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河南工业大学陈小威副教授等:天然皂皮皂苷与大豆分离蛋白协同构建高蛋白减脂植物基蛋黄酱及其特性

健康   2024-12-27 16:12   北京  

近年来,利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开发植物基食品被认为是未来食品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大部分研究致力于通过各类蛋白质和蛋白改性等方式对蛋黄进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从而研制植物基蛋黄酱(PM),然而由于这种体系的不稳定性而导 致蛋黄酱特有的涂抹性和乳脂感丧失。团队研究证实天然皂皮皂苷(QS)不仅在油-水界面具有纤维化自组装强化乳液稳定性,还具有降低大豆分离蛋白(SPI)乳液凝胶黏稠度的特性。此外,QS稳定的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酸耐受性、盐离子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同时还可通过与蛋白质分子间的强相互作用改变蛋白质在酸性、高温以及高盐等极端环境中的稳定性和乳化性能。

基于此,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的尹文俊朱蒙蒙陈小威*等在少量QS和大豆分离蛋白凝胶颗粒(SGPs)的辅助作用下,制备天然SPI配料以全替代蛋黄开发高蛋白减脂PM。对比两种市售蛋黄酱,考察外观、微观结构、质构和流变特性,并进一步对比PM和市售蛋黄酱的热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旨在为新型高蛋白低脂植物基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01

PM的理化性质


如图1所示,在酸性条件下添加QS可成功制备形态类似的SPI素蛋黄酱(PM1PM5)。其中,PM2配方中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10%,远高于常见市售蛋黄酱中最高蛋白质量分数(约为2.7%),且表现出与商品化蛋黄酱相媲美的可塑性、细腻光滑质地以及涂抹状态。SPI热诱导凝胶化后获得的SGPs可用于替代部分大豆油制备得到更高蛋白质含量(11%)的素蛋黄酱(PM3)。尽管PM3的可塑性不如市售蛋黄酱,但其具有良好的涂抹状态。QS的加入可修饰SPI结构且显著降低SPI基乳液凝胶的可塑性和黏度,通过增加QS的用量(从0.18%增加至1%)可获得低稠度的植物基制品(PM5),这是QS阻碍油滴间桥联絮凝的结果。

在满足蛋黄酱特性的前提下,为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可通过提高蛋白含量以增强包裹油滴的网络结构和填充作用(对比PM1PM2),或使用凝胶化蛋白颗粒替代脂肪(对比PM1PM3),同样能降低蛋黄酱中的脂肪含量。在PM1的基础上,通过SGPs替代35%大豆油也可获得与PM3相同质量分数脂肪的减脂型PM440%)。

02

PM的乳滴粒径与分布


通过静态光散射技术考察了PM与市售蛋黄酱的油滴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两种市售蛋黄酱的油滴平均粒径分别为11.2 μm9.18 μm,且二者的粒径分布均匀性差,存在大油滴(如1001 000 μm)。除PM1外,其他PM中的油滴平均粒径均显著小于市售蛋黄酱(P0.05),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PM中,高蛋白PM2PM3d3,2分别为3.29 μm3.68 μm,且粒径分布均相对集中,这归因于高界面活性QS的贡献以及低油含量。因此,通过增加QS浓度,植物蛋黄酱PM5中油滴粒径进一步降低(d3,22.28 μm)。利用凝胶化蛋白颗粒替代10%大豆油得到的减脂PM——PM3中油滴粒径略微增大(d3,23.68 μm),这可能是因为低油含量条件下蛋白分子在油-水界面大量吸附,使得油滴表面形成厚界面层和乳滴静电聚集而增大了油滴粒径。这一现象也在PM4被证实,即凝胶化蛋白颗粒替代35%大豆油后,形成的减脂PM中油滴粒径增加至5.04 μm。然而,酸性环境下,SPI对高油含量PM1中油滴包裹不完全也会导致油滴聚集、粒径增大(d3,212.5 μm)。综上可知,PM2PM3PM4PM5均具有比市售蛋黄酱更为细小、均匀的油滴,具有更出色的物理稳定性潜质。

