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刚民
“十一”长假期间,应好友郭志康老师相约,我们一行驱车探访了一个离市区八十多公里的旅游景点--三官洞。
十月三日一大早,我驾着心爱的“老爷车”,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市中心的“江南小区”广场,相约同行的还有市文创室的米原老师。
由于这几天圈子里的朋友大都去外面见大世面去了,只有我们几个喜欢对自家“房前屋后”“小东西”感兴趣的人,相约而行,围着商州的大山绕了一圈,想碰碰运气,真正能“淘”上一把。
自从二零一四年起,我们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捣鼓了一个协会,名字叫“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听起来名子不错,其实就是一伙喜欢从自家“自留地”里扒拉“东西”的土鳖子,眨眼功夫,大家已经折腾了三个年头。
今天要去的三官洞,早在一年前我曾邂逅。
由于前些年参与上秦川全湾全姓修撰家谱,无意中听他们讲,根据《全氏家谱》记载,三官洞过去周边的土地和山林全部归这支全姓人所有,后来在出售给外姓人时,唯独留下了三官洞,一直在全姓人名下。
虽然这些话都是老话,但当我们真正要去见识一下三官洞时,不由得多出一些联想。
一路上,我们三人无话不说,侃侃而谈,但话题总是绕不开个人对文化圈子里的一些看法、以及地方文化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个主题。
车子翻过一座大山后,不一会功夫就到了砚池河街道,向导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同志。
由于协会刚成立初期,曾经帮过这个女同志申报过一个非遗项目,与郭志康是老熟人。
她是砚池河乡的一名妇联干部,叫常善秀,现已退休,是这一带民间文化挖掘研究的发烧友。
砚池河乡是商州区西南最远的一个乡镇,现在隶属杨斜镇。
三官洞在砚池河街道西边三百多米处的一个半山腰上,远远望去,整个景点好似镶嵌在半山腰的一幅美丽山水画,十分吸引眼球。
我们一行沿山路艰难前行,山洞不算太高,一会功夫就爬到了山门前。山门两边是深不见底的石崖,悬在半空,石墙大约有两米多高,由巨大的石块砌筑而成,门宽不足二尺,只能容一人通过。
进入一道山门,有一块小空地,至少能容纳五、六个人行走。石墙上面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当年用于山洞防卫。
再往前行,抬头仰望山洞门,眼前是一段十分陡峭的石台阶,大约有四、五十个,犹如登天云梯,稍不留神,一脚踩空,就会滚下山去。
我们拾阶而上,来到山洞门前,这里是一块七、八平米的小空地,洞门右边是一段石头砌成的石墙,左侧写着砚池河八景,右侧对着砚池河街道的地方,书写着“三官洞”几个巨型大字。
再往右边走约十米的地方,是山洞主人生活食宿的地方。
三官洞洞门两边,由红砖水泥砌成,大门为木质门框门扇,上有翘檐,翘檐下边悬挂者一块“银殿凝霜”的木质赠匾,格外引人注目。
二道门是一个圆形门洞,门顶写着“洞天胜境”四个金色大字,墙壁上面绘有“飞天”“坐禅”等神话故事,两边塑有神像,并摆放有供桌祭品。
进入洞内,眼前的景观令人十分震撼。大厅是一个能够容纳近百人的长廊,右侧是一道巨大的石脊,房子的一边就搭建在石脊上,大自然的赏赐与人工智慧一气呵成,形成一个神殿。
观音菩萨及众神仙就端坐在石座上,显得仙气十足,无形之间演绎了佛道两教文化的多样性。
大厅左侧是人工修建的悬空过道,设有五个棂窗,两窗之间画有壁画。站在窗前向下观望,不由得使人生出几份惊险和刺激,对于我这样一个不爱流露感情的人,也不由得发出阵阵赞美声!
大厅的尽头才是真正意义的三官洞洞口,洞口有一个小门,行人只有弯着腰才能进去。
洞内显得十分灰暗潮湿,我们在向导的指引下,慢慢摸索前行,手中的蜡烛和两把手电筒的光亮,显得微不足道。
大家不约而同的停了下来,深深地呼吸一下,以适应周围环境,然后开始细心观察。
眼前这个山洞长约三十多米,高低错落,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至少能容纳几百人,属典型的石灰岩溶洞。
洞的尽头已经坍塌,无法继续前行。
据当地人讲:三官洞洞深至少十多里,古时候与山的那头相通。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想一探山洞究竟,于是担着两筐蜡烛进洞,当他把第一筐蜡烛点完时,仍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只好按原路返回,洞到底有多深,至今一直是个谜。
洞的四周由于长期受水的浸蚀,形成众多钟乳石,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什么石人石仙、石牛石马、石灯石锁,体态生动,各有千秋。
洞顶的裂隙边活生生长出各种黑白相间的图案,好似一幅幅生动的艺术壁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大家深深地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意所折服,相互拍照留念,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久久不想离去,后来在向导的一再催促下,才慢慢腾腾地溜下山。
下山后我们听从向导安排,一路顺流而下,先后参观了“仙女照镜”、“七里峡”自然风光和“徐家大院”等人为景观,往返穿梭于青山绿水之间,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无限恩赐,为这个寂静的大山里留下了一路欢声笑语。
三官洞是一个神奇的洞窟,它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还需要更多的人去续写,去演绎,去编织,去塑造……
第一次探路的人,只能仅此而已!
节选自《山客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