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衣怒马少年郎的韦应物,他曾经放荡不羁,性格顽劣,仗势欺人。
所有的刁蛮任性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适不过,只因为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少。
他出生在京兆韦氏家族,当时家族有三十多位族人和皇室通婚,祖父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父亲是宣州司法参军,他凭着这样的厉害家族背景成为李隆基的御前侍卫。
他的生活尤其的奢华,因此他性情高傲,目中无人,经常和狐朋狗友吃喝玩乐。
不仅如此,晚上经常潜入邻家和女孩儿厮混,他的家里还窝藏杀人犯,经常欺负他人,而人们也只敢怒不敢言。
韦应物当时只知道吃喝玩乐,大字不识一个,这样的人无论换成谁都会感到讨厌。
如果不是发生安史之乱,想必韦应物依然过着这样富裕傲慢的生活。
当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携带杨贵妃猖狂出逃,国家陷入危机当中。
而依仗唐玄宗的韦应物也失去了御前侍卫一职,也遭遇一系列的变故,不得不跟着逃亡。
韦应物此时失去了之前的富贵生活,也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那段时光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他看到太多的黑暗和苦难,尤其是百姓流离失所的场面。
同时也看到官僚仗势欺人,也意识到自己曾经是多么的跋扈可恶。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人生的挚爱元苹,她是家世显赫的富家小姐,她的出现给了韦应物一线光亮,很快二人喜结连理。
结婚后的韦应物突然性情大变,他不再和过去一样仗势欺人,嚣张跋扈,而是静下心来读书。
他收敛心神,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方面,使自己脱胎换骨,成为一代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开启仕途生涯,在27岁那年担任洛阳丞,后担任过京兆府功曹参军,左司郎中等官职。
他为官期间行事稳妥,既正义又勤勉,很关心当地的百姓疾苦。
尤其看到百姓因徭役过重,导致生活凄苦,为此他心中很自责。
韦应物在民间感受太多的疾苦,在官场又经历太多的黑暗,他始终在辞官,归隐,辞官中。
韦应物四十岁时,和他相伴二十年的夫人元苹去世,妻子的离开给他的打击很大。
曾写过很多悼念妻子的诗,《伤逝》“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
《往富平伤怀》“飘风忽截野,嘹唳雁起飞。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出还》“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
韦应物这一生,除了年少时轻狂跋扈,后来他一直都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日子也过得举步维艰。
当他从苏州刺史卸任后,几乎穷困潦倒,就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只能暂居苏州永定寺,最终他客死他乡。
韦应物后期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归隐,然而也一直在仕途和归隐中徘徊,他的很多诗词中都能感受到。
韦应物有一首诗,可以说是他最孤独的一首诗,但最后两句却成为现如今最火的网红金句。
简卢陟(zhi4声)
唐·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诗词译文
可惜了这么高雅的《白雪》古曲,竟然没有遇到它的知音之人。
我漂泊在军旅生活当中,时长感到凄凉惶恐,失意潦倒的蹉跎漂泊在淮海之滨。
山涧的树上还沾着清晨的雨露,山中的鸟儿还在唱着春天剩余的歌声。
我这里有一瓢不错的美酒,正好可以用来慰藉旅途中的风尘仆仆。
诗词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简卢陟》是他写给外甥的,这里的“卢陟”指的是韦应物的外甥。
卢陟和韦应物之间的感情很亲密,他以这首诗来表达对外甥的怀才不遇,漂泊半生的同情和理解。
同时韦应物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使诗歌既有深沉的感慨,又有清新的意境。
最后两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诗人以酒慰风尘,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寻求慰藉的心情。
首句“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诗人以“白雪曲”自比,《白雪》是高雅的古曲,这里暗示自己的才华和品质。
然而却“未遇知音人”,表达了他对世人不理解、不赏识的遗憾和无奈。
这种孤独的心境,是古代文人常常会有的感慨,反映出韦应物对外甥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境遇的不满。
第二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诗人在军旅生活中的忙碌不安,这两句既写出了他的生活状况,也透露出他对自己人生的反思,曾经的雄心壮志在现实的打击下渐渐消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这两句描绘的是清新的自然景色,也是时分唯美的。
诗人从自然山水中获得了一些慰藉,体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最后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人说自己只有一瓢酒,希望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表达了韦应物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虽然韦应物的这首诗并不是很出名,但最后“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却成为网红句,也是意境绝美的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