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王安石,从政敌变知己,金陵相见一笑泯恩仇,这是士大夫的浪漫

文摘   2024-11-16 20:16   吉林  


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也曾同朝为官,但是他们在政治上从来就不合。

其实在文史中有些有意思的记录,苏轼的父亲苏洵曾和王安石在欧阳修举办的宴会上相见。

王安石虽然给人的感觉是铁血无情的宰相,实际上他不修边幅,尤其当天重要场合他依然衣裳俭朴,蓬头垢面,不拘小节。

一向古板的苏洵见此很是不高兴,尤其在席间所有人都饮酒助兴,而王安石却滴酒不沾。

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当宴席结束后苏洵对欧阳修说,自古以来不近人情者大多祸乱天下,王安石一定是这样的人,倒不如早些和他绝交。

这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王安石那里,至此苏王两家结下梁子。

后期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考中后,需要授予官职。

恰好王安石就是负责起草任免官员诏书的人,当他看到苏轼和苏洵后,心中多少有些犹豫。

但他很欣赏苏轼,毕竟他们二人的性情还是很相近的,于是他亲自授予苏轼官职。

而苏辙是由他人授予,这样一来两家人又多了矛盾。

后期王安石母亲病逝,很多人都来吊唁,但是此时苏洵却写了一篇《变奸论》,在文中他痛骂王安石是乱臣贼子。

这样一来王安石对苏家父子感到很是不满意,这个梁子最后是解不开了。

尤其是王安石变法,苏轼父子三人强烈反对,王安石坚定变法,谁也不退让。



王安石拜相之后,他开始主张推行“青苗法”,“免疫法”等,他认为只有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全面改革才能改变当时的时局。

然而苏轼却不认同,他认为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因素,所以多次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认为应该循序渐进。

正因为他的反对,导致二人站在对立面,当朝为官时,二人水火不容。

尽管政治不同,思想有分歧,但二人脱下官袍后,背地里彼此还是很欣赏的。

王安石很欣赏苏轼的才华,苏轼也欣赏他的文学造诣,只可惜当时二人立场不同,根本就不能和睦相处。

然而苏轼遭受“乌台诗案”时,无数朝臣落井下石,添油加醋,导致苏轼性命危在旦夕。

就在这个时候,王安石毅然决然站出来为他求情,他曾说:“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

正因为这一句话,使当朝皇帝有了犹豫,再加上其他正义朝臣的帮助,苏轼才能免于死罪,被贬至黄州。

王安石不为旧仇,不落井下石,反而义气相救,由此可见他的大度,绝对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宋神宗元丰七年秋天,苏轼终于从黄州结束流放而归来,当他路过金陵时,知晓王安石在此居住。


于是打算亲自去拜访,然而让苏轼意想不到的是,王安石竟然骑着驴,早早的等在江边。

二人相见,一笑泯恩仇,他们冰释前嫌,不仅一起同游,还一起游山玩水。

当时的他们不再讲政治,朝堂,只谈论诗文,把酒言欢,难舍难分,成为知己好友。

在此期间王安石写下一首经典的诗《读蜀志》。

   读蜀志

   宋·王安石  

  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

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千百年来的纷扰扰和争斗不休,其实都如同一根毫毛般微不足道。真是可悲啊,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位英雄人物,他们的一生努力最终也只是徒劳无功。

没有人去告诉刘备,其实回家乡买田买房,去过一个悠闲的生活才是人生最高的追求。

此时的王安石经历变法失败,经历北宋的官场纷争后,他逐渐退出政坛。

当他读《读蜀志》的时候,想到三国时期三国纷争不断,众多英雄豪杰的命运,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看淡历史纷争,这里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一些失意。

王安石希望苏轼能在金陵买一块田地,将生活安定下来,也希望苏轼能和他为伴。

苏轼听闻后非常的感动,从未想过之前他们斗到那样水火不容的地步,现如今王安石还能大度的要求自己和他为伴,这份大度宽容无论换成谁都会感动。

这次苏轼归来,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反省了过去的自己,于是他写下这首《次荆公韵四绝》。

次荆公韵四绝

宋·苏轼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我骑着驴子悠悠地走进那荒凉的山坡,心中浮现出王安石先生还未生病时的模样。
他曾经劝说我试着去寻找一处三亩大的宅地,安心定居下来,但如今回想起来,跟随先生的政见或学问,我已经觉得自己晚了十年之久。

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回忆和王安石曾经的交往,表达了他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未能更早地追随王安石而感到遗憾。

王安石看到苏轼的这首诗后,也十分的感动,从那开始,他们便是兮兮相惜的挚友。

最终苏轼与王安石依依不舍辞别,王安石亲自送别挚友。

在临别时仰天长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从这两句便可以看出王安石对苏轼的佩服和认可。

其实无论是苏轼,还是王安石,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一笑泯恩仇,经过政治不合后,依然能成为朋友。


诗香墨笔
隔着千年岁月感受古人的浪漫,古人的情感,读的不是诗,是诗人的灵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