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蹙补全半个乱世。
李白写了半个盛唐,杜甫补了半个乱世,一个不被命运眷顾的人,却偏偏见不得人间疾苦。
杜甫出生富贵,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他出生在士族京兆杜氏,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的父亲是衮州司马。
他七岁学写诗,九岁能书大字,十四岁在文坛崭露头角,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他五六岁亲眼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在岐王府听过李龟年唱歌,在北邙山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
当时李邕,王翰等长辈也曾屈尊来访问杜甫,由此可见少时的杜甫是多么风光。
然而曾经有多么风光,最后却有多么的悲惨,甚至后期他穷困潦倒,病死异乡。
很多人不理解,杜甫这样的人怎么会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呢?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杜甫生活的时代,父亲在世家境优越,然而父亲病逝后,安史之乱也爆发。
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杜甫只能带着家人四处逃亡。
在此期间他无法入仕途,更无法保持稳定的生活,这样一来他便没有稳定的收入。
杜甫没有李白那么潇洒,他性格刚正不阿,从不畏权贵,更不愿巴结,敢于谏言。
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圆滑的人才能活着,然而杜甫却不愿意,经常受到小人的排挤和打压。
尽管他做过很多小官,可是俸禄很少,担任的时间也短暂,因此经济情况无法改变。
杜甫是一位诗人,他经常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创作中,从而忽视了生活中的经济。
另外杜甫从小养尊处优,不善于经商,也不会种地,当失去官职和朋友的帮助后,就难以维持生计。
当时他在社会上并不是那么有名气,李白活着的时候就有很多粉丝,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混口饭吃。
然而杜甫死后,他的诗才逐渐被人关注,所以他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
杜甫虽然不得志,但是他却有着爱国,忧国忧民的心。
他在逃亡中,见过太多百姓的困难,政权的黑暗,他曾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见过新婚夫妇抱头痛哭,忍痛离别,见过丈夫含泪告别妻儿父母,见过乳臭未干的小孩儿走进军营。
这一幕幕,宛如一把把刀深深的扎在杜甫的胸口,他再也没有了仕途之心,远大抱负。
心中充满悲愤,他将所见所闻一笔一笔的记录下来,他是唐朝的战地记者。
那一年杜甫被叛军抓获,被押回长安,当他看到昔日繁华的长安已经变得颓废萧条时,他忍不住哭了。
然而却无法哭出声,心中的痛让他感到迷茫,感到绝望,他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人生最后的三年,一直漂泊在归乡船上,他一路辗转,不知前途,也不知归途,最终抑郁病逝,结束了他悲凉的人生。
《百忧集行》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所作,那时杜甫居住在成都的草堂,生活很艰难。
他只能担任幕府,仰人鼻息,日子艰难异常,妻子和孩子无怨无悔的跟着他。
孩子因为饥饿而不停的啼哭,杜甫心中很是难过心疼,也很惭愧。
他想到自己童年的时光,他被父亲庇护,吃穿不愁,生活充实。
然而此时的他年老力衰,连孩子也无法顾全,他将心中的愁苦写成这首诗。
百忧集行
唐·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诗词译文
回想起我十五岁那年的时光,内心还像孩子一样纯真,身体健壮得像一头小黄牛,跑来跑去不知疲倦。
庭院前八月的梨和枣子已经成熟了,我为了摘取那些果字,一天能上树千百回。
然而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五十岁了,现在的我,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很少再起身走动。
为了应付主人,我不得不强颜欢笑,但内心的悲伤却让我深感生活充满了忧虑和烦恼。
回到家中,依旧是四壁空空,贫穷没有改变。我的老妻看见我,脸上也露出了同样的愁容。
我那不懂事的孩子,还不知道父子之间的礼数,他在东门边又哭又闹,大声地喊着要饭吃。
诗文赏析
诗人少年时的无忧无虑和成年后的艰难困苦相比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活艰辛的感慨,以及对家庭贫困、孩子年幼无知的无奈和忧虑。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诗人回忆了一番年少时的无忧无虑,其中他写出小时活泼顽皮和强壮的身体。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这两句展现出诗人如今衰老体弱。
然而他为了生活还需要“强将笑语供主人”,本就性格刚正的杜甫就不喜欢这样的阿谀奉承,但为了妻子他只能忍耐。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描写的是家中的贫困凄凉,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忧愁。
整首诗情感沉郁顿挫,诗人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内心的痛楚,以及对生活的无奈与忧愁,化为一股情感流,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可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的百忧交集,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