03

PM的质构特性


利用质构仪进行TPA,得到硬度、稠度、黏结性、黏性指数和涂抹性,结果如图3和表2所示。

从图3可知,不同蛋黄酱的质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WHM的硬度、稠度、黏结性和涂抹性均显著大于LXR,其中稠度值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前者添加有增稠的麦芽糊精。在构建PM中,PM2PM3具有与这两种市售蛋黄酱相媲美的质构特性。如表2所示,高蛋白减脂的PM2在硬度(424 g)、稠度(3 569.17 g·s)、黏结性(-666.64 g)和涂抹性(204.66 g·s)上虽与WHM528 g4 052.69 g·s、-691.88 g241.99 g·s)均存在差异,但相对接近,这从二者的可塑性和涂抹状态方面也可证明(图1)。这说明PM2具有与市售蛋黄酱相似的质构特性,拥有人们可接受的感官品质和良好的涂抹性。同样地,在PM2基础上进行减脂后构建的PM3表现出与LXR相媲美的质构特性。

04

PM的流变特性


本实验首先对比了PM和市售蛋黄酱的黏度,结果如图4所示。

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所有蛋黄酱的黏度降低,呈剪切稀化现象,这是蛋黄酱制品的天然特性。这归因于剪切作用下影响油滴间的弱作用力,破坏了体系中原有的网络结构,减少流动阻力而使黏度降低从图4可知,蛋黄酱的黏度大小顺序为WHMPM2PM1LXRPM3PM5PM4。麦芽糊精等填充剂赋予了WHM相对较高的黏度,而在PM中高SPI浓度PM2具有最高的黏度,这是因为小油滴间的强相互作用促进油滴桥连而表现出高黏度。这种现象在小麦蛋白基蛋黄酱制备中也被证实。相应地,高油含量PM1的高黏度则是大粒径油滴紧密堆积的结果。而高油含量LXR的黏度较低,这与体系中添加了多糖等能提供强静电斥力的物质有关,这种现象在蛋白和多糖共同稳定乳液的研究中可观察到。此外,降低油脂含量和增加QS含量也会赋予蛋黄酱较低的黏度(PM4PM5),这可能影响蛋黄酱的贮存稳定性。研究表明,在蛋黄酱的体系中,黏度与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关系,黏度增加可以阻碍油滴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的油滴下沉,进而提高体系的稳定性。

5显示了蛋黄酱的黏弹性与剪切频率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蛋黄酱的G均远大于G,表现出典型的类弹性凝胶网络特征。值得注意的是,PM1PM2G值较大(远大于103 Pa),说明二者具有高强度的凝胶网络结构,优于热致SPI和小麦蛋白稳定的蛋黄酱。这是因为在高蛋白含量条件下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增强促进了油滴间絮凝或高油含量条件下油滴堆积效应,而引起高强度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PM3PM5WHM具有相似的结构强度,而PM4G值与LXR的相近,说明这些PM具有与市售蛋黄酱接近的凝胶特性。

05

PM的热稳定性


从图6可知,常温条件下的市售蛋黄酱和PM1中乳滴大小不均,而其他PM小且相对均匀,这与粒径分布结果一致(图2)。当90 ℃热处理15 min后,市售蛋黄酱出现了轻微的漏油现象且体系中油滴发生了明显的聚结。虽然PM未出现油脂析出现象,但由于体系中SPI变性导致蛋黄酱凝固且油滴增大。这种热失稳可以通过添加QS改善,如PM2PM3经热处理后体系中仍保存大部分小油滴,且高QS浓度的PM5油滴无明显变化,这归因于QS的高耐热性以及QSSPI共同稳定油滴的结果。当经过更高温度(120 ℃)处理后,市售蛋黄酱中漏油现象加重,油滴发生严重聚结,其中LXR失稳更严重。内部凝胶结构被严重破坏的PM1和具有低抗外力能力的PM4均发生漏油,但其他PM仅发生油滴聚结,说明PM2PM3PM5具有比市售蛋黄酱更出色的热稳定性,这有利于PM的加工和贮藏。

