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西北民族大学刘红娜教授等: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中微生物群落及其与代谢产物相关性

健康   2024-12-29 20:23   北京  
微生物发酵是青藏高原牧民延长鲜牦牛乳货架期和丰富乳品风味的有效途径。开放的生产方式使这些手工制作的乳制品微生物结构复杂,形成一系列与风味相关的代谢物。高通量测序常被用于分析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力学、食品安全和功能健康等方面。
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梁晓琳、刘红娜*和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丁波*等人以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为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不同类型发酵牦牛乳制品的微生物多样性;同时,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结合微生物和代谢组学结果,对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优势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代谢组分进行关联分析,旨在为更好地提高不同类型传统发酵乳制品的品质和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不同传统发酵耗牛乳制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在细菌的测序结果中,YG1具有最高的Chao1指数(表2),说明此酥油样品中细菌群落丰富度较高。QL2具有最高的Shannon指数、Shannoneven指数,说明QL2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且细菌群落分布均匀;而YY组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最低。真菌的测序结果显示,QL2样品具有最高的Shannon指数和Shannoneven指数(表3),表明QL2样品的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且数目分配状况均匀,与细菌微生物群落特征相似。此外,YY组的Shannon指数整体较高,表明酸奶样品真菌群落较为复杂。所有样本覆盖率高(>99.8%),本测序结果能反映不同传统乳制品样本中微生物群落真实状况。

3种传统牦牛乳制品样品共鉴定出4个细菌门(图1A),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共占样品中细菌菌落总数的99%以上。此外,在真菌门水平的相对丰度中发现,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发酵牦牛乳制品的优势真菌门,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图1B)。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这些传统乳制品间的微生物菌群具有相似性。

由图2A可知,属水平上,不同类型的传统发酵乳制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在YY和QL样品中发现10个优势细菌属,YG样品中共鉴定出16个优势细菌属。乳杆菌(Lactobacillus)为YY和QL的优势细菌,含量显著高于YG样品,部分样品还检测到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乳杆菌可产生α-半乳糖苷酶,推测此酶对酸奶和曲拉发酵过程中风味形成相关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起重要作用,进而影响产品的风味。同时,乳杆菌还具有降低人体肠道pH值、代谢乳糖、抑制人体肠道内的病原菌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功效。而YG样品以乳球菌属(Lactococcus)为主。乳球菌和乳杆菌作为发酵剂,在发酵乳制品中起到促进凝乳的作用。其次,QL和YG鉴定的优势细菌还有明串珠菌(Leuconostoc)。乳杆菌、乳球菌、链球菌和明串珠菌是乳制品中优势菌属,主要是来自厚壁菌门,它们通过消耗乳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肽和脂肪产生短肽、游离氨基酸、短链脂肪酸和芳香族化合物,有助于乳制品形成风味和产生营养成分。特别的是,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主要在QL样品中被检测到。然而,部分样品含有食源性致病菌及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细菌属,如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肠杆菌(unclassified_Enterobacteriaceae)、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肠球菌(Enterococcus)等。致病菌的存在是由于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通常是在家庭作坊生产的,采用开放式的自然发酵生产工艺,容易受到挤奶方式、牦牛生理状况和饲养方式、乳制品生产方法的影响。改善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卫生条件,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感染致病菌,稳定牦牛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在真菌属中,传统乳制品中共有真菌属为地霉属(Geotrichum),其他真菌属种类及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图2B)。地霉属存在于牛乳及乳制品中,如生产卡门培尔干酪、罗奎福特干酪和青纹干酪时需要依靠霉菌。毕赤酵母(Pichia)在YY组和QL组中均能检测到,而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主要存在于YY组中。克鲁维酵母是蒙古发酵乳制品酸马乳的主要分离物,这是因为马乳比其他动物乳含有更高的糖浓度和更低的脂肪浓度。YG组使用乳脂肪制作,QL组使用的是脱脂乳(大部分为蛋白质),而YY组使用的是新鲜牦牛乳,各组别的组分有所差异,发酵方式和用于发酵的底物也各不相同。对于YY组,来自牦牛乳中的乳糖作为底物被分解,促进乳糖发酵酵母的生长繁殖。因此,本研究中克鲁维酵母为YY组特有的菌属。此外,3 类发酵牦牛乳制品的制作工艺不同也影响了它们的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发酵牦牛乳样本中的微生物群在属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有必要系统探索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的菌群结构,加快从传统的生产模式过渡到现代标准化的生产进程,这将有助于稳定发酵牦牛乳制品的品质。

不同传统发酵耗牛乳制品多元统计分析

由图3可知,PC1的方差贡献率为51.2%,PC2的方差贡献率为20.9%。从主成分轴上可明显划分为酥油、曲拉和酸奶3组,且曲拉和酸奶组与酥油组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加工制作方法和发酵程度使3 种发酵乳制品逐渐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从而导致相应产品中代谢产物的差异。

不同传统发酵耗牛乳制品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分析


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VIP)预测值和P值的选择能识别差异显著的代谢物。根据VIP≥1和P<0.05,共鉴定出51种显著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包括脂质和类脂质分子(21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17种)、有机杂环化合物(4种)等(图4A)。根据其丰度变化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以热图概述不同发酵乳制品中代谢物类型。如图4B所示,3种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可以明显分为3个类别,其中曲拉和牦牛酸奶样品之间的化学相似性更大,这与PCA和PLS-DA的预测结果一致。51种代谢产物被分为4个聚类。

