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是否正在走向破产?

文摘   2025-01-22 17:01   河南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如果你也想向宏桑老师提问,

可以添加文末小助理微信来提交情况和问题,

宏桑老师本人会从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解析并发布。

我们会在发布文章时马赛克个人信息,保护好您的隐私。介意的小伙伴,可以选择私密性更好的一对一咨询。感谢支持~




1.


2024年发生了太多消极的情感案例,它们进一步消解了大家对婚姻关系的信任。


从男性视角来看有胖猫事件,燕东萍离婚案,山西订婚强奸案等等;


从女性视角来看有16次家暴不判离婚事件,有诸多女性主义题材电影如《出走的决心》等;


男性从这些事件中得到的感触是:原来作为一个不被爱仅被需要的“工具人”是如此的悲惨凄凉,原来婚姻制度并不能保护我的财产安全;


女性从这些事件中得到的感触时:原来婚后对方打我会被执法机关认为是“家内事”,原来结婚后必然面对生育,生育后的责任默认是我主要来承担。


最闹心的是,这些事件并不能让两性看到对方的困境,而是形成了回音壁效应大家在各自的舆论圈顾影自怜。


骂男人获得女性流量,骂女人获得男性流量,站在中间说“大家都不要吵”了的SB被两边骂,所以后者越来越少。



2.


从数据角度来看,婚姻关系正在逐渐从“必选项”变成“可选项”


国家统计局和民政局每年都会公布结婚离婚数据,自2013年开始,全国结婚率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离婚率却是逐年攀升,离结比(离婚率与结婚率的比值)的逐年上升。


除了2023年,因为疫情的解封结婚人数回弹了一波,2016年开放全面二孩政策生育率回弹了一波,大趋势都是在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独居人口逐年增加,


比较自由的北欧最为明显,选择独居或者非婚同居的人群比率接近90%,


在比较重视宗族文化的东方也是如此,日本的独居率近40%,


在中国,截止到2022年的调查数据,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独居人数超过1亿。


以及2024年的两个最新数据:


2024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474.7万对,比2023年同期的569.0万对减少94.3万对。


2024年出生人口为954万,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




3.


结婚成本高导致结婚率降低,对个人未来的迷茫导致生育意愿低。


这里的结婚成本并不是彩礼婚房这种显性成本这么简单,而是大众的观点发生了剧烈变化:


过去结婚是“搭伙儿过日子”,是降低风险的生存逻辑;现在结婚意味着要全面的接纳另一个人,反而增加了风险。


之前我写过一篇专栏文章,叫做《为啥你的爷爷奶奶可以二十出头就结婚,但是你不行?》,截取部分观点论证一下:


婚姻制度某种程度上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交易,通过将双方利益绑定,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的同盟关系,不仅为将来的增长提供相应的助力,而且还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兜底能力。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了,一旦婚姻同盟关系的意义开始出现崩塌,一旦这种同盟关系做不到为增长提供动力,为奉献提供兜底能力,那么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快拉倒吧,和你在一块还不如我自己过呢。

为什么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在大好人生才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能做到毅然决然的签署这份终身合作协议呢?答案很无奈但也很简单:你就说再差能差到哪去吧,合作关系建立之后,大概率只有增量,没有减量。

本来大家手上也没啥东西,两个人在一起不仅赚的工分要比一个人赚的多,而且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成本还要比之前各过各的更低,无非就是多双筷子,从前一个人吃2两饭变成吃两个人3两饭多喝点水的的区别。

至于生孩子这件事,投入的成本也低,哪有什么幼儿园的概念,一口气生五六个,反正老大长大了带老二,老二长大了之后管老三,边际成本足够低,一窝孩子长大了之后能有一两个有孝心知道孝顺自己的都是赚大发了。

你看,这种合作,能创造出来的大概率都是增量,因为结果实在是差不到哪里去了,看对眼了基本上也没什么需要再考虑的。这就好像不少普通人刚创业找合伙人的心态,反正咱俩啥都没有,还不如一起干,主打的就是一个人多力量大,做成了一起分蛋糕,做不成也不损失啥。

同样,等到了我们父母这一辈的时候,虽然每个人的家庭条件逐渐好起来了,但是差异仍旧没有拉的那么大,而且在那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年代,穷小子只要愿意干,是真的能鱼跃龙门的,所以在结婚的时候虽然大家也会看一下彼此的家底,但是好在时代给的增量足够大,大家对于未来也都乐观,毕竟隔壁王老二家的闺女嫁的那个小子这几年不都卖小灵通成了万元户了嘛,你俩好好干也不会错。

但是,等到了我们这一代之后,变化一下子就大了。

等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时候,有三个情况出现了:

第一,随着前两代人的积累,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地,这一代的孩子们背后代表的积累和沉淀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可以忽略了。