06

PM的冻融稳定性


由图7可知,一次冻融LXR因严重破乳而大量析出油脂,表现出极差的冻融稳定性,而WHM经冻融后无明显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大量盐和糖作为冷冻保护剂。高QS浓度的PM5具有良好的冻融稳定性,而其他PM仅出现了不同大小孔隙的晶痕。二次冻融后,所有样品的不稳定现象加重,其中PM4出现了分层现象。次冻融后,在其他蛋黄酱不稳定现象持续加重的情况下,WHMPM5仍具有良好的冻融稳定性,其中PM5具有更小的油滴粒径,说明QS的存在可显著提高SPI-PM的冻融稳定性。从CLSM中可看出,LXR的不稳定主要由于油滴聚结、乳化剂聚集和界面脱落,而PM1PM2PM3中大量蛋白聚集后体系仍相对稳定。综上,PM5的抗冻融能力最强,而PM2PM3具有无需添加或无需大量添加其他冷冻保护剂和食品添加剂便可实现高冻融稳定性和延长货架期的潜在优势。


结论


本研究利用SPI协同QS开发出乳化型SPI基功能配料,成功构建了高蛋白减脂的PM。对比分析了PM和市售蛋黄酱在外观、乳滴大小、质构和流变特性方面的变化,以及热处理和冻融后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在SPIQS协同下可构建出与商品蛋黄酱在外观、涂抹状态、质构以及流变特性上相媲美的高蛋白减脂PM。其中,以10% SPI0.18% QS10% SPI0.18% QS1% SGPs制备的PM在乳滴粒径(PM23.29 μmPM33.68 μm)和质构特性上表现出更好的优势;更高剂量QS添加条件下(PM51% QS)呈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在该体系中,高蛋白赋予的强凝胶网络和极端环境下QS的界面稳定使PM2PM3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本研究可为清洁标签的高蛋白低脂植物基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作者简介


通信作者:


陈小威,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河南省黄大年团队成员。主要从事食用油脂加工与深加工及品质控制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河南省联合基金等科研项目9 项,作为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重点研发等5 项,主持及参与社会服务横向项目7 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第一/通信作者30余篇,被封面报道6 篇,年度热点文章2 篇);参与制订国家标准2 项;参编《油脂深加工及制品》(副主编)、《油脂化学》、Fat Mimetics for Food Applications教材/著作3 部;参与河南省教改项目2 项,获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 项。现为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Food & Function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食品科学》、《中国油脂》等多个食品领域权威期刊审稿人,Molecules客座编辑。


第一作者:

尹文俊,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蛋白功能配料及其植物基食品应用。在Food Hydrocolloids、ACS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Cover pater)、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食品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 件(授权1 件)。

本文《天然皂皮皂苷与大豆分离蛋白协同构建高蛋白减脂植物基蛋黄酱及其特性》来源于《食品科学》2024年45卷第9期22-28页,作者:尹文俊,朱蒙蒙,陈小威*,孙尚德,王永辉。DOI:10.7506/spkx1002-6630-20230516-143。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实习编辑:南伊;责任编辑:张睿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全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

近期研究热点


《食品科学》:河南大学刘振花副教授等:大豆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安徽荣达食品有限公司董世建工程师、合肥工业大学李述刚教授等:鸡蛋清溶菌酶抑菌特性与活性提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食品科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冯涛教授等:机器学习在预测食品风味中的研究进展《食品科学》:贵州医科大学黄群教授、李鑫博士等:蛋黄冷冻凝胶化的产生原因及抑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农业农村部蛋品加工重点实验室蔡朝霞教授等:蛋源叶酸对脂多糖诱导孕鼠氧化应激健康效应及胎鼠神经管缺陷的保护作用
《食品科学》:南昌大学杨安树教授等:异黄酮与β-伴大豆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蛋白结构和潜在致敏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南昌大学杨安树教授等:异黄酮与β-伴大豆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蛋白结构和潜在致敏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杂志
传播食品科学知识,促进食品科技交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倡导健康安全饮食习惯。
 最新文章