻,可以提高脾胃消化功能,益肾固精。山药:健脾养胃、补肾涩精,也可以润肺止咳。
起居方面
小寒节气时,寒冷对身体的侵袭最为严重,因此保持身体温暖是养生的首要原则。除了适当增添衣物外,还应注重四肢和背部的保暖。尤其是背部和颈部,这些部位容易受寒,可能引起感冒或关节疼痛。
图源:图虫
小寒应早卧晚起,夜间少出门活动。小寒节气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了养阴气。每天多睡1小时,可以使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滋养脏腑,增加身体的强壮程度。
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所以小寒养生做好驱寒非常重要。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脚凉,即所谓寒从脚下起。可以用中药泡脚,当归、红花、艾草等中药材放于锅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温水中泡脚使用。泡脚之后花5分钟揉搓足心涌泉穴,可以收到较好的驱寒效果。小寒到立春前都可以泡脚。以热水洗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
运动方面
冬季锻炼项目因人而异。可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因为冬季气候寒冷,爆发性的无氧运动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年轻人可以选择跑步等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这样可以消耗更多热量。
中年人宜选择慢跑、骑车、健身操、小球类等有氧运动项目。
老年人宜选择慢走、交谊舞、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图源:图虫
穴位养生
穴位按摩 气海穴
位置:位于脐下1.5寸
方法:每天早晚,用掌心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摩六十下,让丹田有温热舒适的感觉即可
作用:补肾固精,温养益气,强壮体质
穴位艾灸
艾灸是很有效的养生方法,尤其在“三九”寒冬。艾灸不仅能驱除寒邪,温养经络,培元固本,还能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冬病冬调,夏病冬防”之妙。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端悬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3~5厘米,灸治时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灸 10~15 分钟。
艾灸常用穴位:关元、气海、中朊、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
艾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进行。若有明显的灼伤感,可根据热感适时调整距离,以免灼伤皮肤。若有头晕、眼花等不适感觉,要暂停艾灸。
参考文献:
[1] 海兴华.小寒节气养生保健[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01):33-34.
[2] 孙庆.小寒节气的养生保健[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3,(01):63-64.
冬至|大雪毕,冬至立,冬日养生你可知?
立冬|立冬至,万物藏,这份养生指南请查收!
白露|一夜西风一夜凉,防燥润肺心脉养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感谢你『在看』👇
点击蓝字“阅读原文”即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