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舒亶(dan,三声)这个人,想必很多人并不熟悉。
如果提起“乌台诗案”,热爱古文的朋友都知道,因为这个事件几乎葬送苏轼的一生,也是宋朝最严重的一次文字狱。
而舒亶就是“乌台诗案”操作者,宋神宗元丰二年,那时苏轼被调任到湖州担任太守。
在此期间他例行公事,给宋神宗《湖州谢上表》 的时候,里面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之前王安石主张变法,然而因为一些反对的声音,最终失败。
后期王安石罢相,变法派内部矛盾重重,其中那些“新进”之前是王安石,后期他卸任,就是宋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
而苏轼的文中提到“新进”,“生事”则被舒亶等人注意到,舒亶是新法的拥护者,他和其他同僚认为这个词是对新进派的讽刺。
于是一行人认为苏轼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要求对苏轼“大明刑赏,以示天下”。
舒亶更是进一步对苏轼进行弹劾,惹得宋神宗大怒。
他一怒之下将苏轼等人关押,并被判处死刑,而这一事件也成为宋朝的文字狱。
当时苏轼被关押在御史台,那里有很多柏树,每当傍晚时,乌鸦盘旋栖息在树上,因此御史台也叫“乌台”。
后来经过辛苦艰难的救助后,苏轼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担任小吏。
这一事件让苏轼经历了一百三十余天的牢狱之灾,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几乎葬送他一生的仕途。
其实苏轼当时哪派都不是,他不过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认为不好,就会说不好,而不会恭维,更不会说假话,或者选择站在哪派。
舒亶陷害苏轼,其实他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维护自己的立场,并没有个人的怨。
然而最终葬送苏轼的一生,他也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苏轼被贬后,舒亶也步入后尘,后期因为和尚书省意见不合,最终被逐出京城。
他被闲置十年之久,十年后他再次被任用,返回京城。
然而此时早已经物是人非,他也年过五十,鬓边染白发。
曾经一起共事的同僚也各奔东西,面对官场的陌生,巨大的变化,舒亶只感到一种哀叹和凄凉。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这首《虞美人·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荷花早已经落尽,天连着河水,苍茫一片,日暮时分,水面泛起层层波澜。
“背飞双燕贴云寒。”天空中那对飞燕子背向而飞,高高地贴近寒云。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然而我独自站在小楼东边栏杆旁,向远方凝望。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短暂的人生只适合在酒樽前老去,大雪铺满了京城的道路。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老朋友啊,你早晚是否会登上高台,折一枝梅花,遥寄给我,让我在这江南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呢?
舒亶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幅秋日傍晚的景象,从而表达了他对远在一方的朋友的深深思念。
开篇“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描绘的是一幅秋天傍晚黄昏的景象。
当时的荷花已经凋落,水天相接在一起,暮色中水波涌起,被人一种宁静又凄凉的感觉。
诗人借助“荷花”凋零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繁华的消逝,给人一种萧索之感。
“背飞双燕贴云寒”,这句是诗人的视角从水天转换到天空,看到天空双燕相背而飞,贴着寒云远去。
而这里的“双燕”指的是他的朋友离别,这个朋友对于舒亶来说,是人生很重要的朋友,双燕背对飞去,指自己和朋友分别。
“寒”这一个字描绘的不仅仅的高处生寒,更体现出词人内心孤独、凄凉的写照。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这是对上片写景的总结,也是词人情感的集中体现。
他独自倚靠在小楼东边的栏杆上,望着眼前的苍凉景色,心中的愁苦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心中更加的孤独。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词人感慨人生短暂,只应在酒杯前慢慢老去。
这句“雪满长安道”既点明了地点是京城,又渲染出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
大雪覆盖了道路,暗示着词人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艰难和坎坷,同时也表达了他在京城的孤独和寂寞。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是虚写,词人想象着远方的友人也在思念着自己,并且会给自己寄来一枝江南的梅花。
这里运用了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典故,既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对江南春色的向往和对美好友情的期待,也被广为流传。
舒亶虽然被因“乌台诗案”遭受骂名,但是他却凭着这首诗名流千古。
至于谁对谁错, 都是历史云烟,我们现代人知道的永远是只言片语,但不得不承认舒亶的这首诗意境很唯美,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