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唐朝一向是自信十足的诗人,他流传下来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的每一首诗都堪称经典,读来让人酣畅淋漓,激情四射。
李白的诗张扬又带着豪迈,他从不受格律的严格束缚,而是灵活多变,给人一种自由的奔放感。
李白在他的诗词中毫不掩饰他的才华和抱负,对自己的才华高度的自信,也对世俗不屑。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在遇到崔颢的《黄鹤楼》后,也不得不自叹不如。
当李白登上黄鹤楼后,本想也来一首诗,然而见到崔颢的《黄鹤楼》后,不由自主的惊叹他的诗作更加的精妙。
甚至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这样的绝笔,甚至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尽管如此,李白并不服气,一直想着写一首诗超过崔颢。
后来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时候,也仿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在唐朝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不过他的诗一般比较轻薄浮艳。
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唐朝人品并不好,而且仕途之路也尤其的坎坷。
就算如此,崔颢以一首《黄鹤楼》名流千古,他的这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也是“七律之冠。”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从黄鹤楼的传说故事入手。
先说仙人乘鹤离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千载悠悠的白云。
这几句描绘了黄鹤楼的今昔变化,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给人以世事苍茫的感觉。
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内心自然涌起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寂寥感。
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当时崔颢漂泊在外,触景生情,对家乡的思念愈发强烈,乡愁在这一刻被推向了高潮。
从仙人离去,黄鹤不再返回,到诗人站在黄鹤楼眺望远方,诗人在感慨历史变迁的同时,也会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当时的他正处于仕途不顺时,所以他很迷茫惆怅,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之后只有江水依旧奔流不息。
东吴时代的宫苑遗址上,如今已被花草覆盖,小径深幽,晋代的达官显贵们,也已化为一抔黄土,成了古墓。
三山云雾缭绕,似乎有一半隐没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两条水道。
总是因为那些悠悠的浮云遮蔽了太阳,使我望不见长安城,内心感到无比忧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两句描绘了凤凰台的今昔变化。
昔日凤凰来游的盛景不再,只剩下江水依旧流淌,尽显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诗人借此感慨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无常,曾经的繁华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吴宫的繁花异草已被荒径掩埋,晋代的王公贵族也化作了古墓荒丘。
诗人以吴晋的兴衰暗示了唐朝当时潜伏的政治危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未能实现其宏大抱负,还遭受了诸多排挤与打击。“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以“浮云蔽日”喻指奸佞小人蒙蔽君主,致使自己难以得到重用,无法施展才华,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与愁苦。
尽管诗中蕴含着诸多深沉的情感,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展现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和由衷赞美。
李白以开阔的视野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金陵山水的壮丽景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宁静高远境界的向往。
崔颢的《黄鹤楼》在格律上虽不完全符合七言律诗的规范,开篇连用三个“黄鹤”,在律诗中似有犯规之嫌。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破格的写法,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读来一气贯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更为严谨,但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格律的束缚,少了一些《黄鹤楼》那种自由奔放的气质。
不过对于这两首诗的优劣比较,一直以来都是见仁见智的。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一首优秀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只是在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时,在某些方面略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