第1聚类由14种代谢产物组成,包括植烷酸、衣康酸、2-羟基吡啶、乳酸、对异丙基苯甲酸、角鲨烯、辛酸、瓜氨酸、D-赤酮酸内酯、乳糖、硬脂醇、蜡酸、戊二醛、棕榈油酸甲酯,其中8种代谢物属于脂质和类脂质分子,主要为酥油的特征代谢物。同时,研究发现酥油样品组中存在角鲨烯。这些代谢物对酥油的风味品质和营养起重要作用。

第2~3聚类属于曲拉样品的代谢物,主要由10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7种脂质和类脂质分子、2种有机杂环化合物等25种化合物组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作为发酵制品中丰富而显著的差异代谢物,具有呈香、呈味作用,同时也可在发酵过程中抑制杂菌的生长。这些有机酸各具独特的风味,只有当各种有机酸比例相互协调时,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

第4聚类中发现酸奶含有较多的脂质和类脂质分子与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包括棕榈酸、硬脂酸等多种脂肪酸,对乳制品风味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这类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原料乳,由于曲拉的生产原料乳为脱脂牦牛乳,因此在曲拉样品中较少检出。4-乙酰氨基丁酸普遍存在于酥油、酸奶组中,其具有降低血压、改善脑功能、增强记忆力的生理活性。β-丙氨酸的含量在酸奶组中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样品组。总之,由于生产工艺、发酵微生物的作用和发酵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传统乳制品的代谢物复杂多样。

KEGG代谢途径用于分析探索差异代谢物可能的代谢途径,图4C颜色由蓝到黄代表富集因子依次增加;气泡大小代表富集到该通路的差异代谢物数目。本研究发现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存在新陈代谢途径、ABC转运、碳水化合物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中心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矿物质吸收、半乳糖代谢、嘌呤合成代谢12种代谢途径。这些代谢途径与氨基酸和脂质分解代谢密切相关,表明牦牛乳制品中的脂肪分解和氨基酸代谢可能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

4 微生物属水平与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发酵乳制品微生物群和代谢产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选取差异代谢物中VIP值前10的代谢物与微生物群落的结果(属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在细菌网络中,大多数细菌属彼此之间呈正相关。而本研究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细菌与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显示乳球菌与乳杆菌呈负相关。在微生物-代谢关系中,乳杆菌与除植物醇外的9种代谢物呈显著正相关,乳球菌则恰好相反。当乳球菌增加时乳杆菌数量降低,两者存在竞争抑制关系,它们的相对含量对乳制品风味有显著影响,进而导致酸奶、曲拉及酥油间风味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发酵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形成了复杂的和相互作用的生态网络。在切达奶酪微生物-代谢关系研究中还发现链球菌属、乳杆菌属、乳球菌属、巨大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与氨基酸显著相关。本研究发现脯氨酸(甜味氨基酸)只与乳杆菌和链球菌呈正相关,说明乳杆菌和链球菌对甜味的产生有间接作用。克鲁维酵母和毕赤醇母与有机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是由于酵母分解乳糖同时生成大量的有机酸。细菌属中,乳杆菌属、乳球菌属与代谢物有较高的相关性,真菌属中克鲁维酵母属、毕赤酵母属、地霉属和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与代谢物有较高的相关性,推测它们对3 种发酵牦牛乳风味品质和营养的形成有重要贡献。由此可见,各类微生物的作用机制有所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类型发酵牦牛乳制品代谢产物与营养物质的迥异。本研究揭示了3 种发酵牦牛乳制品的微生物结构及代谢的关联,为进一步基于假设的靶向研究与途径分析相结合提供了基础,这将有利于牦牛乳制品行业的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结论

本实验研究3种传统牦牛乳制品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代谢产物的贡献,揭示了属水平上微生物丰度差异,特别是乳杆菌、乳球菌、毕赤酵母和克鲁维酵母。不同类型的发酵牦牛乳制品筛选的51 种差异代谢物中主要包括脂质和类脂质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等。使用KEGG富集分析得到12种代谢途径,大部分与氨基酸和脂质分解代谢密切相关。传统发酵牦牛奶样品的微生物组成与代谢物之间有紧密联系。乳杆菌和链球菌与脯氨酸呈正相关,克鲁维酵母和毕赤醇母与有机酸呈显著正相关,推测这些是影响产品品质的关键菌。然而,影响发酵乳制品品质的因素比较复杂,微生物、代谢产物与发酵牦牛乳制品风味的关系有待通过其他组学方法进一步验证,包括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元转录组学。

本文《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中微生物群落及其与代谢产物相关性》来源于《食品科学》2024年45卷第9期84-92页,作者:梁晓琳,张哲川,王宇豪,丁波,刘红娜。DOI:10.7506/spkx1002-6630-20230918-165。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实习编辑:俞逸岚;责任编辑:张睿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全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

近期研究热点


《食品科学》:河南大学刘振花副教授等:大豆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安徽荣达食品有限公司董世建工程师、合肥工业大学李述刚教授等:鸡蛋清溶菌酶抑菌特性与活性提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食品科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冯涛教授等:机器学习在预测食品风味中的研究进展《食品科学》:贵州医科大学黄群教授、李鑫博士等:蛋黄冷冻凝胶化的产生原因及抑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农业农村部蛋品加工重点实验室蔡朝霞教授等:蛋源叶酸对脂多糖诱导孕鼠氧化应激健康效应及胎鼠神经管缺陷的保护作用
《食品科学》:南昌大学杨安树教授等:异黄酮与β-伴大豆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蛋白结构和潜在致敏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南昌大学杨安树教授等:异黄酮与β-伴大豆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蛋白结构和潜在致敏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杂志
传播食品科学知识,促进食品科技交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倡导健康安全饮食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