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一高、东关回小的校友们,这里有你们共同的回忆

文摘   文化   2024-08-06 19:30   河南  
岁月情长
忆母校

没拍毕业照是孟昭玖心中的遗憾,他在网上搜到一张洛一高的老照片,珍藏至今

01


嗨,1971年,我在洛一高读初中


今年67岁的孟昭玖住在老城区民主街,平日里,他喜欢写写老街老巷的旧事,记记经年累月的过往……聊起在洛一高读书的日子,老孟红了眼圈,他说,那是他最浓墨重彩的一段回忆。

述人:孟昭玖

1971年3月1日,是学校通知我报到上初中的日子。

那时的洛一高叫洛阳市第十三中学,划片招生。我心里很想上学,可知道家里穷,根本没法供我。我正难受,忽然家里来了4名同学,还捎来了班主任赵中锋老师的话:“没钱交学费可以先来报到上课,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嘛!”抬头见父母点了点头,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学校的模样。那时的洛一高在爽明街,建在沟沿北侧,南侧是林校,两座学校南北相对。洛一高坐北朝南,大树掩映下,四排八栋两层小楼整齐气派,其中南面第一排东边是初中部,西边是高中部;第二排是教师住宿楼,老师备课、批改作业也在那里;第三排是大礼堂、后勤楼;第四排主要是学生的住宿楼和体育器材部。校园最北边有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田径场,还有我最喜欢的300米跑道。

那时的初中一年级被称为四连,连长吕富文是一名语文老师,身材高大,平易近人。赵老师、吕老师将我的情况汇报给学校后,校长吴银泉找我谈话,说学校会每月给我5元助学金,让我安心上学。当时初一每学期学杂费3元,书本费1.5元,学校给的这每月5元钱除了交学费,还能让我们一家维持日常生活,我当时眼泪都流下来了。

能上学了,我积极性高涨。我爱唱歌,老师经常让我唱给同学们听;我爱跑步,刚入校就被选拔到学校田径队,运动会我跑100米和100米接力赛的时候,同学们朝我高喊:“小卧车加油!”“摩托车加油!”我双腿迈得飞快,甭提多自豪了!

我还担任班级政宣委员,负责定期编写黑板报。每天放学同学们都走了,我舍不得离开,不是在写黑板报,就是到操场上练跑步,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儿,就想为班级争取更多荣誉。年满15岁,我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在班里,我不爱说话,又有特长,同学们都夸我像姑娘一样文静,一样心灵手巧,不喊我的名字,而叫我“巧家姑娘”,我虽然有些脸红,但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高一,我家的光景更艰难了,父亲70多岁还要上街卖蒸红薯。有次他掂箅子,绳子忽然断了,红薯全掉到了锅里,滚烫的开水溅到他的胳膊上,起了一片水泡……多亏邻居光朝媳妇送来珍藏的獾油让他抹,这才慢慢好了。

我不忍心再让父亲这样受苦,找到吴校长办公室,提出要退学打工。吴校长说我各方面条件这么好,不上学可惜了,嘱咐我先办个休学手续,啥时候想上学,还可以再来。我办好手续,回到教室悄悄收拾好东西,没有和老师同学们打招呼,流着泪离开了学校。

这一离开,我四处打工,再也没机会回到学校了。同学们高二毕业的时候,专门跑到家里喊我去拍毕业照,说大家钱都凑齐了,我只管照相就行。我心里难受,我想去照相,可自己高二都没上,咋能照毕业照呢,名不符实啊!我婉言拒绝了。

如今50多年过去了,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母校的信息,梦里都是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

02


东关回小,有我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麻志强的小学毕业照

“我今年70多岁了,眼前的事儿说忘就忘,六十多年前的事儿倒是一点一滴记得清。”在洛龙区书香苑小区,麻志强老人说,晚报最近刊登的《晒晒我的毕业照》栏目让他很有感触,他也想和大家讲讲他在东关回小上学的难忘往事。

讲述人:麻志强

 “我今年70多岁了,眼前的事儿说忘就忘,六十多年前的事儿倒是一点一滴记得清。”在洛龙区书香苑小区,麻志强老人说,晚报最近刊登的《晒晒我的毕业照》栏目让他很有感触,他也想和大家讲讲他在东关回小上学的难忘往事。

1956年9月,我7岁,在东关回小(现为东关小学)上一年级。

那个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教学资源也紧张,一年级上半年,学校借用东关清真寺大殿让我们在里面上课,下半年才挪到了东关回小。

虽然生活过得艰难,但那个时候真的快乐啊!除了读书学习,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劳动,大家伙儿争着比着干,一个比一个起劲儿。

上小学二年级时,每到周六,老师就会带着我们到邙山上拾料礓(音同姜)。料礓是咱豫西方言,也是咱洛阳“特产”,指的是那种形状像姜、坚硬像石头的土块,能代替石头用来砌墙。拾到料礓后没东西盛,我们就装到书包里,或者用衣裳包着。料礓又硬又沉,我们个头小,一个个七歪八扭跟着老师往学校送。走着走着,书包带断了,我就抱着书包走。胳膊抱疼了,脚也磨烂了,头上脸上都是汗,可看看大家都没喊苦喊累,我也不愿掉队。

除了拾料礓,我们还去洛河边淘铁砂。每人从家里带一个洗脸盆,在洛河的河堤上连水带沙盛上多半盆,让盆漂在水面上,然后用手快速地在盆里搅动,把水和沙搅到河里,细细的黑铁砂末就沉到盆底了,薄薄的一层。淘铁砂时,高年级的同学占优势,低年级的我们细胳膊细腿就算弄得一身湿也收获甚微,不过重在参与,我们也高兴。回去的路上,老师领着,大家排着队边走边大声唱歌,那气势就像打了一场胜仗,威风极了。

1962年是灾荒年月,很多人都吃不饱饭,老师就带着我们到洛河边捞水红花。水红花长得有些像海带,晒干后磨成粉,能当粮食吃,还能做成极为好吃的“肉精”。为了填饱肚子,学校的操场和教室之间的空地也都被开成了“小片荒”,用来种菜种粮,我们也都参与了。

参加集体劳动大多是在周末,学习还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董平老师一直教我们语文,也是我们的班主任。我印象很深,为了让我们写好作文,董老师有次专门用硬纸片给我们画了四幅画,让我们看图写篇名为《一件小事》的作文。同学们写完后,他又一字一句教大家该如何构思,如何描写。幸运的是,当时升学考试的作文题目就是《一件小事》,我写得很顺利,如愿考上了洛阳市回民中学。

如今国家富强,大家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很少再为日常用度犯愁了。可每每想起这些事,我总能兴致盎然地和朋友们聊上半天,仿佛那时候的快乐又回来了。在这里,我也特别想通过晚报的平台,向东关回小,向董平、李伯欣、马慧英、张毅、杨荫兰等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道一声谢谢!




THE END


洛浦听风

编辑:晓华

审核:广英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浦听风
漫谈河洛史话,欣赏经典洛阳,一起读书,念诗,讲故事,分享最美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