第二,独生子女的孩子,从出生就接受了两个家庭全方位的宠爱,再加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已经把个人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当完备了,个体生活品质上已经上升到一个很不错的水平了。

第三,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整个社会的增长速度已经没有那么快了,我们社会已经从增量社会开始往存量社会转移了。


这三个情况直接导致婚姻这种结盟合作的形式,突然有些立不住脚了:

我们家这几年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攒下点家底,万一我遇人不淑,我这点家底折进去了我怎么和家里人交代?而且万一你就是想走捷径,看上我们家这几十年累积的家底和资源了,对我实际上没啥感情,我不是亏了?不行,我得谨慎一点儿。

而且我就算不结婚,我一个人不说大富大贵,但是靠着自己的工资过得自由自在是没啥问题的,但是我要和你一结婚,那可就不一定了。月入1W的生活,其实稍微规划规划,还是能过的很自由想干嘛干嘛的,但是两个月入1W的人一结婚那可就不一定了:

得买房吧,得买车吧,将来有了孩子得考虑给孩子用好东西,上好学校吧。这些额外的开支一增加,俩人一合计:这还不如我自己一个人过得时候轻松呢。

爷爷奶奶那个年代,普通人你再有钱你没地儿使去,但是这个时代可就不一样了,你只要能花,有的是办法把你手里每一分钱都榨干净。

之前总有一种论调说:难不成不结婚你就不买房,不买车了?你还真别说,是的:我爸妈那房子虽然老一点儿,但也不是不能住;我买个车还堵车,还不如做公交地铁,实在不行我铆足了劲打车都行,我还不用操心停车费维护保养以及不小心剐蹭了维修的费用。

更要命的是:两个人在一起,可真不一定能创造什么增量了。咱别说增量了,别咱们家终于买了房,开始还贷了,结果你被毕业了——你别制造不稳定因素就已经是完美伴侣了。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互利共赢,这都不一定能共赢了,还合作个什么劲呢。



4.


现行婚姻制度不保护感情,对财产的保护也越来越有限。


婚姻制度的产生更多是为了新生儿的抚养更加顺利:婚姻在法律上定义了两个人的性行为排他性,使得父亲这个角色更有确定性。


社会伦理系统约定俗称在婚后只能丈夫和妻子发生关系,否则就会收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审判(古代的浸猪笼),这就让丈夫确信孩子是自己的,从而愿意投放更多资源。


婚姻法从一开始就是保护男性私有财产的法律,它从来不保护爱情。


请注意,这里强调婚姻法“保护男性私有财产”,并不是特指婚姻法偏袒男性,而是在农耕文明时代,男性是大多数私产的持有者,女性因为生产力有限和不被允许进入仕途导致很难获得私产,但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这一现状。


回到第一部分,今年发生的很多案例,关于彩礼的,关于订婚强奸的,关于离婚财产分配的,导致越来越多人认为婚姻法并不能公允的处理感情冲突背后的财产问题,再加上现代社会有太多方式隐瞒财产,导致婚姻法的意义越来越稀薄。



5.


婚姻本身有反人性的一面


社会学家李银河非常直白得提出了这个观点:

婚姻是约定两个人一生一世,而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有喜新厌旧得本性。


她还有一个论证方式,现代人的寿命增长。


在原始前现代社会,人的预期寿命是三四十年,他结了婚刚够把孩子养育自律(成人),这人就谢世了,他没有离婚或换伴这种需求。

可是在预期寿命达到七八十岁的时候,让六七十年始终只有这一个性伴。这件事情听上去也有点问题,有点不符合现代的人性,所以就会出现这种式微的情况。




6.


个体生产力上升导致婚姻必要性下降。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的最小单位由家庭逐渐转变为个人。以前经济不发达的时候,过年要吃顿好的,可能得去这个邻居家里借块肉、去那个邻居家里借口锅,然后全家人忙上忙下半天,才能一起吃上一顿简朴的年夜饭。而现在,如果不是为了那个氛围的话,只需要花钱,全家人随时都可以一起出去外面吃顿好的。


这里面反映的,就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带来的影响,每个社会成员都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精进自己换取劳动报酬的能力。其他自己欠缺的资源,都只需要靠钱作为媒介进行交换即可,这是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由熟人社会转变成陌生人社会。


但问题也随着而来了:既然我自己可以过得好好的,那为什么要组建婚姻呢?即,个体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导致婚姻作为生产力整合工具的作用被减弱了,进而导致个体结婚的意愿降低。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个体生产力提升带来的影响,远大于男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胜吾家”,意思是女性出嫁的话,必须嫁到家境比娘家好的夫家,反之亦然。这是由于在过去的婚姻模式中,女性因为体力上处于劣势、受教育比例低以及社会认可度低,没有资格参与专业度高、收益稳定的工作,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远不及自身的繁殖价值,因此婚姻对她们来说,意味着用身体换取下半辈子的物质保障,需要挑选物质条件比自家更好的家庭才更稳妥。


而现在,不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职场收入水平,女性跟男性相差无几,神州行很多领域女性比男性还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单独购房的女性也逐渐增多。


“买房后,自己对婚恋的需求感明显下降了,一个人住觉得很轻松,也没有特别必要去找一个伴儿了。”在一项关于单身族的调查中,一位来自成都的吕小姐这样说。


上海社科院调查显示,1986年,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女硕士生的比重不到20%。到201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学位的女生有6.84万人,占硕士总数的50.3%;获得博士学位的女生1.27万人,占博士总数的48.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认为,“80后”“90后”跟“60后”“70后”明显不同。经济的发展带来收入增长,互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外面社会的变化,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对他们而言,结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经历,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7.


情感替代品增多导致恋爱动力下降。


跟21世纪初日本的“食草一族”概念的流行一样,“佛系青年”这个概念近几年在国内也越来越盛行。


2006年,日本专栏作家深泽真纪在以“年轻一代”为主题的系列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食草族”的概念。她解释道:“在日本,性被诠释成‘肉体的关系’。由于这些年轻人对肉体不感兴趣,所以我称他们为‘食草族’。”


在环球周报中,有这样一段对“食草族”的采访:


“食草族”高桥表示:“谈恋爱太费精力了,为了让她喜欢我,我得放弃每个周末,我可不想那么做。”

另一名“食草族”镇幸永山,则承认自己在谈情说爱方面比较笨拙。

社会学家酒井茂分析指出,许多“食草族”在异性面前打退堂鼓是因为他们不擅长沟通。“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而且父母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交流。但是他们有电视、音响和游戏机,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也能自得其乐,所以与人交流的技能下降


由于欠缺社交技巧、社会责任过重、个体缺乏生活目标,导致了日本御宅一族、食草族的诞生。这些年轻人闲暇时间宁愿去二次元世界跟虚拟恋人相处、玩游戏、暴饮暴食或者沉迷连续剧,也不愿主动去跟异性接触,更别说恋爱和结婚。


中国现在的情况跟当年的日本很像,经济下行导致年轻人面对恋爱的成本有心无力,认为恋爱和婚姻会给自己带来精神和经济的多重压力。


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了人们非常简便的多巴胺生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部分恋爱和婚姻的作用。



8.


婚姻忠诚度下降


大数据显示,离婚率最高的城市依次为北上深广,离婚的六大原因分别为:出轨、家暴、性格不合、婆媳不和睦、不良嗜好和购房。其中,全职妈妈和IT 男性出轨率最高。


自2000年以来,短短十五年间,无论丈夫还是妻子(均含同居),发生过外遇的比例一直在不断增加,且还有加速增长的趋势。2015年与2000年进行对比,丈夫出现外遇行为的频率是原先的2.9倍,妻子出现外遇行为的频率是原先的3.3倍。


2000年,每十对夫妻里,就会有一对里面的一方存在出轨行为;2015年,大约每3个丈夫和每7.5个妻子中,就有一个曾经出轨。


个体对婚姻忠诚度的下降,导致适婚群体建立婚姻的意愿进一步降低。毕竟身边那么多反面例子都在论证“婚姻是不可靠的”,要让年轻人鼓起勇气进入婚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9.


婚姻模式多元化


未来的爱情模式将会愈加多元,婚姻制度只是其中一个分支。


有些人可能像北欧年轻人一样,进行LAT(“Living Apart Together”分开居住的伴侣,类似中国周末夫妻)的相处模式;


有些人可能用其他的法律制度代替婚姻,比如法国流行的同居协议(pacs),其条文定义是“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的成年人,为了共同生活签订的伴侣关系契约”。有趣的是,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保护那些不受《婚姻法》保护的同性伴侣,然后协议颁布后,法国政府却惊讶得发现签署协议的更多是异性恋们。大概是觉得婚姻太沉重了。


有些人可能选择同居不领证,有些人会尝试开放式婚姻。


但婚姻制度会依然存在,世界上还是会有大量的人信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原则,成为灵魂伴侣并终身厮守。


这其实是社会的进步,让排斥婚姻的人有更多选择,让信任婚姻的人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婚姻。


以上。

我是宏桑,一个心理咨询师。






扫码添加小助理

投稿提问、1v1情感咨询、

领取《高段位女性修炼手册》


新书《情感觉醒》上市,帮你去规避感情中的那些常见风险。

当今的情感和婚姻是一个缺乏监管的市场,充斥着太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所以我们即渴望被爱,又恐惧亲密关系。

这本书结合了我过去接过的20000多例付费情感咨询,拆解出亲密关系中的常见风险,希望能为你的感情保驾护航。


点一下赞👍再走吧!

宏桑
知乎情感大V,每天分享实用的情感攻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